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哪个变化与其他三个变化有本质区别 A酒精挥发 B燃放烟花 C海水晒盐 D榨取果汁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酒精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B、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随水分的蒸发食盐结晶析出而已,属于物理变化; D、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果细胞中的液
2、泡被破坏了而已,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关键是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方法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会分解生成 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氧气的逸出,故剩余固体的质量会随反应的进行而减小,但由于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没变,因此固体中的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的氢氧气体的体积比为 2:1,正确; C、在一
3、定温度下,向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会继续溶解至溶液饱和,但由于原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其溶液质量不可能为 0,错误;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随着金属的不断加入,稀盐酸最终会完全反应,故它们最后生成的氢气应相等,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室制氧气 的反应原理,水的电解,金属的化学性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
4、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 t2 降到 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 BD 试题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以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等。 A、不同物质的溶解度要在同一温度下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题目中没有说明温度,故不能比较,错误; 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
5、降温后,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变小,其饱和溶液都会有溶质析出,且从 t2 降到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更大,故析出溶质更多,正确; C、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故要将 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方法,错误; D、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在 t1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可知 t1 时,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 t1 时,它们各 100g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正确。故选 B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
6、 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铜片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打开浓硫酸瓶盖,瓶口有白雾产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相关实验现象分析。 A、铜属于 H后的不活泼金属,不能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能燃烧,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会有白雾产生,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打开浓硫酸瓶盖,
7、瓶口不会有白雾产生,错误。故选 C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的性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酸的性质即可正确解答。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原子和分子都是微观粒子,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分子也不能再分 B氢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都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 集 C各种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H+),酸溶液具有许多共同的化学性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答案: C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
8、分析。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原子不能再分,错误; B、对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一般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但必须要求该气体不会与空气中的气体发生反应,错误; C、酸的共性是因为酸会在溶液中都电离出相同的阳离子 氢离子,正确; D、化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正确。故选 CD 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理解和熟记相关概念、理论是解题的关键,严格按概念或定义分析进行分析,在解此类题时,可熟记一两个特例,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下
9、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灼烧的方法区分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C用水区分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D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要鉴别的两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硬水和软水分别与肥皂水混合,起泡沫多的是软水,起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正确; B、黄金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而铜锌合金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而变色,故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正确; C、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降温,而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水来区分,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故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区分,错误。
10、故选 D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本题属于物质的鉴别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 尤其是物质的特殊性质,然后利用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加以鉴别。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配制食盐溶液时,如果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可能是因为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 C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瓶内已集满氧气 D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充分反应后,需将装置冷却至室温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分析。 A、俯视读数偏大,量取的水的量要比实际需要的水少,故所得溶液质量小于实际溶液质量,而溶质质量
11、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正确; B、不纯的氢气在爆炸极限内遇火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可能是因为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正确; 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要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而不是伸入瓶内检验,错误;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准确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否则,由于装置仍处于较高温度,瓶内气体仍处于膨胀状态,故进入的水的量偏少,则测量结果偏低,正确。故选 C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 的溶液的配制,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空气组成的测定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
12、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H+ C 20mL酒精和 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 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是因为受热时,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了,而使液体汞的体积变大了,但汞原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错误;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13、H+,而 H+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正确; C 20mL酒精和 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进入相互的间隔中去了,故总体积变小,正确;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最后进入缉毒犬的鼻腔,而被缉毒犬发现,正确。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结晶时一定要在滤液蒸干时停止加热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C配制 5%的硝
14、酸钾溶液的一般步骤依次是计算、称量和溶解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粗盐,这样可以使雪较快地融 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基本实验操作分析。 A、粗盐提纯实验中,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就要停止加热,要利用余热将其蒸干,否则可能引起固体颗粒飞溅,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较多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正确; C、配制 5%的硝酸钾溶液的一般步骤依次是计算、称量、溶解,正确; D、消除路面上的积雪可以撒些粗盐,因为盐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要低,可以使雪较快地融化,正确。故选 A 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氯
15、化钠与粗盐提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熟练掌握蒸发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熟记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和常见盐的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错误; B、氯化钠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否则会污染托盘,而且图示中的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正好放颠倒了,错误; C、稀释 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正确; D、测定溶液的 pH,要用玻璃棒
16、蘸取,或用胶头滴管吸取被测液,并滴到放在点滴板上的 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不能将 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A、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能对餐具上的油污起乳化作用,即能使油污分散成较小的油滴,而随水流走,正
17、确; B、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利用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的性质,错误; 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是利用碘能溶解于酒精的性质,错误;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的性质,错误。故选 A 考点:乳化剂及乳化作用,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本题还要注意学会区分乳化与溶解的异同。 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中学生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从化学角度看,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
18、灭 C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燃气泄漏,若用明火检验是否泄漏,可能引发爆炸,应首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降低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要立即盖上锅盖,这样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C、室内着火时,不能打开所有门窗,否则会增大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充分,正确; D、火场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避免吸入烟尘和有害气体,正确。故选 A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
19、;要知道当意外发生时,合理的 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雪碧 ”等碳酸型饮料的 pH小于 7,晃动后打开瓶盖,其 pH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溶液的 pH等于 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小于 7时,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 pH大于 7时,呈碱性,且 pH越大,碱性越强。碳酸型饮料的 pH小于 7,是因为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而碳酸容易分解,若晃动后打开瓶盖,碳酸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逸出),则饮料的酸性 减弱, pH变大。故选 A 考点:溶
20、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和熟练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食品塑化剂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多种饮料、果冻和方便面等食品中被检测出含有塑化剂,塑化剂有毒,摄入过多可使人致癌。常用塑化剂的化学式为 C24H38O4。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该物质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氧化物 该物质中含有有 24个碳原子 该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该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9 少喝各种饮料,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经常吃方便面等速食食品以适应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塑化剂的化学式 C24H38O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泰州 市民 实验 中学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