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
《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pdf(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G/T 19412-2003 目。-一-同本标准是首次制定。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E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自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南京五洲制冷集团中天空调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北京供电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周平中、叶水泉、洪绍斌、王书保、张善武、陈永林、纪洪、宋宏坤、梁明坤。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GB/T 19412-2003 蓄冷空调系统的测试和评价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测试、经济评价方法和蓄冷空调
2、系统经济评价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由制冷蓄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蓄冷空调系统。其中制冷蓄冷系统以某种传热流体制冷、蓄冷和释冷z而供冷系统可以是任何形式和任何供回水条件。本标准既作为已建蓄冷空调系统测试和评价方法,同时能用于设计院所、建设单位、电力部门进行蓄冷空调系统方案论证评估的方法。本标准不适用于:a)名义蓄冷量为35kW h或更小的制冷蓄冷系统;b)使用制冷剂作为释冷流体的制冷蓄冷系统;c)只应用于加热的蓄热设备。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3、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0870-2001 容积式和离心式冷水(热泵)机组性能试验方法GB/T 18430. 1-200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工商业用和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GB 50050-1995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155-19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JB/T 7249-1994制冷设备术语ARI 550/590-1998 采用蒸汽压缩循环的冷水机组3 术语和定义3. 1 3.2 GB 50155和JB/T7249中所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蕾冷空调系统air
4、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thermal storage 蓄冷空调系统由制冷蓄冷系统与供冷系统所组成。制冷蓄冷系统refrigeration & thermal storage system 制冷蓄冷系统由制冷设备、蓄冷装置、辅助设备、控制调节设备四部分,通过管道和导线(包括控制导线和动力电缆等)连接组成。通常以水或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除了能用于常规制冷外,还能在蓄冷工况下运行,从蓄冷介质中移出热量(显热和潜热)。待需要供冷时,可由制冷设备制冷供冷、或蓄冷装置单独释冷供冷,或二者联合供冷。3.3 供冷系统thermal supply system 以空气调节为目的,
5、对空气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包括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输送载冷剂的泵与管道、输送空气的风机和风管以及附件、仪器仪表等。3.4 无蓄冷空调系统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out thermal storage 由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供冷系统所组成的系统。l GB/T 19412-2003 3.5 3.6 3. 7 3.8 3.9 3. 10 3. 11 蓄冷装置thermal storage equipment 能够以显热和(或)潜热贮蓄冷量的装置。蓄冷期thermal storage period 将热量从蓄冷装置中
6、移出的一段时间。释冷期thermal discharge period 将热量加入蓄冷装置的一段时间。释冷率ice melting rate 完成一个设计的释冷循环后,蓄冷装置内释冷量占总蓄冷量的百分比。释冷特性therm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 在制冷蓄冷系统名义工况下,单位时间释冷量CkW)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设计循环周期designed cyclical perlod 制冷蓄冷系统完成一个蓄冷和释冷循环过程的一段时间。名义蓄冷量CQIC)nominal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系统达到完全蓄冷状态后,释冷循环
7、试验中实测得到的释冷量,称为名义蓄冷量g单位为千瓦小时CkW.h)。3. 1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总冷量(I:Q)overall nominal thermal capacity 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制冷蓄冷系统向空调系统提供的总冷量;单位为千瓦小时CkW. h)。3. 13 输入总功率overall input power 3. 13. 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包括:压缩机电动机、汹泵电动机、乙二醇泵电动机、水冷式的冷却水泵电动机和冷却塔风机电动机、风冷式的冷却风机电动机以及操作控制电路等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CkW)。3. 13.
8、 2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和j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CI:N,)为I:Ni减去冷却水泵电动机、冷却塔风机电动机输入总功率和制冷蓄冷系统在释冷期间制冷设备各运行部件输入总功率;单位为千瓦CkW)。3. 13. 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功率CI:NT,)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输入总功率包括z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功率I:N,和供冷系统输入总功2 GB/T 19412-2003 率22N,川,单位为千瓦(kW)。3. 14 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3. 14. 1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 制
9、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h)内输入系统的总电量;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4. 2 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22Ai)等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功率乘上相应的运行时间之和。3. 14. 3 蓄冷空调系统输入总电量(22AT1) 蓄冷空调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输入系统的总电量g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5 蓄冷性能系数(COP,)thermal storage performance coefficient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
10、,以同一单位表示名义蓄冷量与计算蓄冷性能系数时用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比。3. 16 净可利用蓄冷量(Qo)net available thermal storage quantity 制冷蓄冷系统在名义工况下的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供用户送水温度在等于或小于可利用供冷温度时实际提供的最大释冷量;Q)QIC。3. 17 串联流程seria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串联关系。3. 18 并联流程parallel connection 制冷蓄冷系统向供冷系统供给冷量时,制冷设备和蓄冷装置为并联关系。3. 19 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
11、nput electricity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3. 19. 1 制冷蓄冷系统崎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在电网峰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19.2 蓄冷空调系统峰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nr) 在电网峰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0 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normal load period 3. 20. 1 制冷蓄冷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1P)在电网平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
12、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0.2 蓄冷空调系统平荷时段输入总电量(22AT1p)3 GB/T 19412-2003 在电网平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1 谷荷时段输入总电量overall input electricity during valley load period 3. 21. 1 制冷蓄冷系统谷街时段输入总电量(L:A)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 21. 2 蓄冷空调系统谷街时段输入总电量(L: ATI&) 在电网谷荷时段向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
13、g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2 年转移峰电量(A,)yearly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during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元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Ayw,)与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A,)之差P单位为千瓦小时(kW.h)。3.23 年转移峰电量率(X,.)yearly mean electri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整个供冷季节电网峰荷时段,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差(Ay,)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之比,称为
14、年转移峰电量率。3.24 电力移峰量(I1N,)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与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称为电力移峰量,单位为千瓦(kW)。3.25 电力移峰率(X.) electrical capacity transferred rate from peak load period 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和制冷蓄冷系统装机容量之差与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装机容量之比,称为电力移峰率(Xd)。3.26 年输入总电量yearly total input electricity 3.
15、26. 1 制冷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在整个供冷季节,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3.26.2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在整个供冷季节,蓄冷空调系统各运行设备输入电量之和。3.27 年谷电利用率(YYd ) yearly electricity utilization rate of valley period 年谷电利用率(YYd ) ,为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不同冷负荷下的谷电利用率(Yd)年的加权平均值。其中Yd为不同冷负荷下在一个设计循环周期内的谷电时段输入电量之和与峰、平、谷时段输入总电量之比。3.28 静态差额投资固收期(瓦)static balance p
16、eriod of reclaim investment 在同一制冷环境、相同逐时冷负荷、相同供冷系统和相同供回水条件下,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和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差额与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差之比,称为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单位为年。4 GB/T 19412-2003 测试、评价内容4 4. 1 基本规定制冷蓄冷系统可以是全部由工厂组装,或用工厂供应的部件在现场组装,或遵循预先确定的设计图样在现场安装。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输入总功率Nc和制冷性能系数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GR/T 18430. 1的要求。测试分为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测试形式。4. 1. 1 实验室
17、测试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4. 1. 2 现场测试a) 确定制冷蓄冷系统技术性能指标(名义蓄冷量和蓄冷性能系数);确定制冷蓄冷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年转移峰电量(,Ay,)、年转移峰电量率(X,d)、电力移峰量(,N,)、电力移峰率(Xd)、年谷电利用率(yY5C时称为大温差设计。4.2.2 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制冷蓄冷系统输入总电量为释冷循环试验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消耗的输入总电量之和。按照附录A或附求B进行测试,按式(1)、(2)计算。) l ( . ( 2 ) M叫NnZHnZ川AA 22 式中-NE 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蓄冷系统各运行设备输
18、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 N:一一为释冷和蓄冷循环试验期间,各有关运行设备输入功率,单位为千瓦(kW)。r , 设备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4.2.3 蓄冷性能系数COPire制冷蓄冷系统按表1名义工况运行,所实测得到的名义蓄冷量(Qll )和相同单位的输入总电量2:A:之比。俨J GBjT 19412-2003 COli = Q,d 2.: A, ( 3 ) 在现场测试计算COPi时要注意,名义蓄冷量(Q,c)应为名义总冷量(三Q)减去制冷设备在释冷循环试验期间所提供的冷量(即QoXJ,QFO为释冷期间制冷设备所供冷量Q毡,飞为释冷循环试验期间制冷设备运行的时间。在现场环境条件下,环
19、境温度和冷却水供回水温度与表l规定有偏差时,按附录C中已l修正。对大温差设计条件.供水温度低于表1常规温度,若要进行比较时,按附录C中C.2修正。4.3 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制冷蓄冷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年转移峰电量(t,AYf)、年转移峰电量率(XYd)、电力移峰量(t,Nf)、电力移峰率(Xd)和年谷电利用率(Y,d)。4. 3. 1 年转移峰电量(My,)年转移峰电量(t,Ayf)按式(4)计算t,AYf = AWf - AYf ( 4 ) 式中gAWf , AYf 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蓄冷系统在电网峰荷时段年输入总电量,单位为下li小时(kW h)。AWf ,AYf按附录D进
20、行计算。4.3.2 年转移峰电量率(Xyd)年转移峰电量率(Xyd)按式(5)计算XYd = t,AYf/ AWf .( 5 ) 4.3.3 电力移峰量(AN,)电力移峰量(t,N,)按式(6)计算t,N, = Nwf - N, ( 6 ) 式中zNwf二(Nr/2.:NYi)X2.: N wo Nw、Nf分别为无蓄冷功能的制冷系统与制冷蓄冷系统的机房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2.:凡,战附录D进行计算。, 1 4.3.4 电力移峰率(Xd)电力移峰率(Xd)按式(7)计算Xd = t,Nr/ Nw ( 7 ) 4.3.5 年谷电利用率(YYd)年谷电利用来(YYd)按式(8)计算Y Yd
21、 = 0.01 X Yd,十O.42XYd2十0.45XY十O.12 X Y ( 8 ) 式中:Y,n、Yd2、Y白、Y-分别为设计负荷、O.75设计负荷、O.50设计负荷、O.25设计负荷工况下的谷电利用率;分别按Yd二三=Ai / ( 2.: A + 2.: Aip十二JAlf)计算。4.4 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蓄冷空调系统经济评价指标有: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和1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TT)。4. 4. 1 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n)蓄冷空调系统年输入总电量(AyT)按式(9)进行计算6 GB/T 19412-2003 AYT = Ay +A . ( 9 ) 式中:AYT 为制冷
22、蓄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Asu 为供冷系统年输入总电量,按附录D进行估算。4.4.2 静态差额技资回收期CT.)静态差额投资回收期CTT)按式(10)进行计算TT = CCTy - CTW)/C t.VYT) ( 10 ) 式中zC丁(为蓄冷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即CTYi。i = 1 CTW一一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总投资,是各组成设备和供配电工程费之和,IlP CTW, ;供冷系统与蓄冷空调系统相同的供冷系统,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为蓄冷空调系统组件价格乘以放大系数K求得;不相对应的无蓄冷功能的空调系统组件价格,按市场价来估算;估算方
23、法按附录D进行。t.VYT 为无蓄冷功能的空调年运行电费CVTW)和蓄冷空调系统年运行电费CVTY)之差,按附录D进行计算。5 试验5. 1 实验室测试按附录A、现场测试按附录B方法执行。5.2 一般规定5. 2. 1 系统应在运行正常之后,才可进行测试。5.2.2 系统使用的水质应符合GB50050规定。乙二醇溶液也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5.2.3 试验时,时间间隔不大于30min记录一次。5.2.4 计算数据取两次以上测试数据的算术平均值。5.3 试验参数5. 3. 1 蓄冷、释冷工况条件a) 实验室条件名义工况时的温度及允许偏差按表1的规定。b) 现场测试蓄冷空调现场测试应选择当地全年最热
24、月份进行试验,放热侧条件宜按表1的规定。5.4 测量仪表和精度的规定a) 实验室测试应符合GB/T10870-2001中4.5的规定。b) 现场测试应符合附录B中B.6. 3的规定。5.5 试验数据整理计算用制冷剂、载冷剂和冷却介质的热物理性能数值,应采用参考文献所列文献的数值。6 试验报告6. 1 格式和内容见附录E,6.2 试验结果6. 2. 1 冷水机组的名义制冷量Qo,输入总功率队和名义工况时制冷性能系数COP由制冷设备制造厂提供.应符合GB/T18430. 1和其他有关标准。6.2.2 制冷蓄冷系统名义蓄冷量QIC、输入总电量ZAFz和蓄冷性能系数COPi。7 GB/T 1941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19412 2003 空调 系统 测试 评价 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