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1720-2006 出入境口岸轮状病毒感染监测规程.pdf
《SN T 1720-2006 出入境口岸轮状病毒感染监测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N T 1720-2006 出入境口岸轮状病毒感染监测规程.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720-2006 出入境口岸轮状病毒感染监测规程Codes of surveillance for rotavirus infection at entry-exit port 2006-01-26发布060712000088 2006-08-1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瘦总局目。吕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SN/T 1720-2006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涂承宁、孙虹、杨泽、林继灿、黄廷学、曾卫东、姜荣富、赵俊华、叶立青、邢少军。本标准为首次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jT 1720-2006 出入境口岸轮状病毒感染监测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出境口岸人类轮状病毒感染疫情监测对象、内容、方法、结果判定与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入出境口岸对A组和B组人类轮状病毒感染的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3、本。凡是不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4789. 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15984-1995 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2一199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N/T 1297-2003 国境口岸霍乱疫情监测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轮状病毒rotavirus , RV 引起肠内疾病的种透射电镜下形态观察呈轮状结构的病毒,直径60nm80 nm,属呼肠孤病毒科,病毒核心含双股RNA,由11个RNA节段组成,病毒核心被二十面壳体包裹,形成双层核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有如车轮状辐条。3.2 轮状病
4、毒感染性腹泻rotavirus infectious diarrhea 轮状病毒腹泻rotavirus diarrhea 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其中A组轮状病毒感染导致A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B组轮状病毒感染导致成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4 监缸u对象4. 1 出入境旅客及交通员工,重点是水样腹泻病人。4.2 人出境口岸饮食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4. 3 接受健康检查的人员。4. 4 被轮状病毒污染或有轮状病毒污染嫌疑的饮用水和可疑食品。5 监测内容5. 1 传染源监测在入出境口岸范围内发现有腹泻病人时,应对腹泻病人进行轮状病毒的监测,以及时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5.2 流行病
5、学监测在入出境口岸范围内发现有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时电应对腹泻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时SN/ T 1720-2006 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人的感染率和三间分布。5. 3 病原学监测在入出境口岸范围内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人时,检验其轮状病毒型别分布。6 监测方法6. 1 日常监测6. 1. 1 信息收集国外疫情信息的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国内疫情信息的主6. 1. 2 设立监测点按SN/T1297-2003中5.2. 1的要并由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验。6. 1. 3 入出境人员6. 1. 3. 1 医学观察对人出境人员实施6. 1. 3. 2 检疫查验在检疫查验通道对6. 1. 3.
6、 3 重点人群在入出境口岸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监测,以发现腹泻病人。6. 2 发现症情的监测6. 2. 1 个案调查6. 2. 1. 1 发现腹泻水样便、状及体征。6.2. 1. 2 使用传染病的旅行史、接触史及6. 2. 1. 3 调查密切6. 2.2 爆发调查6. 2. 2. 1 在入出境口脱水的急性水样腹、泻6. 2.2.2 立即通过询6. 2. 2. 3 通过统计描食和环境卫生状况,找出6.2.3 样本采集6. 2.3.1 样本采集原则t)及流行病学周报和美国. cn)及国际传染病疫情、信息。泻病人。格检查获得其发病日期、临床症人逐个进行个案调查。6. 2. 3. 1. 1 采集粪便和呕
7、吐物样本检查抗原或核酸,采集血液样本检查抗体,如需要进行溯源调查时,可采集可疑食品和饮用水样检查抗原或核酸。6. 2.3. 1. 2 采集样本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6. 2. 3. 1. 3 样本采集完毕,尽快消毒洗手。6. 2.3. 1. 4 不推荐使用虹门拭子法。SN/T 1720-2006 6. 2. 3.2 粪便样本6.2. 3.2.1 戴上乳胶手套,取一螺旋式密封、己消毒、干燥的容器并做好唯一性标识。6.2. 3.2. 2 尽量使用座厕。指导病人将厨用塑料围裙挂在座厕后背上,将围裙体部置于座厕坐板上,使能更方便地获得粪便样本,但应避免尿液棍和。尽可能多地将粪便样本采集到上述容器中(推
8、荐采集到10mL以上),置40C保存并于2h内送检。如果需作电镜检查,收集发病早期不超过48h72 h的样本,最好是水样便,于室温下尽快直接送检。6.2.3.2.3 如果没有毒,也可不用围裙),使6.2. 3.3 呕吐物样本6.2.3.3. 1 按6.2. 3. 2. 1的要求。6.2.3. 3.2 让病人将呕吐物吐于塑述容器中(推荐采集到10mL 6. 2. 3.4 血液样本6. 2. 3. 4.1 穿戴上乳血样分置两支试管中,6.2.3. 4.2 如需制备中贮存,直到血样凝固中送检。6.23.5 水样本需要进行饮用水是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调查时快送检。需要进行食品是否存并立即送检。6. 2.
9、4 实验室检验轮状病毒感染性粪便直接涂一-ELlSA法检验l一一聚丙烯眈胶凝录B。7 结果判定7. 1 结果判定原则- 便盆上(如果便盆经过高压消裙沿着纸尿布边缘放入纸尿布或平皿中,尽可能多地将呕吐物标本采集到上管做好唯一性标识,取3mL 血样放于室温或360C水浴箱唯一性标识的螺旋口容器中第3章进行采样,置40C保依照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临床诊断和结果判定。3 SN/T 1720-2006 7.2 A组轮状病毒感染7.2. 1 判定依据7.2. 1. 1 流行病学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秋冬季的水样腹泻,但在热带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全年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
10、以下儿童。7.2. 1. 2 临床表现7.2. 1.2. 1 潜伏期24h72 h。7.2. 1. 2.2 急起发病,80%患儿先呕吐,随即频繁的腹泻,多为黄色水样便,无粘破和服血,大便每日10次20次,腹泻严重时伴明显的脱水,约三分之一患儿伴有390C左右的发热。7.2. 1. 2.3 病程较短,-般2d6 d。7.2. 1.2.4 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和成人可转为慢性肠炎。7.2. 1. 2.5 感染还可引起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婴儿肠套叠、肺炎、脑炎、脑膜炎等。7.2.1.2.6 重症患儿的死亡一般发生于临床症状出现后1d3 d内,主要是由于严重腹泻、呕吐导致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所致。7.
11、2.1.3 实验室检验7.2. 1. 3. 1 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大多元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自细胞。7.2. 1. 3.2 A组轮状病毒抗原ELISA检验为阳性。7.2.1.3.3 电镜负染法检查见典型轮状病毒颗粒。轮状病毒免疫电镜或标记免疫电镜检查阳性。7.2. 1. 3. 4 聚丙烯酌胶凝胶电泳图谱为4.2.3.207.2. 1. 3.5 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A)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7.2.2 判定结果7.2.2.1 A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5岁以下腹泻儿童具备7.2. 1. 2 , 7. 2. 1. 3. 1者。7.2. 1. 1供参考。7.2.2.2 A
12、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腹泻病例加7.2.1.3.2或7.2.1.3.3或7.2.1.3.4或7.2.1.3.5。7.2.2.3 A组轮状病毒隐性感染病例无临床表现但有7.2.1.3.2或7.2.1. 3. 3或7.2.1. 3. 4或7.2. 1. 3. 5。7.2.2.4 A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密切接触者在3d内与7.2.2.1和7.2.2.2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员。7. 3 成人轮状病毒感染7.3. 1 判定依据7.3. 1. 1 流行病学恃征显性感染仅见于我国大陆,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其他国家和地区人群中可检出相应抗体,但未发现临床病人。常见于21岁40岁青壮年。7. 3. 1. 2 临
13、床表现7.3. 1. 2.1 潜伏期38h66 h。7.3. 1. 2.2 起病急,主要症状有腹泻,黄色水样便,大便一般每日5次9次或10余次不等,重者每日超过20次,严重腹泻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可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7.3. 1. 2. 3 病程一般为3d5 d,呈自限性,个别病程可长达7d14 d。7.3. 1. 3 实验室检验7.3. 1. 3.1 大使直接涂片镜检大多元特殊发现,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7.3. 1. 3.2 B组轮状病毒抗原ELISA检验为阳性。7.3. 1. 3.3 电镜负染法检查见典型轮状病毒颗粒。轮状病毒免疫电镜或标记免疫电镜检查阳性。4 SN/
14、T 1720-2006 7.3. 1.3.4 聚丙烯酷胶凝胶电泳图谱为4.2.1.1.1.1.1(或描述为4.2.2.3)。7.3.1.3.5 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A)滴度呈4倍以上增长。7.3.2 判定结果7.3.2.1 成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疑似病例21岁40岁青壮年具备7.3. 1. 2,7. 3. 1. 3. 1者。7.3.1.1供参考。7.3.2.2 成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腹泻病例加7.3.1. 3. 2或7.3. 1. 3. 3或7.3.1.3.4或7.3.1.3. 5。7.3.2.3 A组轮状病毒隐性感染病例无临床表现但有7.3.1.3. 2或7
15、.3.1.3.3或7.3.1.3.4或7.3.1.3.507.3.2.4 成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密切接触者在3d内与7.3.2.1和7.3.2.2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员。8 疲情处置8. 1 症情报告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或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后,应在24h内按照检验检疫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有关传染病疫情的保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报告,并填写入出境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个案调查记录表。8.2 医学措施8.2.1 对病人实施隔离治疗或转送当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8.2.2 首先使用口服补液盐疗法(OR凹,但如果ORS不能及时纠正水、电解
16、质紊乱或病人严重脱水或发生休克必须给予静脉输液。具体治疗按GB15984-1995附录D和GB17012-1997中5.1的规定进行。8.2.3 对密切接触者从到达时算起,实施不超过3d的随访观察。8.3 卫生措施8.3.1 预防8. 3. 1. 1 切断传播途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也有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可以借食物、水、与病人日常生活接触,及不洁手污染食品、食具、玩具、用具而传播。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蝉嘟及其擎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要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尤其是新生儿的母亲,要注意经常洗手。8.3. 1.2 控制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
17、的传染源,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时地诊断和隔离治疗病人和无症状带毒者是预防疾病爆发和流行的重要手段。8.3.1.3 对重点人群、集体单位及临时性大型工地应特别注意预防爆发和流行。8.3. 1. 4 必要时可以使用有关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以使用疫苗预防接种为佳。8.3.2 消毒参见附录C。9 监测和处理报告统计、汇总监测数据;根据个案调查和爆发调查资料,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其他流行病学特征,预测流行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经验,写成监测和处理报告。5 SN/T 1720-2006 A.1 粪便直接镜检A. 1. 1 检验方法附录A(规范性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N 1720 2006 出入境 口岸 轮状病毒 感染 监测 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