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省阜宁实验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江苏省阜宁实验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江苏省阜宁实验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江苏省阜宁实验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 “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共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小明认为物体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与物体的颜色有关,属于第二个环节,猜想和假设。 考点:科学探究的环节 当室
2、内温度为 20 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酒精蒸发吸热,导致温度计示数降低,蒸发完后,又会恢复到室温,所以 C正确。 考点:蒸发吸热 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 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 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制冷作用,随 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 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 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 t1t2,由此,他 A只能验证猜想 1 B只能验证猜想 2 C既能验证猜想 1,也能验
3、证猜想 2 D既不能验证猜想 1,也不能验证猜想 2 答案: A 试题分析:酒精滴在手上感到凉,一是由于酒精的温度一般低于手的温度,二是酒精蒸发吸热;题中方法只能验证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要验证酒精蒸发吸热,只需把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随着酒精的蒸发,温度计示数下降,酒精蒸发完后,示数又升高回室温。 考点:蒸发吸热 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 C正确。 考点:平面镜成像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冰雹、小雪、雾和霜冻四种天气现象,其中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冰雹是水滴
4、凝固形成的;雪、霜、冰花、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考点:物态变化 在下面列举的现象中,不是升华现象的是 A碘加热时变为碘蒸气。 B夏天,冰棒周围冒 “白气 ”。 C萘制的卫生球日久变小。 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A、 C、 D都是升华现象;B是液化,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 “白气 ”。 考点:物态变化 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散开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人冰箱冷藏室内 C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答案:
5、 B 试题分析:减慢蒸发的方法:降低液体温度;减小液体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冰箱内温度低,且用塑 料袋包装蔬菜后,液体表面积减小,液体表面空气不流动,减慢了蒸发, B对; A选项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使蒸发加快; C选项中把衣服展开后,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放在向阳处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通风处空气流动快,这些措施都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D选项吹风机吹出热风使液体温度高,表面空气流速快,加快了蒸发。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晶体熔化图像; B 晶体凝固图像; C 非晶体熔化图像;D 非晶体凝固图像 考点:熔化和凝固图像 一
6、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答案: B 试题分析:松软多孔的物体对声波的吸收效果好,坚硬光滑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好。雪蓬松多孔,可吸收噪声,所以下雪后感觉安静。 考点:声现象 如图,让一束太阳光照射三棱镜,射出的光射到竖直放置的白屏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 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B如果在白屏与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
7、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C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到彩色光带。 D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到除绿光外的其他颜色的光。 答案: A 试题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其余色光被吸收,红玻璃只透过红光,其余六种色光被它吸收,所以白屏上只留下红色;蓝玻璃只透过蓝光,其余色光被吸收,白屏上应只留下蓝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其余色光被吸收,红纸只反射红光,其余六种色光被吸收,所以红纸上只有红光照射的地方是红色,其余是黑色;绿纸上只有绿光照射的部分是绿色,其余是黑色。 考点:物体的颜色 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发
8、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得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表明发声体在振动; B表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表明发声体振动的越快,发声的音调越高; D表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考点:声现象 往保温瓶里灌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水着水位升高,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答案: A 试题分析:往瓶里灌水时的声音是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9、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考点:音调 实验题 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 “土电话 ”。 ( 1)他们用 “土电话 ”能实现 10m间的通话,表明 。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 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 “能 ”或 “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答案:( 1)固体(线)能传声 ( 2)金属丝传声效
10、果比棉线好 ( 3)棉线振动停止 ( 4)不能 试题分析:( 1)土电话表明固体能传声;( 2)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时,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效果好;( 3)捏住棉线后,棉线不能振动,所以不能传声;( 4)细棉线松弛时,也不能随着讲话同学的声音振动,所以另一侧的同学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考点:声现象 某同学对某物质进行加热做了如下实验 ( 1)右图是他对其加热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图中 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熔点为 ;该物质很可能是 ;该图象表明它是 (填 “晶体 ”或 “非晶体 ”)。 ( 2)这种物质熔化过程用了 min。 BC 段中该物质处于 状态。 ( 3) DE段表
11、明该物质处于 过程,这个过程是 热的,但温度 。 答案:( 1) BC 0 冰 晶体 ( 2) 3 固液共存 ( 3)沸腾 吸 不变 试题分析:这是晶体先熔化后沸腾的图像, AB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 BC 段代表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热,温度不变, BC 段对应的温度 0 为 这种晶体的熔点,所以这种晶体是冰;熔化共经历了 3min; CD段代表物质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DE段代表物质处于沸腾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对应的温度为该液体的沸点。 考点:物态变化 下表是小明和小华做 “观察水的沸腾 ”的实验时所记录的一组数据。 (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高度
12、固定的。 ( 2)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低于 100 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 3)请根据他们所记录的数据在下图中绘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4)如下图所示,是小明操作的实验 , 其中错误的是 ; 。 ( 5)在实验中,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 (a)(b)所示,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此时所听到的声音的情况是 。 ( 6)小明又发现加热水所花的时间太长,你认为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酒精灯火焰 ( 2) 98 大气压低于 1 个标准大气压 ( 3)见下图: ( 4)读数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玻璃泡碰到烧杯底
13、 ( 5) b 响度较大 ( 6)水的初温低 试题分析:( 1)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根据酒精灯的火焰来确定铁圈的位置;( 2)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保持不变的温度 98 为水的沸点,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所以水的沸点低于 100 ,可能是由于当地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根据数据描点连线即可;( 4)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且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水沸腾前整杯水的温度不均匀,底部的水温度高,上部温度低,杯底的水汽化成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又逐渐液化成水,所以气泡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所以沸腾前的情况是 b 图,此 时水的响度较
14、大;( 6)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由于水的初温太低,或水太多,或加热时烧杯没盖盖。 考点:水的沸腾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 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 A的一侧进行观察。 ( 1)点燃蜡烛 A,调节蜡烛 B的位置,直到 时, B的位置即为 A的像所在的位置。 (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可以研究像与物 的关系。 ( 3)若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进行 (填 “能 ”或 “不能 ”),理由是 。 ( 4)本次实验中应用到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江苏省 阜宁 实验 初中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