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T 2139-2023 豌豆品种标准.pdf
《DB63 T 2139-2023 豌豆品种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3 T 2139-2023 豌豆品种标准.pdf(4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65.020.01CCS B 21DB63青海省地方标准DB63/T 21392023豌豆品种标准2023-06-01 发布2023-07-01 实施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3/T 2139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玉清、马德林、贺晨帮、陈志国、李万才、俄日格力、保守智、赵亚利、丁秀芳、张亚东、郭仁世、宋继昌、张林春、蔡明孝、邢瑜、张建山、柏章荣、苏志宏、张煜
2、、安红嵘、王元杰、李高睿、柳雄。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DB63/T 213920231豌豆品种标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豌豆品种来源、特征特性、生产能力、种植区域,并列出了现有品种目录。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企业、推广和种子部门对豌豆品种的选育、推广、经营和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543.1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总则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品种来源4.1品种名称包
3、括品种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鉴别变种(种、亚种)、类型等。4.2选育方法育种方法、选育经过、亲本组合等。4.3选(引)育单位品种选育(引进)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育成(引进)时间。4.4品种编号包括鉴定单位、会议名称和品种登记、备案等。5特征特性5.1记载标准记载标准参照附录A。5.2植株性状DB63/T 213920232幼苗颜色、幼苗习性、茎形、茎色、茎部蜡粉、茎粗、株高、主茎总节数、节间长度、单株有效分枝数、叶色、叶缘、小叶形状、大小、数目、蜡粉、托叶大小、缺刻、腋花青斑、小叶和托叶上表面剥蚀斑状况、卷须。5.3花荚性状花序类型、第一花节数、第一花高度、花柄花数、花柄
4、长度、花色、旗瓣、翼瓣、龙骨瓣颜色,荚形,嫩荚、成熟荚颜色,荚长、宽,荚内种子排列方式,单株荚数,双荚率。5.4种子性状嫩豆颜色,粒形、种皮颜色,子叶颜色,种脐颜色,种皮破裂率,石粒率。5.5经济性状单荚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经济系数,籽粒粗蛋白、淀粉含量。5.6熟性及生育期熟性分早、中早、中、中晚、晚等5类。播种期至出苗期,出苗期至开花期,开花期至成熟期及生育期、全生育期的天数及期间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大于等于5的积温。5.7抗逆性耐寒性,抗旱性,抗倒伏性,耐高温性,耐盐碱性,田间裂荚性。5.8抗病虫性根腐病、白粉病、褐班病、小蜷叶蛾、蚜虫及其它病虫的发病率,严重度,受害程度,
5、叶片枯死率,籽粒被害率,有虫株率等。6生产能力2年品种试验汇总结果、增产率和高水肥、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水平,列举产量实例。7种植区域7.1品种熟性划分7.1.1早熟生育期100 d以内,期间需大于等于5积温1350.00以下;全生育期105 d以内,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450.00以下。7.1.2中早熟生育期101d105 d,期间需大于等于5积温1351.001500.00;全生育期105 d115 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451.001650.00。7.1.3中熟DB63/T 213920233生育期106 d110 d,期间需大于等于5积温1501.001600.00;全生育期116
6、 d125 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651.001750.00。7.1.4中晚熟生育期111 d115 d,期间需大于等于5积温1601.001700.00;全生育期126 d135 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751.001850.00。7.1.5晚熟生育期145 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5积温1700.00以上;全生育期135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850.00以上。7.2种植业生态类型区划分7.2.1东部农业区温暖灌区晚熟、中晚熟品种种植区区内海拔1650 m2670 m,年均温2.808.6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3127.303510.00,作物生长期255 d266
7、 d,年降水量254.20 353.00,年日照时数2685.80小时2913.90小时。7.2.1.1湟水谷地晚熟品种种植亚区区内海拔1650 m2300 m,年均温5.708.6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2583.503361.20,作物生长期230 d258 d,年降水量312.30 398.30,年日照时数2610.00小时2762.00小时。7.2.1.2湟水谷地中晚熟品种种植亚区区内海拔2301 m2670 m,年均温2.805.7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2070.002580.00,作物生长期216 d230 d,年降水量390.00 510.00,年日照时
8、数2580.00小时2700.00小时。7.2.2东部农业区低位山旱地中晚熟品种种植区由湟水、黄河两岸的丘陵低山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 m2500 m之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450.00,作物生长期185 d220 d,年降雨量245.10 527.00。7.2.3东部农业区中位山旱地中熟品种种植区区内海拔2501 m2700 m之间,年平均气温3.0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1724.002400.00,作物生长期150 d190 d,年降雨量400.00 以上。7.2.4东部农业区高位山旱地及环湖农业区早熟、中早熟品种种植区区内海拔2701
9、 m3200 m之间,年平均气温0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1500.00左右,作物生长期150 d左右,年降雨量500.00 以上,无绝对无霜期。7.2.5柴达木盆地灌区中熟、中晚熟品种种植区DB63/T 213920234区内海拔2800 m3200 m之间,年均温1.105.1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1622.002515.00,作物生长期154 d以上,降水量100 左右。8现有品种现有种植品种及特征特性参见附录B。DB63/T 213920231AA附录A(资料性)特征特性观察记载标准A.1苗A.1.1幼苗颜色齐苗后观察,分淡绿、绿、深绿、淡紫红、绿紫红、紫红等
10、。A.1.2幼苗习性分枝盛期观察,分直立、匍匐、半直立等。记载标准如下:a)直立:大部分茎叶直立向上;b)匍匐:大部分茎叶匍匐于地面;c)半直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A.2茎和分枝A.2.1茎形开花期观察,分圆形、近圆形,方形等。A.2.2茎色开花期观察,分淡绿,绿、绿带紫纹等。A.2.3茎部蜡粉开花期观察,分厚、薄、无三种。A.2.4茎粗成熟后测定主茎第一至第二花节间1/2处的直径(以mm表示)。A.2.5株高(茎高)成熟后测定主茎基部到顶端的长度(以cm表示)。A.2.6总节数主茎基部第一节至顶端最后一节的节数。A.2.7节间长度主茎节间的平均长度,按公式A.1计算:(A.1)式中:IL节间
11、长度H株高M总节数DB63/T 213920232A.2.8单株有效分枝数结荚一个以上有效荚的分枝数。A.2.9单株无效分枝数不结荚(包括无效荚)的分枝数。A.2.10单株分枝数有效分枝数与无效分枝数之和。A.2.11有效分枝率按公式A.2计算:100(A.2)式中:Br有效分枝率,%Bm有效分枝数M总分枝数A.2.12分枝长度主茎各分枝的顶端至各分枝着生节之间的长度,分别测量并计平均值(以cm表示)。A.3叶(开花期观察第一、二花节的复叶和托叶)A.3.1叶色分淡绿、绿、深绿、黄绿、蓝绿五种。A.3.2叶缘分全缘、锯齿。A.3.3小叶形状分卵形、倒卵形、近菱形、阔椭圆形、圆形等。A.3.4小
12、叶大小取5片10片复叶,测量各小叶的长、宽度,计平均值(以cm表示)。A.3.5小叶数目数5片10片复叶上的小叶数目,计平均值。A.3.6小叶蜡粉分厚、薄、无三种。A.3.7托叶大小取5片10片托叶,量其长、宽度,计平均值(以cm表示)。DB63/T 213920233A.3.8托叶缺刻记缺刻有无。A.3.9托叶颜色记载实际颜色。A.3.10托叶腋花青斑分明显、不明显、无三种。A.3.11小叶和托叶上表面剥蚀斑状况分多、少、中等、无四种。A.3.12卷须分有、无两种。A.4花(开花期观测第一、二花节的花)A.4.1花色分白色、紫红色、粉红色等,并分别观察记载旗瓣、翼瓣、龙骨瓣的实际颜色。A.4
13、.2萼片形状分卵形、披针形、针形三种。A.4.3花柄花数记载花柄上花蕾数。A.4.4花(果)柄长度取5个10个荚,量果柄基部至荚果着生处的长度,计平均值(以cm表示)。A.4.5花序类型分腋生花型、密集花型、中间花型三种。A.4.6第一花节数观测茎基部第一节到第一花的节数。A.4.7第一花高度测量茎基部第一节到第一花节的长度(以cm表示)。A.5荚A.5.1成熟荚颜色分淡黄色、褐色、紫褐色三种。DB63/T 213920234A.5.2荚薄壁层厚度目测,分厚、中、薄。A.5.3荚表面状况目测,分光滑、粗糙。A.5.4荚形分联珠形、剑形、马刀形、镰刀形、直形等。A.5.5荚尖端形状分锐、钝两种。
14、A.5.6荚长宽成熟期取有代表性的10个干黄荚,测量荚的长、宽,计平均值(以cm表示)。A.5.7荚内种子排列方式分自由式、联珠式两种。A.5.8果柄上的荚数记载果柄上的有效荚数。A.5.9单株荚数成熟期统计结有一粒以上的荚果数。A.5.10双荚率统计双荚数,并按公式A.3计算:100(A.3)式中:DPr双荚率,%DPm双荚数M总荚数A.6种子A.6.1嫩豆颜色剥取青豆荚,观察嫩豆颜色,分淡绿、绿、暗绿色。A.6.2粒形成熟期观察籽粒形态,分圆形、近圆形、鼓形等。A.6.3种子表面DB63/T 213920235分光滑、微皱,多皱三种。A.6.4种皮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A.6.
15、5种皮颜色分淡黄色、粉红色、绿色、紫黑色、褐色、褐色纹斑等。A.6.6子叶颜色分淡黄、橙黄、粉红、黄绿、绿色等。A.6.7种脐颜色分淡黄色、褐色,黑色、灰白色。A.6.8粒径取有代表性的10粒20粒种子,量其直径,重复三次,计平均值(以mm表示)。A.6.9种皮破裂率随机取100粒200粒种子,重复三次,统计种皮破裂粒数,按公式A.4计算:(A.4)式中:Cr种皮爆裂率,%Cm爆裂粒数M总粒数A.6.10石粒率随机取500粒种子,在室温(1518)下,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48小时后,统计未吸水膨胀的种子粒数,按公式A.5计算:(A.5)式中:Sr石粒率,%Sm石粒数M总粒数A.7经济性状A.7.
16、1单荚粒数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A.7.2单荚胚珠数按公式A.6计算:DB63/T 213920236(A.6)式中:SOm单价胚珠数Om胚珠数M调查荚数A.7.3单株粒重样本籽粒总重量除以株数(克/株)。A.7.4千粒重按国GB/T 3543.1规定的方法测定。A.7.5经济系数成熟期在田间取有代表性的样段拔出全部单株,风干后分别称量种子和茎、枝、叶、荚皮、主要根系干物质的重量,再按公式A.7计算:(A.7)式中:EC经济系数Sy种子产量By生物产量A.7.6种子品质测定成熟种子糖分、淀粉、粗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纤维素、灰分、维生素的含量,用百分率表示。注明测定方法。A.7.7种子煮熟
17、性用100克200克干种子放在沸水中(记载温度),计算种子煮熟需要的时间。A.7.8淀粉粒形状分单粒、复合粒。A.8抗逆性A.8.1耐寒性按茎叶受冻及低温解冻后植株恢复情况,分为四级:a)抗:无冻害;b)较抗:1/3 以下叶片受冻,解冻后恢复正常生长,或仅有个别叶片受害,萎缩枯干;c)中等:半数左右叶片受冻,解冻后心叶正常,但叶片局部枯干;d)不抗:叶片全部或大部受冻,植株地上部受冻趋于死亡。A.8.2抗旱性DB63/T 213920237干旱情况下,下午1点3点气温最高时调查,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分四级:a)抗:植株生长正常,无受害症状;b)较抗:植株生长缓慢,1/3 以下叶片萎蔫;c)中等
18、:植株停止生长,1/32/3 叶片萎蔫,主茎基部少数叶变黄、枯干;d)不抗:植株停止生长,叶片全部萎蔫,下部叶变黄、枯干。A.8.3耐高温性记载日最高气温28以上的出现日期持续时间,以及高温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分为强、中、弱三级。A.8.4耐盐碱性根据植株耐盐碱情况分强、中、弱三级记载(同时测定土壤酸碱度、含盐量及盐分构成)。A.8.5抗倒伏性记载倒伏时间、倒伏面积占全田的百分率,倒伏原因,并根据倒伏程度(以直立单株为标准)分三级。a)抗:植株略有倾斜,倾角小于 30 度;b)中抗:植株倾斜角 30 度60 度;c)不抗:植株倾角 60 度以上。A.9抗病性A.9.1根腐病A.9.1.
19、1发病率发病率按公式A.8计算。(A.8)式中:Ir发病率,%In发病株数M 调查总株数A.9.1.2严重度分四级记载:a)0:植株生长正常,地上地下无症状;b)1:根系病斑较少,少数茎叶枯黄;c)2:根系病斑较多,2/3 的根系腐烂、整株萎蔫,下部叶片枯黄;d)3:根系 4/5 以上腐烂,主根呈褐色,地上部枯死。A.9.2白粉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a)0:植株无病;b)1:植株个别叶上出现病斑;c)2:植株 1/2 左右叶片出现病斑;DB63/T 213920238d)3:植株 2/3 以上叶片有病斑;e)4:植抹 3/4 以上叶片布满病斑。A.9.3褐斑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a)0:全株无
20、病;b)1:个别叶、荚上出现病斑;c)2:30%以下叶、荚上出现病斑;d)3:30%50%叶、荚上出现病斑;e)4:50%以上叶、荚出现病斑。A.9.4病毒病A.9.4.1发病率计算方法同前。A.9.4.2严重度分五级:a)0:植株生长正常,无病;b)1:植株生长正常,但顶端个别叶片有花叶症状;c)2:影响植株生长,1/2 左右叶片有花叶症状。d)3:株高为正常植株的 2/3,1/2 左右叶片有花叶症状;e)4:株高为正常植株的 1/2,全株叶片均有花叶症状。A.9.5霜霉病调查严重度,分五级:a)0:无病;b)1:全株 1/3 以下叶片发病,病斑呈局限型,数量少;c)2:全株 1/3 以下叶
21、片发病,有少量扩散型病斑,但一般不及叶面积的 5%;d)3:全株叶片发病,多呈扩散型病斑,病斑占叶面积的 6%10%,部分基叶枯黄;e)4:全株叶片发病,病斑呈扩散型,病斑占叶面积 10%以上,霜霉成片,布满黄叶,基叶枯黄。A.10抗虫性A.10.1豌豆潜叶蝇A.10.1.1受害程度分四级:a)0:未受害;b)1:受害叶数占总叶数 1/3 以下;c)2:受害叶数占总叶数 1/32/3;d)3:受害叶数占总叶数 2/3 以上。DB63/T 213920239A.10.1.2叶片枯死率按公式A.9计算:(A.9)式中:Wr叶片枯死率,%Wm枯死叶片数M调查总叶数A.10.2豌豆小卷叶蛾成熟期调查幼
22、虫危害豆荚、豆粒程度。每块地或小区选3点,每点随机取10株脱粒,统计籽粒受虫蛀情况,按公式A.10计算籽粒被害率。(A.10)式中:Vr籽粒被害率,%Yn受害样本数M调查总样本数A.10.3豌豆蚜虫(对角线取样5点,每点调查10株,统计以下项目。)A.10.3.1有虫株率按公式A.11计算:(A.11)式中:Ir有虫株率,%Im有虫粒数M调查总株数A.10.3.2虫口密度计算每株平均蚜虫数。A.10.3.3受害程度调查对植株的具体为害情况,分轻、中、重三级。A.10.4豌豆根瘤象鼻虫调查受害程度,分四级:a)0:全株无虫害。b)1: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 1%25%。c)2: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
23、 25%50%。d)3:受害叶占全株叶片总数 50%以上。DB63/T 2139202310BB附录B(资料性)现有品种现有品种目录见表A.1A.18。表 B.1 草原 10 号品种来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1966年利用钴60(r射线二万伦琴)照射绿色草原豌豆干种子,从诱发突变的黄色籽粒株系选育而成。1984年青海省第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54号。晚熟,春性,生育期130 d。幼苗半直立、淡绿。复叶绿色,由2对3对小叶组成,小叶剥蚀斑少,托叶剥蚀斑明显,托叶腋花青斑不明显。矮茎、淡绿,茎上无蜡被,株高34.00 cm45.00 cm。花紫红色
24、,旗瓣淡紫色、龙骨瓣淡绿色、翼瓣深紫色。硬荚,直形,青荚淡绿色,成熟荚淡黄色。籽粒褐纹紫斑,鼓形,粒径0.60 cm0.8 cm,子叶淡黄色,种脐浅褐色或黑色。单株14.00荚20.00荚,单株62.00粒81.00粒,千粒重225.30 g238.70 g,单株粒重13.10 g16.90 g。籽粒淀粉含量53.01,粗蛋白含量25.26。抗旱性强,较抗根腐病和白粉病。3月下旬4月中上旬播种,播种量0.225 t/hm2(15.00 kg/666.70),每公 顷 播 种 密 度 75.000 万株90.000万(每666.70平方米为5.00万株6.00万株),株 距 3.00 cm 6.
25、00 cm,行 距25.00 cm 30.00 cm。注意苗期防治潜叶蝇和地下害虫危害。适宜我省东部农业区低、中、高位山旱地种植。DB63/T 2139202311表 B.2 草原 12 号品种来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1969年以(大青豆尼泊尔)F1代为母本,5-7-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69-13-2。1988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070号。晚熟,春性,生育期130 d。幼苗半直立、绿紫红。复叶绿色,由2对3对小叶组成,小叶全缘,阔椭圆形,小叶剥蚀斑少,托叶剥蚀斑明显,托叶腋有花青斑。高茎、淡绿,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3 2139-2023 豌豆品种标准 2139 2023 豌豆 品种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