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634-2024 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pdf
《DB32 T 4634-2024 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634-2024 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pdf(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 版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Specification for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culvert engineering2024-01-09 发布2024-02-09 实施CCS Z 04DB32/T 46342024ICS 13.060.10DB32/T 46342024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要求 25 控制运用 25.1 一般规定 25.2 控制运用依据 25.3 控制运用制度 35.4 控制运用要求 35.5 闸门启闭 35.6 冰冻期运用 36 工程检查和设
2、备评级 46.1 一般规定 46.2 日常检查 46.3 定期检查 46.4 专项检查 56.5 设备评级 57 安全管理 57.1 一般规定 57.2 工程保护 57.3 安全生产 67.4 应急措施 67.5 安全鉴定 78 安全监测 78.1 一般规定 78.2 监测内容和要求 78.3 监测预警管理平台 88.4 监测资料整编和分析 89 养护维修 89.1 一般规定 89.2 洞身段养护维修 8目 次DB32/T 463420249.3 洞身与堤岸连接部位养护维修 910 技术资料和档案管理910.1 一般规定 910.2 技术资料归档 9附录 A(资料性)工程检查记录表 10附录
3、B(资料性)工程监测记录表 20参考文献 24DB32/T 4634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科教中心、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江苏省淮沭新河管理处、河海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明权、孙超君、孙猛、袁聪、徐磊、孙勇、董兆华、韩影、万青、周成洋、祁德丽、王辉、肖国俊、徐臻荣、邵莉、许永平、董于、黎龙凤、沈芳芳、张雪。DB32/T 46342024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
4、规定了涵洞工程技术管理的总体要求、控制运用、工程检查和设备评级、安全管理、安全监测、养护维修、技术资料和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级别为 1、2、3 级的水利涵洞工程,其他涵洞工程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SL 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 101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SL 214 水闸安全评价导则SL 298 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SL
5、 768 水闸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T 722 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运行规程DB32/T 3259 水闸工程管理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涵洞工程culvert engineering修建在河道、堤坝等下方,与上下游河道相连的输水建筑物,主要由洞身、进口建筑物和出口建筑物组成。3.2压力式涵洞pressure culvert进、出洞口都被水流淹没,洞身涵长范围内全断面过水且洞内顶部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3.3半压力式涵洞semipressurized culvert进口被水流淹没,只有部分洞身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3.4无压力式涵洞freeflow culvert洞身全长
6、范围内水面不接触洞顶的涵洞。3.5倒虹吸涵洞inverted siphon culvert形似倒虹吸的有压涵洞。1DB32/T 463420243.6水下探查underwater exploration通过多种方式对涵洞工程水下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底板、顶板、伸缩缝、预埋件、门槽)进行的检查。4总体要求4.1涵洞工程控制运用应遵循局部服从全局、兴利服从防洪、综合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原则。4.2管理单位应推进工程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创建工作。4.3管理单位应定期开展工程检查和安全监测,掌握工程变化规律;应定期对洞身进行全面检查,不具备放空
7、检查条件的涵洞工程,应结合安全鉴定对洞身进行全面检查。4.4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运用、养护维修实际需求和经济技术条件,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运行效能和科技水平。5控制运用5.1一般规定5.1.1管理单位应根据规划设计要求和所在区域的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制定涵洞工程控制运用方案,率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涵洞功能或运用指标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需按计划供水的涵洞工程,应按年度或分阶段制订用水计划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5.1.2涵洞工程控制运用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承担的任务、规模效益、设计特征值、调度原则和权限、具体控制运用要求等。5.1.3涵洞工
8、程运用应按调度指令、用水计划或批准的控制运用方案进行,不应接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指令。调度指令应详细记录、复核,执行完毕后及时上报,留存操作运行记录。承担水文测报任务的单位应及时发送水情信息。5.2控制运用依据5.2.1管理单位应根据涵洞设计特征值,结合承担任务和工程条件的变化,确定下列指标,作为控制运用的依据:a)上游水位、下游水位、流量;b)最大流量,相应的单宽流量、上游水位、下游水位;c)最大水位差,相应的上游水位、下游水位;d)上、下游河道的安全运行水位和流量;e)兴利水位和流量。5.2.2在正常工况下,压力式涵洞前允许较高壅水;半压力式涵洞应控制进、出口水深,洞前壅水高度可略高于进
9、口净高,保证工程在设计工况下运行;无压力式涵洞洞内水面以上应有一定的净空面积和净空高度,净空面积宜不小于洞身横断面面积的 10%30%。5.2.3确需超标准运用,管理单位应经分析论证和安全复核,制定超标准运用方案和应急预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2DB32/T 463420245.3控制运用制度5.3.1管理单位应制订涵洞工程控制运用制度,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适时进行修订。5.3.2涵洞工程控制运用制度主要包括调度运用制度、闸门启闭制度和操作票制度。调度运用制度应规定调度运用原则、程序、要求、注意事项等;闸门启闭制度应规定闸门启闭程序、启闭要求、注意事项等;操作票制度应规定操作票使
10、用范围、操作执行和相关的安全措施等。5.4控制运用要求5.4.1上、下游引河存在影响涵洞工程控制运用的船舶或漂浮物,管理单位应采取相应措施。5.4.2应优化闸门开启孔数、高度,充分利用上游来水,合理防淤、减淤、冲淤。5.4.3控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闸门开启方式和开启高度,避免洞内产生气蚀和水锤,对工程造成损坏。5.4.4过洞流量应和上、下游水位相适应,避免洞内长时间处于明满流交替状态,使水跃发生在消力池内,避免发生集中水流、折冲水流、回流、漩涡等不良流态;关闸或减少过洞流量时,防止下游河道水位下降过快。5.4.5管理单位可向签订协议的单位通报有关水情。5.4.6工程控制运用记录参照 DB32/T
11、 32592017 附录 A 填写。5.5闸门启闭5.5.1闸门启闭应执行 SL 75、DB32/T 3259 的规定。5.5.2闸门开启时应按照“始流时闸下安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闸门开高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控制运用,曲线的率定应执行 GB 50179 规定。5.5.3上、下洞首均设置闸门控制的涵洞,开启时,宜先开启下洞首闸门,再开启上洞首闸门;关闭时,宜先关闭上洞首闸门,再关闭下洞首闸门。5.5.4多孔涵洞的闸门启闭应符合以下要求:a)闸门宜同时均匀启闭,不能同时启闭的,应由中间孔向两侧依次对称开启,由两侧向中间孔依次对称关闭;b)双层孔口或布置上、下扉闸门的涵洞,应先开启底层或下扉闸门,再
12、开启上层或上扉闸门,关闭时顺序相反;c)闸门开启后,应观察上、下游水位和流态,核对流量、闸门开高和孔数;d)结合排涝、泄洪功能,多孔涵洞可轮流开启 12 孔闸门冲淤、减淤。5.6冰冻期运用5.6.1准备工作:a)管理单位应备足备齐防冻、防冰凌所需物资;b)冬季来临前,应将柴油发电机水箱里的冷却水换成防冻液,长期不使用的发电机,宜将冷却水、机油放净;c)雨雪后应及时清除危害工程和设备安全的积水、积雪。5.6.2运行规定:a)冰冻期间应采取防冻措施,防止建筑物和闸门受冰压力作用、冰块的撞击;b)闸门启闭前,应消除闸门周边和运转部位的冻结;c)解冻期间泄水,应将闸门提出水面或小开度泄水。3DB32/
13、T 463420246工程检查和设备评级6.1一般规定6.1.1涵洞工程检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6.1.2日常检查包括日常巡查和经常检查。日常巡查每日不应少于 1 次。经常检查,工程建成 5 年内,每周检查不应少于 2 次;5 年后可适当减少次数,每周不应少于 1 次;工程在汛期高水位运行或超设计标准运行时,应增加检查频次。6.1.3定期检查包括汛前检查、汛后检查和水下检查。汛前检查宜每年 4 月底前完成,汛后检查宜每年10 月底前完成,水下检查可结合汛前检查每 2 年开展一次。运行状况较差的老旧工程,应每年开展水下检查,必要时应同时开展洞身检查或放空检查。6.1.4专项检查主要
14、为发生地震、风暴潮、台风或其他自然灾害、工程超过设计标准运行或发生重大工程事故后进行的检查,着重检查建筑物、设备、设施的变化和损坏情况。6.1.5应按照 SL/T 722 相关规定要求,定期对闸门、启闭机等设备进行评级,并对评级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评级资料应及时归档。6.2日常检查6.2.1检查管理范围内有无违章建筑,有无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障碍物和危害工程安全的活动。6.2.2检查负压区通气孔是否通畅,上洞首、下洞首、洞身、洞身与堤岸连接部位是否正常,洞身沿线有无变形、塌陷。6.2.3检查建筑物、设备、设施是否受损,工程运行状态是否正常。6.2.4放水时洞身有无异常响声,下泄水体是否浑浊或受到污
15、染。6.2.5工程日常巡查记录见附录 A 表 A.1,经常检查记录见表 A.2。6.3定期检查6.3.1定期检查流程包括:收集基础资料,调查现场情况,编制检查方案,开展定期检查,编制检查报告,上报主管部门。6.3.2汛前着重检查养护维修工程和防汛工程完成情况、安全度汛存在问题及措施、防汛工作准备情况,对建筑物、设备、设施进行详细检查,对闸门、启闭机、备用电源、监控系统等进行试运行,对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试验。6.3.3水下检查着重检查水下工程的损坏情况,超过设计指标运用后,应及时进行水下检查。6.3.4洞身检查着重检查涵洞侧墙、中隔墙、顶板、底板、伸缩缝等部位混凝土有无损坏,洞身有无淤积等,在有
16、水状态下,一般采用潜水检查或水下探查方式。6.3.5放空检查应符合以下要求:a)检查前应收集基础资料,开展安全复核评估,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必要时经专家论证;b)宜采取放置检修门、填筑围堰等工程措施,排空涵洞后进行,着重检查洞内有无淤积,上洞首、下洞首、洞身等部位混凝土是否损坏,伸缩缝填料有无流失,止水有无损坏,埋件是否完好,结构有无明显不均匀位移等;c)倒虹吸涵洞着重检查洞身有无变形、裂损、露筋、漏水、漏土,洞内有无淤积,基底有无冒水、潜流、淘空,铺砌等河道防护设施有无损坏,节间有无渗漏,井口盖板、垂裙、拦污栅、闸门、沉砂池、溢洪道等设施有无损坏,渠道水流有无挟带大颗粒物质。6.3.6汛后着重
17、检查工程、设备、设施度汛后的变化和损坏情况,据此编制次年的养护维修等计划。4DB32/T 463420246.3.7定 期 检 查 记 录 见 表 A.3 表 A.5,并 参 照 DB32/T 32592017 附 录 B 填 写,水 下 检 查 记 录 见表 A.6,洞身检查方式和要求见表 A.7,洞身检查记录见表 A.8,放空检查记录见表 A.9。6.4专项检查6.4.1专项检查内容应根据所遭受灾害或事故的特点来确定,对重点部位应进行专门检查、检测或安全鉴定,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单位进行。6.4.2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不能立即处理的制定修复方案和计划并上报。6.4.3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
18、应写明地点、部位、危害程度等详细信息,检查结果形成检查报告,并报上级主管部门。6.4.4专项检查记录见表 A.10。6.5设备评级6.5.1管理单位应定期开展设备评级,设备评级时间符合以下要求:a)设备评级应每 2 年开展一次,可结合定期检查进行;b)设备大修时,应结合大修进行全面评级,非大修年份应结合设备运行状况和维护保养情况进行相应的评级;c)设备更新后,应及时进行评级;d)设备发生重大故障、事故经修理投入运行的次年应进行评级;e)投入运行不满 3 年或正在进行更新改造的工程,不进行设备评级。6.5.2评级工作按照评级单元、单项设备、单位工程逐级评定。6.5.3单项设备被评为三类设备的应及
19、时整改;单位工程被评为三类单位工程的,应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安全鉴定,并落实处置措施。6.5.4编写设备等级评定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评定范围、评定工作开展情况、评定结果、存在问题和措施、设备等级评定情况表。6.5.5设备等级评定情况参照 DB32/T 32592017 附录 C 表填写。7安全管理7.1一般规定7.1.1管理单位应按照划定的工程管理范围和安全警戒区,确定管理范围内土地使用权属,领取不动产权证并设立界桩、界牌以及安全警戒区公告牌等。7.1.2管理单位应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安全生产台账。7.1.3管理单位应编制生产安全事
20、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事故后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并及时上报。7.1.4管理单位应运用水利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安全风险、隐患和事故信息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信息,强化安全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7.1.5管理单位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持续改进。7.2工程保护7.2.1在工程管理范围内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应遵守以下规定:a)按有关规定对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生产、生活活动进行安全管理,管理范围内禁止爆破、取土、打5DB32/T 46342024井、挖坑、埋葬、建窑、倾倒垃圾或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危害工程安全的行为;b)应设立上下
21、游安全警戒标识,不应在安全警戒区内停泊船只、捕鱼、游泳;不应在建筑物边缘及桥面逗留、钓鱼;c)加强工程管理范围巡查,发现侵占、破坏或损坏工程的行为,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及时报告并依法查处;d)依法对工程管理范围内批准的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7.2.2工程设施、设备的保护,应遵守以下规定:a)按要求在工程设施周围设立相应的公告类、名称类、警示类、指引类标识牌,在交通桥两端设立限载、限速、限宽等安全标志,具有通航功能的立交涵洞,应按要求设置助航设施,不满足通航条件时不应通航;b)妥善保护建筑物、机电设备、水文、通信、供电、监测设施,防止人为毁坏;非工作人员不应擅自进入工作桥、启闭机房等可能影
22、响工程安全运行或影响人身安全的区域;c)不应在挡土墙后填土区上堆载重物;d)应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侵害和外来的非法入侵;设备、软件接(装)入系统前应进行病毒检测;闸门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端口、USB 接口、光驱设备等未经同意,不应接入外部设备。7.3安全生产7.3.1按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7.3.2应根据工程运行情况和管理特点,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7.3.3机械传动等危险部位应设置防护设施,电气设备等危险场所应设有安全警戒线,安全标志应齐全、规范;扶梯、栏杆、检修门门槽盖板等应完好无损,安全可靠。7.
23、3.4按照消防要求配备消防器材,消防通道应保持通畅,定期对消防器材、安全用具进行检查、检验,保证其齐全、完好、有效。7.3.5避雷设施及各类报警装置应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可靠。输电线路应经常检查,不应私接乱接。7.3.6工程施工中管理单位应对相关方开展专项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技术交底,检查落实安全措施,规范作业行为。7.3.7动火、受限空间、高处、吊装、临时用电、动土等作业应经审批后进行。7.3.8按规定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7.4应急措施7.4.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好以下事故预防工作:a)建立
24、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b)结合工程情况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预案一般每 3 年修订 1 次,如工程管理条件发生变化应及时修订完善;c)应急预案演练每年至少组织 1 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 1 次,演练台账记录齐全。7.4.2应按照 SL 298 的规定测算防汛物资品种及数量,现场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抢险器械和备品备件,落实大宗物资储备。7.4.3应及时分析研判极端天气可能造成的影响,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对工程现场开展全面检查,及时撤离需要避险的人员和设施设备。6DB32/T 463420247.4.4突发建筑物险情、设备(设施)故障
25、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抢险措施,消除安全隐患。7.5安全鉴定7.5.1涵洞工程安全鉴定时间应符合以下要求:a)首次安全鉴定应在新建工程、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或投入使用后 5 年内进行,以后每隔 10 年进行 1 次安全鉴定;b)工程运行中遭遇超标准洪水、强烈地震、增水高度超过校核潮位的风暴潮、发生重大工程事故后,如出现影响工程安全的异常现象,应及时进行安全鉴定;c)闸门、启闭机等单项工程达到折旧年限时,应及时进行单项工程安全鉴定;d)对影响工程整体安全运行的单项工程,应及时进行安全鉴定。7.5.2涵洞工程安全鉴定的具体内容应按照 SL 214 的规定进行,包括现状调查、安全检测、安全复核等。根据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634-2024 涵洞工程技术管理规范 4634 2024 涵洞 工程技术 管理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