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木材燃烧 D玻璃破碎 答案: D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食物腐败、钢铁生锈、木材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玻璃破碎只是物质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选 D。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煮沸过的水凉后不宜用来养金鱼,因为这种水中几乎不含有 A氧元素 B氧原子 C氧分子 D水分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2、减小,煮沸过的水中几乎不含氧气,即几乎不含有氧分子,故不能养金鱼。选 C。 考点: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元素。 点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鱼呼吸需要氧气供给,煮沸过的水中几乎不含氧气,不能养金鱼。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固体要放在小烧杯呢置于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度。选 B。 考点:熄灭酒精灯;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读取液体体积;溶解氯化钠。 点评: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做实验,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和实验成功。 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
3、区分的是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氢气和空气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燃烧正常; A可以区分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支持燃烧,木条都会熄灭 ,B不能区分;氢气可以被点燃,而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燃烧正常, C可以区分;一氧化碳可以被点燃,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会熄灭, D可以区分。选 B. 考点:气体的鉴别。 点评:鉴别气体,要根据各种气体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来区分它们。 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a比 Na+稳定 B Na得到一个电子变成 Na+ C Na和 Na+化学
4、性质相同 D Na和 Na+都属于钠元素 答案: D 试题分析: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 Na+比 Na稳定; Na和 Na+的质子数相同,都属于钠元素; Na和 Na+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选 D。 考点:原子与离子。 点评:原子得失电子就形成了离子,得失电子的过程中,质子数不变。 科学家已研制成以锶原子做钟摆的 “光格钟 ”,成为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已知一种锶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88,其质子数是 38,则这种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26 B 88 C 50 D 38 答案: D 试题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 子中,质子
5、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锶原子的质子数是 38,锶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8.选 D。 考点: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稀盐酸用于除铁锈 答案: B 试题分析: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氢氧化钙的碱性;稀盐酸用于除铁锈,是盐酸与氧化铁反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属于物理性
6、质。选 B。 考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点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M、 N、 P、 Q 表示 4种物质,其微观示意 图见下表。 M和 N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 P和 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 P、 Q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22: 7 D M、 N、 P 3种物质均有毒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 M、 N、 P是化合物, Q 是单质;该反应中两种
7、化合物反应,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写成 2CO+2NO=2 + , P、 Q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88: 28=22:7;二氧化碳没有毒。选 C。 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图示;化学方程式;物质的质量比;二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根据图示,写成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是解题关键。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 CaO Ca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B NaOH溶液 Ca(OH)2 先加入过量的 Na2CO3溶液,再过滤 C CO2 CO 点燃 D H2 HCl 先通过 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8、 答案: D 试题分析:氧化钙与碳酸钙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不能用稀盐酸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向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钙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后,剩余的碳酸钠将给氢氧化钠溶液带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能正常燃烧,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可以将混有少量 HCl 的氢气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干燥得到氢气。选 D。 考点:除杂。 点评:除去杂质时,要根据主要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除杂,除杂时,不能 除去主要物质,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粉,右
9、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 物质的质量 Y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则 Y不可能是 A消耗锌粉的质量 B溶液的总质量 C生成氢气的质量 D生成 ZnSO4的质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粉,消耗锌粉的质量从 0点开始逐渐增加,直至反应完全;因为稀硫酸也是溶液,故溶液的总质量应该从 0点以上的某个数值开始增加,而不是从 0点开始;随着锌粉与硫酸反应的方式,生成氢气和硫酸锌的质量由 0点开始逐渐增加。选 B。 考点:化学反应中的数量变化曲线。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化学反应的过程,逐一分析各个数据的变化情况,最后得到合理答案:。 下表中列出了一定压强和温度下每立方厘米活性炭所能吸附的
10、常见气体的体积。分析表中数据与气体的组成、性质的关系,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H2 CO2 O2 N2 Cl2 气体的沸点 -252 -78 -183 -196 -34 被吸附体积 /mI 4.5 97 35 11 494 气体沸点越低,越容易被吸附 每个气体分子所含原子个数越多,越容易被吸附 气体是化合物时,易被吸附 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越容易被吸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氢气的沸点最低,吸附的最少;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多,但却没有氯气被吸附的多;氯气是单质,但被吸附的量比二氧化碳多;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71,最大,被吸附的最多,而氢气的
11、相对分子质量是 2,最小, 被吸附的最少。选 A。 考点:活性炭的吸附性;相对分子质量。 点评:一定压强和温度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气体分子越容易被活性炭吸附。 原煤 (含硫元素 )在 O2中燃烧会生成 CO、 CO2、 SO2。若测得该混合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4,则其中 SO2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 10, B 30 C 50 D 70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煤 (含硫元素 )在 O2中燃烧会生成 CO、 CO2、 SO2。可假设两个极端的情况加以讨论, 1、混合气体中只有 CO和 SO2; 2、混合气体中只有 CO2和 SO2; 若测得 CO、 CO2、和 S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
12、质量分数为 24%,则其中 SO2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1、当混合气体全为 CO和 SO2时: CO的含量是: 24% =56% SO2的含量 =100%-56%=44% 2、当混合气体全为 CO2和 SO2: CO2的含量是: 24% =88% SO2的含量 =100%-88%=12% 所以 SO2的质量分数在 12%到 44%之间。选 B。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物质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根据题意,假设: 1、混合气体中只有 CO和 SO2; 2、混合气体中只有CO2和 SO2;两种极端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较大。 下列符号能表示 2个氮原子的是 A 2N B 2N2 C N
13、 D N2 答案: A 试题分析: 2N 表示 2个氮原子; 2N2表示两个氮分子; N 表示氮元素或者一个氮原子; N2表示氮气或者一个氮分子。选 A。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若表示原子个数,就在元素符号前标上适当的数字;分子用化学式表示,表示分子的个数,就在化学式前加上适当数字表示;离子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上适当的电荷数就行了,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经测定,甲、乙、丙、丁四条河流的 pH如图所示,则河水呈碱性的是 pH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试题分析: PH大于 7的溶液是碱性的,小于 7的是酸性的,等于
14、7的 是中性的。乙河流的 pH大于 7,河水呈碱性。选 B。 考点:溶液的 PH。 点评: PH大于 7的溶液是碱性的,小于 7的是酸性的,等于 7的是中性的。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 78%的氮气, 21%的氧气, 0.03%的二氧化碳, 0.94%的稀有气体, 0.03%的其他气体和杂质。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氮气。选 B. 考点:空气的组成。 点评: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有 78%的氮气, 21%的氧气, 0.03%的二氧化碳, 0.94%的稀有气体, 0.03%的其他气体和
15、杂质。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选 A。 考点: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下列试剂瓶盛装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答案: A 试题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Zn是单质;硫酸铜、氯化钠、氧化钙都是化合物。选 A。 考点:单质;化合物。 点评: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冬天用煤火取暖时造成煤气中毒的气体是 A H2 B O2
16、 C N2 D CO 答案: D 试题分析:煤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 CO气体,这是导致煤气中毒的罪魁祸首。 H2、 O2、 N2都是无毒的气体,氧气可以供人呼吸。选 D。 考点:一氧化碳的性质。 点评: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是血红蛋白失去输氧的能力,导致人体缺氧窒息。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蔗糖 C植物油 D味精 答案: C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食盐、蔗糖、味精都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植物油不能溶于水,选 C。 考点:溶液;溶液的特征。 点评: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各个部分的性质都一样。 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
17、有机合成材料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陶瓷不是有机材料;橡胶是有机合成材料;棉是天然材料;铝合金是金属材料。选 B。 考点:有机合成材料。 点评:有机合成材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有机材料,不同与天然材料。 下列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吸附 C沉淀 D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蒸馏能除去水中可溶及难溶的杂质,可以得到蒸馏水,净水程度最高;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沉淀能除去较大的固体不溶物;过滤能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选 A。 考点:水的净化;吸附;过滤。 点评: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物,不能软化硬水。 氢氧化钠可作干燥剂。下列气体不能用氢氧化
18、钠干燥的是 A O2 B H2 C CO2 D CO 答案: C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氧气、氢气、一氧化碳都不与氢氧化钠反 应,都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选 C。 考点:氢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 点评:干燥气体时,要根据气体和干燥剂的性质,合理使用,不能将主要气体反应掉。 往右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滑落。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固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得,用石蜡粘住的塑料片滑落,是因为温度升高,石蜡融化导致的。题中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接触水以后,都会放出热量,使
19、温度升高,导致石蜡融化;而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温度降低,不可能导致石蜡融化。选 C。 考点:溶解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释放或吸收。 点评: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接触水以后,都会放出热量,而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温度降低。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铁丝 C氢气 D红磷 答案: D 试题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选 D。 考点:木炭、铁丝、氢气、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识记内容,
20、难度不大,注意区分烟和雾的不同。 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 B水分子间隔变大 C水分子数目增多 D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水杯烧开,是物理变化,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选 B。 考点:微粒的性质;物质的微观构成。 点评:水由水分子构成,分子是一种微粒,微粒具有的性质有:微粒很小;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填空题 (6分 )a、 b、 c、 d、 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 5种元素,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A、 B、 C、 D、 E、 F、 G、 H是由上述 5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纯净物,其中 C、 D、 F为氧化物。 元素 a
21、b C d e 有关信息 其单质 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该元素大量存在于人的骨骼和牙齿中 质子数为 11 (1)A的化学式 _。 (2)B、 C均由 a、 b元素组成,一定条件下, B可以转化为 c,其化学方程式为_。 (3)D与 C反应生成 E, E与 F反应可以生成 C和 G。则 E与 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4)E能转化为 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5)A、 B、 C、 D、 E、 F、 G、 H 8 种物质中能与盐酸反应的是 _(写字母序号 )。 答案:( 1) H2 ( 2) 2H2O2 MnO22H2O + O2 ( 3)
22、 CO2 + Ca(OH)2=CaCO3+ H2O ( 4) Ca(OH)2 + Na2CO3=CaCO3+ 2NaOH ( 5) DEGH( 2分)错答、漏答均为 0分 试题分析: (1)a元素组成的单质 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即氢气, A的化学式为H2 。 ( 2) b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即 O, B、 C均由 a、 b元素组成,一定条件下, B可以转化为 c, B是过氧化氢, C是水, B转化为 C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MnO22H2O + O2。 ( 3) c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c是碳元素, d元素大量存在于人的骨骼和牙齿中, d是 Ca, D是钙的氧化物,即氧化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北京市 大兴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