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江苏泰州永安初级中学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 “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B分析论证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收集数据、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评估、合作与交流。本题中,小明 “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
2、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 ”属于科学探究中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的过程;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猜想与假设 ”,但与题意不符。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的是 _,属于升华的是 _,属于汽化的是_ _。(填字母) A雨后一会儿,淋湿的公路变干了 B浴室里洗澡时,墙上的玻 璃镜面变模糊了 C房间里放一盒固体清香剂,过一段时间后盒里空了 D废铁回炉,在高炉中变成滚烫的铁水 答案: B; C; A 试题分析:淋湿的公司变干了,是水汽化成了水蒸气,是汽
3、化过程;浴室里洗澡时,墙上的玻璃镜面变模糊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镜面液化形成的;盒里的固体清香剂空了,是清香剂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到空气中去了,属于升华现象;废铁变以了铁水,说明铁由固态变成了液体,是熔化过程。 考点:物态变化过程 2009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 “ ”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 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如下图所示为小孔成像的原理图,由图可知: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物体的上下相反,同时左右也是相返的,据此在找出物体经过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时,以物体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 180度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所成像的图
4、形。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现象 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A雨后天空的彩虹 B清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就看到它 C水中的 “月亮 ” D阳光下人在地上的影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雨后天空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清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就看到它是由于大气是不均匀的,光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水中的 “月亮 ”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本题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只有 D选项。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 A红光 B红外线 C紫光 D紫外线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活
5、中,人眼能看到的光叫可见光,还有些是人眼看不到的光,如红外线、紫外线等,这些不可见光由于其具体不同的性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红外线可用来加热食物、用于遥控器等。 考点:红外线的应用 2012年 5月 21日清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日环食。如图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 A 试题分析:日食现象形成的原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表面 的光;处在一定区域的人们就看到了日环食现象。由此可见日环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导致的。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
6、冬天,小华在家里的卫生间洗澡时,发现通过卫生问墙壁上的平面镜看东西时变得模糊了,洗完澡后,他打开排气扇,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墙卜的镜子的表面看东西清晰起来镜面看东西南模糊变为清晰,是因为在镜子的表面上发生了 A先液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B先汽化,后液化的物态变化 C先熔化,后汽化的物态变化 D先蒸发后凝固的物态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卫生间墙壁上的平面镜变模糊是由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平面镜表面导致的;打开排气扇后,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使镜面上的小水珠加速蒸发。因此本题中,在镜子表面先发生了液化现象,然后又发生了汽化现象。 考点:汽化与液化 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
7、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球状物,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从而起到调温的作用。下面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 ,球内充入的是非晶体,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故本题符合题意的图像为 D。 考点:非晶体凝固图像 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 23 B火柴的火焰温度是 37 C人的正常体温是 47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 0 答案: A 试题分析:火柴火焰的温度在几百至一千多摄
8、氏度左右;人的正常体温为36.5 -37 ;冬天的时候,我国许多地方的气温都会低于 0 ,在 1969年 2月13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 -52.3 。故本题中 B、 C、 D三个选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正确答案:选 A。 考点:温度的估测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匹马立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百万曹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 A频率高 B音色差 C音调高 D响度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声大喝 ”说明用很大的力气说话,声音的响度非常大。 考点:声音的响度 发生地震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采取的自救措施中最切实可行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等救援人员来营救
9、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水管求救 D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但被埋在废墟中时,不要立即大声呼喊,要保存体力,静听外界的信息,当发现有救援人员时,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水管发出声音向外界传播求救信号 考点:声音的传播 下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甲图: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乙图:棒冰冒 “白气 ”是棒冰升华形成的 C丙图: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 D丁图:热风干手机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蒸发 答案: D 试题分析:甲图中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乙图中棒冰冒 “白气 ”是周围空气中
10、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棒冰后,在周围液化形成的,而不是棒冰升华形成的;丙图中花草上的小露珠也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附着在花草上;丁图:热风干手机送出温度高的气流,使手上的液体温度升高、同时加快了手上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使手上的水蒸发加快。故本题选 D 考点:汽化与液化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或 空气中的小水滴凝固形成的;霜和冰雹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只有 C选项中的雾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中。 考点:液化 双选题 如图,将一块正在发声的小音乐芯片
11、放在注射器中,再将活塞推到底端,用橡胶帽封闭注射口,然后用力往外拉活塞,这时听到注射器中音乐芯片的声音会变 _ _;其声音是通过 _ _传入入耳。 答案:小;空气 试题分析:当用力向外拉活塞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变稀薄(相当于空气减少了),这时传出来的声音会变弱;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太阳的热主要是以 _ _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_ _。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_(选填 “能 ”或 “不能 ”)看到七彩光带。 答案:红外线;色散;不能 试题
12、分析:太阳的热主要是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递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其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后,红色光屏只会反射红光,因此将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考点:光的 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外侧,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 _ (填 “上升 ”、 “不变 ”或 “下降 ”),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 _。为加强温度计的灵敏度,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上 _色。 答案:上升;红外线;黑 试题分析: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这说明红光之处有一种不可见光,这种光具有很强
13、的能量,这种光叫红外线;若要增加温度计和灵敏度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成黑色,因为黑色吸叫一切光。 考点:红外线 实验题 在学习二胡、琵琶演奏的过程 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右表所列的 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
14、选用编号为 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 编号为 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该表中所缺的数据分别为 _和 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_ 。 答案:( 1) ABC; ADF; 80; 1.02;( 2)选同一根弦,改变弦的松紧,拨动比较;( 3)控制变量法 试题分析:( 3)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材料和粗细有关,因
15、此在探究时要采取控制变量法;( 1)为了验证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要选择长短和材料都相同的弦进行实验,所以应选编号为 ABC 的三根弦;同理要验证猜想二,则应选编号为 ADF 的三根弦;要验证猜想三,要保证三根弦的长短和粗细都相同,因此表格中所缺应该填 80和 1.02;( 2)要验证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则只需选同一根弦,改变弦的松紧,拨动发出声音进行比较。 考点: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 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
16、声源的是 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 答案:( 1)机械闹钟;( 2) B;( 3)泡沫塑料、衣服 、锡箔纸 试题分析:( 1)本题实际上是要探究几种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声源则需要能自行发出声音,在所给音叉和机械闹钟中,机械闹钟可设置成闹铃状态,因此应该选择机械闹钟做声源;( 2)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听到声音的响度可能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江苏 泰州 永安 初级中学 年级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