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第2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第2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第2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讲 20世 纪 以 来 中 国 重 大 思 想 理 论 成 果 形成体系 把握要点有关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 3 个关键点(1)两次转变:学习欧美“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 。(2)三次飞跃: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3)六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课题(一) 三民主义回扣教材知识一、旧三民主义1背景政治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阶级 19 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思想 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
2、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2提出(1)1905 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统称“三民主义” ,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3内容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是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民族革命,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 ,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即社会革命,2是三民
3、主义的重要补充4评价(1)积极性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充分体现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旗帜,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2)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只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缺乏普遍的民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5实践辛亥革命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法制建设1912 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
4、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捍卫共和 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二、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内容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与自决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3评价(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
5、,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3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2)局限性: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进补课程知识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的表现1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的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2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也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3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
6、,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收回了部分国家权益。探究重难知识一、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材料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摘编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信息获取 材料以中间句号为界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中,孙中山指出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迫在眉睫,必须立即以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7、和国,争取民族独立;第二层中,孙中山主张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解决民生问题和贫富悬殊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史论形成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4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二、新三民主义
8、的特点材料 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指出通过这个宣言“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 “表明以后革命与从前不同。前几次革命,均因路上与军阀官僚相妥协,相调和,以致革命成功之后,仍不免于失败” 。对内“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 ;对外“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摘编自李时岳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解读 材料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阐明了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必要性,即前面几次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均因没有彻底反对封建主义势力而以失败告终;第二层说明了
9、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史论形成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不反帝到反帝;由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联共)民生 平均地权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扶助农工)研高考知命题趋向 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全国卷)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
10、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5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
11、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A、B 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题 后 启 智 此题考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孙中山吸取了此前十二年革命失败的教训,借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个像布尔什维克一样团结而有力量的政党。因此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了国民党,并制订出“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计划,想通过国民党一党专政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然后逐渐进行民主改革,最终达到资产阶级宪政目标。 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2(2014全国卷)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
12、,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选 C 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A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 “标榜三爱” “主张三权”可知 C 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D 项错误。3(2015上海高考)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
13、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应分别出自( )A 民报 、 时务报 B 民报 、 天演论C 天演论 、 时务报 D 海国图志 、 天演论解析:选 A 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变法之本在开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6资产阶级三大派别题 后 启 智 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三者的差异是: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由此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制度,实现民主共和,由此发起了辛亥革
14、命;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由此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 ,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行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选 C 材料显示的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 ,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私人资本”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耕者有其田”的信息,故D 项错误。 “以俄为师” “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说明孙中山主张有选
15、择地学习苏俄,故 C 项正确。题 后 启 智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的后继者留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但是孙中山毕竟只是一名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思想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 1905 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 “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解析:选 A “三民主义这个纲领
16、,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没有让土地的所有权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农民拥有土地就成为一句空话,故 A 项正确。2(2019德州期中)1907 年 8 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 ,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 )7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解析:选 C 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
17、C 项正确;材料中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 A、D 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 B 项错误。31921 年,孙中山拟撰写外交政策 ,目的是“求恢复我国家以前之一切丧失土地和主权,恢复人民自由平等” 。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标志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B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形成C拉开了国民革命的序幕D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解析:选 B 孙中山于 1924 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新三民主义,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收回国家权益、反侵略的要求,表达了孙中山明确的反帝思想,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
18、革命纲领一致,因而能推动两党合作,故 B 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序幕的拉开,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孙中山的反帝思想,与工农运动高涨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4孙中山在 1923 年元旦发表的国民党宣言中说:“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取独夫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这一论述( )A阐明了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B反映了组建国民党的紧迫性C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D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解析:选 C 材料未涉及辛亥革命存在的弊端,故 A 项错误;材
19、料强调“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反映了联合民众的紧迫性,与组建国民党无关,故 B 项错误;这一论述认识到国民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广大的民众,故 C 项正确;国民革命的基本纲领是在 1924 年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51925 年 3 月 20 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 。 ”材料表明孙中山( )A调整了国民革命策略 B认可苏联的革命道路C采用中共的革命纲领 D抛弃了民主革命立场8解析:选 A 1925 年是第一次
20、国共合作时期,当时孙中山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故 A 项正确。课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扣教材知识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过程(1)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19 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第二阶段:马克
21、思主义中国化。创立社团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思想转变 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工人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 劳动者等刊物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二、毛泽东思想1酝酿: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2形成: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3成熟(1)1940 年 1 月,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22、2)1945 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4发展(1)解放战争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2)新中国成立后: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5其他方面: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6地位与影响(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3、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三、新时期的理论成果1邓小平理论(1)背景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1978 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过程阶段 时间 内容明确提出1982 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括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向成熟1992 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
24、作是非标准形成体系1992 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1997 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0(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地位:2002 年,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3科学发展观(1)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地位是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十三 单元 现代 中国 思想解放 理论 成果 科教 文化 20 世纪 以来 重大 思想 讲义 解析 新人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2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