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模块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模块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模块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析考情/明方向卷别频次考点卷 卷 卷 海南卷荒漠化的防治 2014T36 2016T1618水土流失的治理 2018T911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2018T37 2016T36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2014T79 考点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知其地区域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荒漠化的类型及成因也不同。因此,在分析荒漠化问题时,要依据具体区域分析其成因,结合成因针对性采取对应措施。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
2、)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2析其因(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3.防治原则(1
3、)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想其策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的发生。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控制人口3数量等。
4、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典题例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
5、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题规范一、知其地在哪里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西邻黄土高原,北靠内蒙古高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季风影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二、审其问答什么分析三个设问可知:第(1)问考查沙源丰富的原因。第(2)问考查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都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第(3)问是在(1)(2)问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沙丘群规模的变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三、析其材用何答4第(1)问,M 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
6、自风力的堆积。结合等高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从位置上看,西北风在此受到山地的阻挡,风沙沉积。第(2)问,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与冬春季风向一致,另一方面 H 县城位于风口,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强大。第(3)问,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A 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的沉积两方面分析,泥沙量不断增加,沙丘群会增多。观点 B 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沙丘群不会增多。答案 (1)(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
7、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邻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答题策略生态环境
8、问题及其治理的分析思路主要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多是由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以区域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最为典型。对其分析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1)问题判断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2)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大小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
9、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5(3)防治措施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集训冲关(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 315 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 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 12 题。1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0、(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2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解析:1.B 2.A 第 1 题,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图示护栏、路基两桥明显不同;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沙粒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沙粒堆积。第 2 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的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沙粒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3阅读材
11、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6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年份/年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km2年降水量/mm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量/kg粮食总产量/亿 kg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
12、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 ,大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冬季风挟带的沙尘堆积而形成的,冬季风的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越向东南方向,风力越小,风的搬运能力越弱,故堆积物的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对比不同年份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得出农业生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森林覆盖率、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等信息推测该地植被的变化对水土流失、气候等要素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表明观点,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
13、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原因: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使干旱加剧。7一、国内热点区域内蒙古自治区在哪里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
14、蒙古,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是我国邻省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北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东西直线距离 2 400 多千米,南北跨度 1 700 km,土地国境线长 4 200 km。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 “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稀土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牧区。有什么内蒙古草原遍地是宝,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铜、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稀土等矿藏。现如何据内蒙古自治区沙草产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现有大约 52 万平方千米土地存在荒漠化或荒漠化趋向,其中包括四大沙
15、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四大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在工业需求与丰厚利益的驱动下,内蒙古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矿产开采和冶炼基地。据调查,一露天采掘坑附近亩产鲜草由 200 多斤减至 170 多斤。露天开采破坏的不仅是草原植被,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 7 大河流全部出现断流。怎发展(1)强化植被保护:继续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2)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
16、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8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3)优化政策机制:大力推进沙区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活化机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4)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5)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和应用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质量。
17、(6)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二、国外热点区域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在哪里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简称: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西濒大西洋,北部与西撒哈拉和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南部与马里为邻,南部与塞内加尔相望。有什么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储量估计达 87 亿吨。铜矿 2 200 万吨,石膏约 40 亿吨,磷酸盐 1.4 亿吨。渔业资源丰富,储量为 400 万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预计储量丰富。森林总面积 47
18、440 hm2。现如何有 2/3 的地区是沙漠。人口增长过快,贫困饥荒,导致荒漠化加剧。怎发展非洲绿色长城,是一项计划,即沿着撒哈拉沙漠南缘的撒赫尔地区种植跨越非洲大陆的树墙,目的为防止沙漠化。这项计划由非洲联盟主导,以解决撒赫尔和撒哈拉地区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后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干旱地区的林地、牧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得到可持续管理或使用,应对当地贫困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考点二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资源现状及作用1.分布及现状(1)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俄罗斯、加拿大。9热带雨林(原始林)主要分布: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
19、地区。(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2.森林的作用(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4.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1)地球之肺:(2)绿色水库:(3)基因宝库:是什么1.森林的 7 大环境效益“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2.森林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不同,具体差异如下表所示:地区
20、 主要生态功能10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二)热带雨林的现状1.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2.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雨林被毁的原因:(2)开发计划:为什么1.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1)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
21、需求。(2)直接原因:人口增长,新增人口需要耕地,开辟农场要毁坏大面积雨林。为了偿还外债巴西政府大量出口木材,要砍伐大面积雨林。一些外国公司伐木、开辟农牧场毁林。当地贫苦农民发展迁移农业,重复掠夺导致雨林破坏。为了开发雨林,修建公路毁林。11采矿及工业、城镇建设毁林。2.森林破坏后产生的问题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气候异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烟除尘,防风固沙自然灾害频发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破坏后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怎么办常见环境问题的保护措施措施类型 具体内容工程措施农业上主要有平整土地
22、、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防洪上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12技术措施交通上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上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经济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 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典题例析(2018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
23、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由区域图中经纬度及题干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地区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二、审其问答什么
24、13分析四个设问可知:第(1)问要求回答扎龙湿地的地貌及气候特点,是对已有知识的调动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要求回答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第(3)问要求分析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都是在分析当地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分析该流域的气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4)问为开放性试题,关键要自圆其说。三、析其材用何答第(1)问,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却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第(2)问,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第三 模块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第二 生态环境 建设 解析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