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
《DB37 T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B 0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 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afety and High Quality Agaricus bisporus Cultivation with Peanut Stems 2008-12-02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9-01-01 实施 DB37/T 1047 2008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农业标准化
2、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利津县绿野菇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绿山园农业科技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鲁长、万书波、张 正、张柏松、刘玉升、赵海军、周卫忠、贾曦、王忠春、 李先振。 I DB37/T 1047 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优质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orus)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 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以菌糠作经济昆虫饲料前提下利用花生茎蔓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安全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
3、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7096 食用菌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所有部分 GB 9687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1 双孢蘑菇菌种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749 绿色食品 食用菌 NY/T 1098 食用菌品种描述技术规范 N
4、Y 5095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 5294 无公害食品 设施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 5333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12728 和 NY/T 1098 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安全优质双孢蘑菇 security and high quality Agaricus bisporus 指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NY 5294 要求,按照 NY/T 5333 技术规范生产,生产投入品执行 NY 5099 规定, 并限定限量限时使用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将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 NY 5095
5、标准范围内,经专门机构认定 并许可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双孢蘑菇产品。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 5294 的规定。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 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应远离工矿业的“三废”及微生物、粉尘等污染源。生产区与生活区 应分离,且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发酵、发菌及出菇区、产品加工区、仓库区合理分区。每季栽培结 束后,应及时清理废菌料和废土,对菇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5 生产技术要求 1 DB37/T 1047 2008 本章没有说明的栽培措施,按常规方法实施。 5.1 栽培设施 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冬暖夏凉、
6、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应利于保温、降温、保湿、遮荫 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层架式菇房、冬暖式塑料大棚、林地弓棚或人工土洞、人防工程设施栽培。一般 大棚菇房生产,棚顶覆盖无滴膜或黑色薄膜,上覆草苫以保温,高温季节棚顶搭盖遮阳网。所选用的建 筑材料、构件制品及配套设备等,不应对环境和双孢蘑菇产品造成污染。 5.2 栽培季节 根据双孢蘑菇品种特性和每年气候变化情况,合理安排栽培时间。利用冬暖大棚栽培,培养料开始 堆制发酵一般在 8 月上中旬;播种时间始于 9 月上中旬,可延迟到 10 月上旬,秋菇生产集中在 10 月中 下旬至 11 月份,春菇生产集中在次年 4 月上中旬至 5 月份。层架式菇房和
7、林地弓棚栽培可适当延长出 菇时间,人工土洞和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可进行冬夏反季节生产,采用工厂化控温车间栽培,则可周年生 产。 5.3 品种选择、菌种培养贮存及质量要求 5.3.1 品种选用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 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双孢蘑菇品种或菌株。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和色型的 品种。生产菌种的品种(菌株)应符合 NY/T 5333 中 3.1.2 的要求。使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 构成育成的双孢蘑菇菌种,应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中有关转基因微生物安全管理 的规定执行。 5.3.2 菌种培养贮
8、存 双孢蘑菇菌种的扩繁制作按 NY/T 528 的要求执行。成品母种存放于消毒的 46的冷藏箱内, 控制传代次数在 3 代以内;成品原种和栽培种存放于洁净阴凉干燥避光的保藏室内,应及时使用,尤其 是麦粒菌种,不宜长期贮存,确保菌种适龄、生活力旺盛。 5.3.3 菌种质量要求 双孢蘑菇成品菌种质量要求,按 GB 19171 的规定执行。要求菌种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 无老化、退化现象。 5.4 原辅材料 5.4.1 主辅原料 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主辅原料。花生茎蔓、玉米芯及畜禽粪肥、麦麸等,要求干净、无虫、无霉、 无异味,无有害污染物。用花生茎蔓主料栽培双孢蘑菇,要求花生在收获前 1 个月不
9、能施高残毒农药。 畜禽粪肥的杀菌灭虫除臭处理不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栽培基质中不得随意或超量加入化学添加剂,并 严防有毒有害不洁(含有农残、重金属、病虫杂菌活体等)物质混入。主辅原料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 2d3d,花生茎蔓粉碎长度为 0.5cm0.8cm80% ,玉米芯粉碎粒度为 0.2cm0.5cm80%,要求花生 茎蔓粉中地膜碎片含量在 0.3%以下。主辅原料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 5.4.2 覆土材料 覆土材料应使用天然的、未受污染的、重金属含量符合标准的河塘土、泥炭土、草炭土、林地腐殖 土或农田耕作层以下的土壤,质量应符合 NY/T 5333 的规定。 5.4.3 用水管理 用水
10、包括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菇管理用水,可用清洁的自来水、泉水、井水、湖水等。喷水中不应 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应符合 NY/T 5333 的规定。 5.4.4 培养料添加剂 培养料可选用的添加剂主要有: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氰氨化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石 灰、石膏粉、轻质碳酸钙等,不允许添加含有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或成分不明的混合型培养料添加剂。 不应使用未经有关部门作安全性评价的任何添加剂和原辅材料代用品。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 NY 5099 2 DB37/T 1047 2008 的要求。 5.5 培养料配方和堆制发酵 5.5.1 培养料配方 花生茎蔓 1 200kg,玉米芯
11、500kg,干牛粪 1 000 kg,麦麸 150kg,尿素 15kg,石膏粉 50kg,轻质 碳酸钙 50kg,石灰粉 50kg。 除此配方之外,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选用其它配方,但需做预备性栽培试验。 5.5.2 培养料预湿 建堆前 3d4d,将花生茎蔓、玉米芯等用石灰水淋透,使其吸水均匀,堆放预湿。 建堆前 7d10d,将干粪用清水淋湿,每 100kg 干粪加水 160kg180kg。充分吸水后进行预发酵处 理。 5.5.3 建堆 料堆呈南北向,堆宽 1.6m2.0m,堆高 1.8m,长度视场地而定。料堆的四周呈垂直状,顶部呈龟 背形。 建堆时,要求一层粪、一层秸秆料逐层堆放,从第四
12、层开始浇水,第四层到第八层逐层加入全部的 麦麸、石膏粉、轻质碳酸钙和一半量的尿素,共堆制 10 层。在料堆顶部用竹筒从上向下插 23 个通气 孔。堆顶覆盖草苫,雨天遮盖薄膜。 建堆时要求培养料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堆料的第二天测定 50cm 以内的料温,正常情况下料温会 升至 70左右。 5.5.4 翻堆 5.5.4.1 第一次翻堆 建堆后,当料堆中心温度最高点达到 7280后 3d4d,料温开始下降时,可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堆前 1d 在料堆上部浇水,翻堆时要把草抖松,做到里翻外,上下、四周翻到中央位置,仍然是一层 草一层粪铺放均匀,从第四层至第八层加入建堆时余下的 50%的尿素,并逐层浇水,
13、堆好后在其周围要 有少量水流出来,使料含水量达到 70%72%,可用 2%3%的石灰水调节 pH8.08.5。翻完堆后清扫堆 周围杂物,搞好环境卫生。第一次翻堆后的 48h,料温最高可达 7580。 5.5.4.2 第二次翻堆 第一次翻堆后的 5d6d,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前,可先把堆周围的培养料用喷雾器喷湿再翻, 也可先把堆外表的干料集中到一块进行浇水湿透,放进堆的中上部,让其更好地腐熟。要把里外、上下 彻底翻匀,让氨气散发出去,再重新建堆,为提高温度和保持湿度,料堆可适当建窄一些。不要浇水过 多,以免造成堆料过湿,用手紧握培养料可挤出 34 滴水为宜。雨天盖塑料膜用木棍支起来,使料内 透气
14、,防止厌氧发酵,保持料温在 6265。 5.5.4.3 第三次翻堆 一般第二次翻堆后 4d5d 即可进行第三次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主要调节料堆四周表层水分, 含水量达到 70%左右,堆料 pH7.88.2。如果有粪块,要充分捣碎后再拌入。保持料堆内通气良好。 5.5.4.4 第四次翻堆 第三次翻堆后 4d,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时检查料的含水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指缝间滴出 12 滴 水为适,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为 65%68%,pH7 .58.0,同时检查培养料内是否有氨味和害虫。若水 分不够,用 1%的石灰水调节;水分过大,可撒拌石灰粉调节培养料酸碱度,或进行摊晾,至水分合适 时再堆制。第四次
15、翻堆后,料内温度稳定在 5055时,可进行后发酵。 5.5.5 后发酵 后发酵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升温阶段、持温阶段和降温阶段。 5.5.5.1 升温阶段 当前发酵培养料运进菇房堆集后,料温不再上升时便开始加温,升温要逐渐均匀升到 6062, 3 DB37/T 1047 2008 保持约 10h。 5.5.5.2 持温阶段 升温阶段结束后,使料温降至 50,维持 4d5d。在持温期适度掀膜通入一定量的新鲜空气,排 除废气,防止出现厌氧发酵。 5.5.5.3 降温阶段 持温阶段结束后,料温开始逐渐降低,当料温降至 45,再打开门窗通风,使料温迅速降低至 30 以下,二次发酵即全部结束。 经过后发
16、酵,培养料含水量应达到 60%65%,以手紧握培养料时指缝间渗出 12 滴水珠为宜,用 石灰水调节 pH 为 7.27.8。其优质发酵料质量要求参见附录 D。 5.6 播种、发菌培养、覆土及耙土管理 5.6.1 播种 播种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后发酵结束后,将培养料重新翻松、排除培养料中的废气,菇床铺料 要厚薄一致; 测定料温,如料温高于菇房内温度,要再次翻堆降温后才能播种; 测定培养料的含 水量,如料过湿,增加翻动次数和通风蒸发多余水分,如料偏干,可喷石灰水调节。 菌床铺料厚度为 18cm20cm。采用混播与表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播种,播种量为 0.8kg/m 2 1.2kg/m 2 。将 2/
17、3 的菌种均匀撒于料面,用木叉将菌种翻入料内,与培养料混匀,然后把料面整平,将 其余的 1/3 菌种覆盖在料面,用木板轻轻拍实,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遮盖干净薄膜或消毒纸。 5.6.2 发菌培养 播种后控制菇房的温度在 2226、空气相对湿度在 75左右,以促进菌种快速萌动,恢复生 长,同时要防止杂菌的发生和发展。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通风,若菇房温度超过 28, 应加大通风量,并向菇房中和草苫上喷水,迅速降低菇房温度。播种后 3d 内,不要打开门窗通风,第 三天检查菌种成活情况,如发现菌种不萌发、不吃料或菌丝生长慢或退菌丝时,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 相应的补救措施。当菌丝吃料一半时,
18、可用三齿叉斜插入料深 34 处,轻轻撬动几次,为料内增加通 气。如料面有毛霉、绿霉、曲霉或虫、螨等发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6.3 覆土管理 当菌丝已深入到培养料的 2/3、一般在播种后 15d20d 即可覆土。覆土前,培养料表面应保持干 燥,切忌在料面喷水,如果料面潮湿,应进行通风,如发现病虫害应处理后再覆土。覆土材料要选用质 地疏松、透气保水性好、酸碱度适中的颗粒状土壤,最好选用草炭土或用当地耕作层下生土混合草炭土。 覆土前一周先将土壤在阳光下打碎、曝晒、过筛,用石灰调 pH7.57.8,并另加 1%的石膏粉或轻质碳 酸钙,含水量调至接近其最大持水量,用噻菌灵、百福和氟虫腈、高
19、氟氯氰甲阿维药液进行消毒杀 虫处理,用塑料膜覆盖 2d 后摊晾备用。 覆土时粗细土混合,一次覆上,覆土层厚度在 4cm 左右,厚薄均匀,表面平整。 覆土 2d3d 后根据菌丝的生长情况开始调水,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把覆土层的含水量调足,若 菌丝爬土快,喷水量就大,菌丝爬土慢,喷水量就小。待耙土前 1d2d 必须喷重水,但不能流到培养 料内,覆土的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即可。覆土后至出菇期间一般不通风或轻通风。喷水后,打开门、 窗短时通风,让土层表面的水散发掉,至表土不粘手为宜。以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喷水,不干不喷水。 一般 7d 后菌丝即可爬上覆土。 5.6.4 耙土管理 覆土后 7d10d、菌丝
20、爬土 34 时开始耙土。用 8 号铁丝做成铁耙扒耧覆土,尽量将土层中菌丝 浓壮和菌丝稀弱地方的覆土掺和均匀,耙土时注意不要伤及培养料,保持土层厚薄均匀一致,耙土后将 覆土表面轻压平实。耙土后需继续保持 22以上的温度,不通风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使菌丝再次 萌发、连接,均匀爬满整个土层。若气温较低,可盖膜 3d 保温保湿,如湿度达不到要求,待菌丝愈合 后再进行调水,也可向走道、空间喷少量水,增加空气湿度,使之达到 90%左右,降低覆土水分的挥发 4 DB37/T 1047 2008 量。耙土后 4d5d,为了诱导原基形成,要在夜间外界温度较低时最大限度的通风换气,把温度降到 1618,并进行适
21、量的喷水,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进入出菇阶段。 5.7 出菇管理 根据所选择栽培的品种特性进行管理,营造适宜双孢蘑菇生长的环境条件。在出菇过程中通过菇房的通风、喷水、 遮荫、控制湿度和温度,以及调节酸碱度等措施,对菌床进行多方面的管理,并及时防控杂菌污染、生理性病害、寄生 性病害及虫害。 5.7.1 控制温度 耙土后 8d10d,菇蕾即开始陆续出现。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 1318,不能低于 5或 超过 23,不能有 10以上的温差。应通过灵活遮揭草苫和通风来调节菇房温度。 5.7.2 保持水分和湿度 当耙土后菌丝重新接合起来,喷结菇重水使原基开始在覆土表面大量形成,总用水量约为 2k
22、g/m 2 , 在 2d 内分 810 次喷完;原基至谷粒大小时,要暂时停止向床面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 90%以上; 当子实体长到黄豆粒大小时,需再喷一次重水,喷水量为 1.5kg/m 2 左右,在 2d 内分 68 次喷完。以 后随着菇体的长大每天逐渐增加喷水量和喷水次数。喷水前后要及时检查土粒的干湿度,根据土层的干 湿情况合理调节喷水量,掌握勤喷少喷,菇多多喷,菇少少喷,晴热天多喷,阴冷天少喷或不喷。喷水 时间应掌握在温度为 16左右时进行,水温尽量与菇房内温度接近,喷水后立即进行通风。采菇前不 宜喷水,以免菇体变红。出菇期间,要求菇房内空气湿度保持在 90%95%。喷水时要力求均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1047-2008 花生茎蔓栽培双孢蘑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1047 2008 花生 栽培 蘑菇 安全 优质 生产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