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6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主题线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进行不断抗争、探索的历史;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题。【主要表现】 (1)近代的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2)近代前期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农民阶级提出建立“人间天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最终失败;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完成反帝反封
2、建的 使命。(3)近代后期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 11 讲 1840 年至 1900 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应学生用书第 50 页)最新考纲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1840 年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8全国卷,28:从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对舆论宣传的态度考查清政府近代外交意识的淡薄(2)2018全国卷,28:从地方督抚对琉球问题的献策考查近代外交观念(3)2018全国卷,41(2):考查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4)2017全国卷,29:从晚清留日学生区域分布考查近代社会发展(5)20
3、17海南卷,7:从对西方称呼的变化考查晚清政府改革(6)2017海南卷,8:从通商口岸洋行的建立考查列强侵略1.高频考点: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2.教材空白点:瓜分狂潮、门户开放、东南互保运动、近代外交观念。3.备考策略:(1)本考点高考试题主要以近代化的视角全面认识近代中国的一系列变化,突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2)熟悉掌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等主干知识,综合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2(7)2016全国卷,29: 从洋务运动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影响考查甲午战争的背景(8)2014海南卷,14:从美国提出商业机会均等主张考查美国扩大在中国的权益(9
4、)2013全国卷,40: 从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考查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及启示(10)2013全国卷,29:从清政府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考查清政府向近代外交转变战争,可联系洋务运动;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等。(3)提升史学素养,注意运用重要历史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应学生用书第 5152 页)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清朝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外闭关锁国。(3)直接原因:1839 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2.过程(1)爆发:18
5、40 年 6 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3)扩大:1841 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4)结束:1842 年 8 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3.结果: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 2 100 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4.影响:促使古老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
6、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政治: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3)对外: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4)社会生活:西式服饰、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5)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3(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
7、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2.经过(1)1856 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随后,法国也加入侵华战争。(2)1858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 条约。(3)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4)美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3.结果天津条约(1858 年) 北京条约(1860 年)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
8、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其他权利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4.影响(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三、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封建统治腐朽,没有认真进行战争准备。(3)西方: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愿望强烈,普遍支持或默许日本的侵略行为。(4)朝鲜:1894 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2.进程(1)丰岛海战:日
9、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5)威海卫战役:1895 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10、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4(2)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军事改革,编练新军。(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救亡图存 斗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2)旗号:“扶清灭洋”。它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了对清王朝的警惕。(3)败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
11、合力量的强大与共同镇压。(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2)过程:1900 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攻陷北京。(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 9.8 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
12、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1.正确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注意: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
13、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铁路修筑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3.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角度 影响列强侵华特征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经济结构变动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
14、产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向西方学习 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对应学生用书第 5354 页)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一 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6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
15、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 年6 月 11 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
16、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朝外交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清朝朝贡体制的范围、礼仪及主要方式等方面概括内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在外交方面清政府逐步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第二小问,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回答,“怎么样”的回答要从唯物史观出发,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分析。【参考答案】 (1
17、)内容:主要涉及周边国家和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一、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转变)1.朝贡体系:东亚地区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之周边各邻国与中国形成的双边“封贡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朝贡体系的立足
18、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正式解体。2.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是在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
19、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改订新约运动,开始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新中国成立后不平等条约体系解体。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涉外方面的改变18431844 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往来。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7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
20、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陆续成立。至此,清朝的政治统治越来越受到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不论它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腐朽的旧官僚体系不得不适应新的调整和挑战。中华民族觉醒的转折点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一 清朝于 1888 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此时清朝政
21、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19 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新旧较量:老帝国对抗新兴国材料二 甲午战后,梁启超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 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诗界革命”拉开 序幕。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2)材料二中梁启超倡导“诗界革命”反映的主题是什么?结合 19 世纪末 20
22、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 第(1)问,失败的原因注意要从中国、日本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作答。第(2)问,主题结合材料中的“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诗界革命”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第二小问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并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状况加以说明。【参考答案】 (1)落后的封建制度(未变革政治制度);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缺乏战略预见,准备不足;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提高,准备充分。(2)主题:救亡图存。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
23、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认识不足: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军事思想落后,也认识不到舆论宣传的作用,不能适应近代化战争。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军事:统治腐朽,政治腐败;防民甚于防寇,脱离群众;军队腐败,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列强怂恿和支持日本侵华。5.根本原因: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二、列强侵华“天朝梦碎”,救亡图存“家国情怀”1.华夷朝贡体制的彻底崩溃:19
24、 世纪中后期东亚华夷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西方列强带来了近代国家关系形态和国际秩序模式。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传统华夷朝贡体系彻底崩溃。82.对中国人极大的心理伤害:三十年洋务运动成果破灭,败于历史上一直受中国影响的小国日本,对国人心理产生极大的伤害。3.民族意识觉醒(1)一批志士仁人深刻反思战败原因。抨击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主张进行政治 变革。(2)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取向危机。有识之士强烈感受到儒学面临崩溃的命运。出现了激进的文化批判意识,掀起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3)对日本的认识急剧转变。开始从轻视日本迅速转向师法日本,纷纷留学日本,翻译日本书籍,走上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近代中国 民主革命 教师 解析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