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受到了训斥,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 “气得浑身乱颤 ”。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还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B黛玉去潇湘馆访宝玉,因袭人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感花伤己,
2、含泪葬花,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C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 ,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 D黛玉让其细细品味杜甫诗,其次是一边读王维诗,一边尝试作诗,香菱于是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 “呆 ”“疯 ”“魔 ”来形
3、容她的苦心学诗。 E紫鹃先是对宝玉反常的冷淡,后来又借燕窝一事的话头告诉他,林姑娘明年就要回苏州林家了,宝玉听了,如雷轰顶,呆呆地回到怡红院,后来也失去了知觉,见到紫鹃后才哭出来,抓住紫鹃不放手。等好转后,紫鹃直言试探宝玉的缘由,宝玉表明心意,紫鹃为 黛玉而欣慰。 答案: B、 D 试题分析: B项, “潇湘馆 ”改为 “怡红院 ”; “袭人 ”改为 “晴雯 ”, D项,王维和杜甫对调。 考点:本题考查阅读并理解名著名篇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大亮点,通过考试的形式促使学生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从而让语文教学回归到阅读的本位上,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切实体现。 下列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4、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 可乐也 信:真实 B举匏樽以相 属 属:通 “嘱 ”,指劝人饮酒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 文 斯:这,此 D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 之也 名:命名 答案: A 试题分析:信:实在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 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B羡长江之 无穷 C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答案: B 试
5、题分析: A怀抱:胸怀抱负; C非常:不同寻常; D十一:十分之一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理解古今异 义词的能力。 点评:古今异义词虽然不多,但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章造成障碍。学生平时学习时看到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要将该词的各个语素分开来理解,看是不是古今异义。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 贤 毕至 B 西 望夏口 C唐浮图慧褒始 舍 于其址 D何可胜 道 也哉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B西:名词活用作状语; C舍:名词活用作动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
6、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 例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 A 试题分析:例句:状语后置句。 B宾语前置句; C定语后置句; D判断句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特殊句式的能力。 点评:文言句式是常考的知识点,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内特殊句子 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辨析课外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现代文阅读 绝唱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
7、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 ,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
8、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 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 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
9、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 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 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 ”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
10、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 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
11、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 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小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 “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 ”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
12、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 6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小题 2】从第 7-8段看,作者笔下的 “荷 花的神奇的世界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_ 【小题 3】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作者为什么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 ” ( 6分) _ 答案
13、: 【小题 1】 A、 E 【小题 2】 背景: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独特背景。 精神 (情操 ):荷虽残,志不残,枯梗,败叶,黑莲蓬依然在空中高擎。 图案:残荷组成的各种美丽,幽秘的图案。 【小题 3】( 1)描写三四月间的出水绿叶和五六月间新绽红荷的色彩鲜艳之美都是为下文做铺垫,突出 (或 “衬托 “)了十月残荷枯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 2) 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 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 残枝败叶里 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 【小题 1】
14、试题分析: A、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是一池没有绿叶没有红花的枯梗残荷。 E、对主题解读有误,过于政治化。主题可借助最后一段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 2】 试题分析:理解 “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首先要找到与之相关的上下文,然后归纳概括与之相关信息的主要内容。由第七段 可得出答案:的第一、三点;由第八段可得出答案:的第二点。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规范的
15、归纳概括题,有明确的答题区间,文段中有明显的中心句,这样的题规范、严密,不会引起争议,更不会让考生无从下手。规范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的第一问比较容易,这是散文中很常见的一种写法,即由此及彼,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或衬托等。第二问也不难,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该文的主旨。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以残荷的精神美即是本文的中心之所在。 考点:本题 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读题,据题作答;引导学生树立分点答题的意识。如第一问需要明确手法并分析效果。第二个小问题要细致分析形美、精神美。 文言文阅读 杏花书屋记
16、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 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 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17、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 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 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 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 ” 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 先大父:先父。 洞庭木叶: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福州 中学 上学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