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北京市延庆县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蜡烛燃烧 C纸张粉碎 D酒精挥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纸张粉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
2、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森林突发大火时,消防队员常使用一种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可以喷出类似十二级台风的高速空气流将火吹灭。该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吹走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D 试题分析: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高速空气流能够带走大量的热,可以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 D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
3、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B高锰酸钾紫色溶液用来作酸碱指示剂 C食盐对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液恒定的 pH有重要作用 D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碳酸钙、高锰酸钾、 食盐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进行分析。 A、碳酸钙含有钙元素,碳酸钙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从而促进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因此可以用作补钙剂,故 A正确; B、高锰酸钾紫色溶液遇酸、碱溶液无特定的颜色变化,不能用作酸碱指示剂,故 B错误; C、食盐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对于维持人体内水分和体
4、液恒定的 pH 有重要作用,故 C正确; D、小苏打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且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要求同学们在 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磷熄灭后应立刻打开弹簧夹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最终瓶中剩余的气体是纯净的氮气 D实验时,只取用极少量红磷,可减少污染且不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
5、探究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燃烧结束后如立刻打开弹簧夹,则由于剩余气体仍受热膨胀,测量的结果会小于 1/5 ,错误; B、夹紧弹簧夹是为了防止燃烧时气体膨胀溢出,正确; C、红磷把氧气耗尽后,剩余物主要是氮气,同时还含有其他气体,错误; D、若红磷量少,则氧气不能耗尽,测量的数据也会不准确,错误。故选 B 考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要想结论准确,做该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全部耗尽;要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等等。 C-14可用来测定文物的年代。已知 C-14的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和 8个
6、中子,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 6 B 8 C 12 D 14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在 C-14的原子中,原子核内含有 6个质子,因此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6。故选 A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理解和熟记原子中的有关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即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要配制 100 g 5的 NaCl溶液,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A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试管、玻璃棒 B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酒精灯、玻璃棒 C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漏斗 D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答案: D 试题分析:配制 100
7、g 5%的 NaCl溶液所需进行的操作过程为:计算,称量,溶解;根据过程中操作所需要使用的仪器,判断所列仪器是否需要。 A、试管是用于盛放少量试剂的容器,相对于配制 100g溶液,试管太小,故试管不需用; B、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加热,故不需要使用酒精灯; C、配制溶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过滤,故不需要使用漏斗; D、托盘天平用于称取固体氯化钠、量筒用于量取水、烧杯用于溶解、胶头滴管辅助于量取水、玻璃棒用于溶解时的搅拌,故都需要。故选 D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点评:解答溶液配制问题时,要熟记:使用固体物质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为计算 -称量 -溶解,使用液体物
8、质配制溶液的操作过程为计算 -量取 -溶解。 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去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用稀氨水涂抹在被蚊虫叮咬处 (分泌出蚁酸 )止痒; 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正确; 稀氨水是碱液,与蚁酸反应止痒,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正确; 熟石灰是碱能与酸性土壤发生中和反应,正确; 碳酸氢钠是盐不是碱,与胃酸(盐酸)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错误。故选C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的应用,解答此题,可以依据
9、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三效催化转换器 ”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毒气体 .下图表示反应中的各种 分子,其中不同的球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 一个乙分子中有 2个原子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D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可知:甲、乙、丙分子都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化合物;丁分子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在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可设反应中的 原子为 A, 原子为 B, 原子为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此反应为: “2AB2+4CB=4CB2+A2”。 A
10、、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故 A正确; B、根据模型图可知,一个乙分子中有 2个原子,故 B正确;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故 C正确; D、根据 “2AB2+4CB=4CB2+A2”可知,此反应中的甲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 1:2,故 D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铁路将进入高铁时代。为适应提速要求需把短轨连成长轨,常用反应: xAl + Fe2O3 = Al2O3
11、 + xFe 进行焊接,该反应发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方便野外操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l2O3为氧化物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方程式中的 x为 3 D该反应会放出大量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 Al2O3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符合氧化物的定义,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单质和化合物,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正确; C、将方程式进行配平后得: 2Al + Fe2O3 Al2O3 + 2Fe,所以 X是 2,错误; D、根据题意,该反应发 生后,不需要再持续加热就可保持高温继续进行,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正
12、确。故选 C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搞清置换反应的定义和氧化物的定义,然后依据定义和学过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 AgNO3、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则滤渣的组成为 A铁 B铁和铜 C铁和银 D铁、铜、银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氢铜银,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有气体逸出,说明滤渣中有氢前的金属存在,故可判断铁粉有剩余,则混合溶液中的 AgNO3、 Cu(NO3)2会被铁完全反应,即铜、银完全被置换出来,因此滤渣中含有
13、铁、铜、银,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B 0 20 之间,甲的溶解度小于乙 C 40 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D 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 A、 2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即说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 B、
14、 0 20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甲物质之上,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正确; C、 40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不相等,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但题目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 为饱和溶液,故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会相等,错误; D、 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 40g,乙的溶解度等于 40g,故甲的溶解度大于乙,正确。故选 C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下列 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 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
15、正确的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图像,结合具体反应分析判断。 A、在一定量的铁粉中加盐酸,二者接触即反应生 成氢气,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气的质量会由 0逐渐增大,当铁粉全部反应完,反应即停止,氢气的质量不再改变,故错误; B、向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锌,由于原来就有硫酸铜溶液,故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从 0开始,故错误;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其中的锰元素都转化生成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的锰,反应前后该元素质量不变,故正确;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由于氢氧化钠溶液的量一定,而盐酸过量,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会变为 0,故错误。故选 C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
16、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可能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标签没有朝向手心,瓶口残留液流下会腐蚀标签,错误;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
17、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沿容器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散失,切不可将水注入硫酸,否则酸液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错误;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否则容易失火,错误。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 是 A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 B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 C甲醛能起防腐作用,可以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并
18、出售 D识别棉纤维、羊毛和涤纶,可以采取燃烧闻气味的方法进行区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会造成大量的残留,残留物对人体和环境都会产生危害,正确; B、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水源和土壤,需要回收,正确; 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会降低食品的质量,而且对人体有害,不正确; D、棉花灼烧时能闻到燃烧纸张的味道,羊毛灼烧时能产生烧焦的羽毛味,涤纶属于合成纤维,灼烧时有特别气味,正确。故选 C 考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19、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 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含量分析、判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稀有气体占 0.94%、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 0.03%。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
20、燃料的是 A煤 B石油 C酒精 D天然气 答案: C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亦称矿石燃料,它们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的混合物,主要 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资源,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酒精是通过植物发酵来获得的。故选 C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硅 B氧 C铁 D铝 答案: B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选 B。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练掌
21、握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排序,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从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考虑 ,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汽油 C酒精 D天然气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各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判断。 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 A正确; B、汽油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B错误; C、酒精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C错误; D、天然气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故 D错误。故选 A 考点: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解答本题要了解,氢气燃烧是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只生成水,不会造
22、成污染,而且放出的热量是燃烧汽油放出热量的 2.8倍。 下列方法中,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的是 A加热 B吸附 C消毒 D过滤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的原理分析判断。 A、通过加热,可起到灭菌和降低水的硬度等的作用,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B、通过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色素、异味,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C、使用消毒剂,只能杀死水中的病菌,并不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不正确; D、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所形成的混合物的常用方法,故能除去河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正确。故选 D 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
23、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及原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此类关于水净化类的问题。 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 B氯化钠 C硝酸铵 D植物油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和溶液的特征分析判断,味精、食盐、醋酸等物质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花生油不溶于水。 A、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B、氯化钠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C、硝酸铵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D、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故选 D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北京市 延庆县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