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2讲高考解题技法必备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2讲高考解题技法必备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命题特色与增分策略第2讲高考解题技法必备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高考解题技法必备一、突破选择题的五大解题技巧技巧 1 “两招”全面快速获取材料信息材料型试题仍将是 2019 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因此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虚假和错误信息,保存正确的史观、史论,是制胜高考的关键所在。第一招:紧扣题意,抓核心信息,快速联系教材知识。审读关键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定时空,定位教材知识(分析题干的内涵、外延、考查意图,定位教材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例 1 (2015课标全国,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
2、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分析第一步,审读关键信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第二步,定时空,联系教材19 世纪末,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宣传维新思想。第三步,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据所学可知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 C 项。A、B、D 三项都是对错误的理解,均排除。第二招: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史料由于受时代局限以及记录者的政治
3、立场、阶级立场、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所以要对材料记录的事件、陈述的观点等进行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分,保存正确和真实的观点。另外,材料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表面问题,要综合分析并认清其本质。例 2 (2014全国,2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2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
4、主义理解存在差异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认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据题干可知,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选 C项。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 A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 B 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 D 项错误。技巧 2 “四招”搞定数据型选择题第一招: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表格类试题信息量大,对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要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例 1 (2018海南单科,6)下表为现存 1719 世纪东南
5、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 世纪的中国( )时间国家 17 世纪 18 世纪 19 世纪印尼 8 51 251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 1 7 216合计 10 62 552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分析 材料反映出 1719 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 A 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 C 项错误;1719 世
6、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 D 项错误。第二招: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曲线数据图可以显示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的数据,题目常要求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例 2 下图为 17001890 年中国和欧洲占世界 GDP 的份额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B.工业革命的开展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亚洲国家的衰落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8201890 年,中国占世界 GDP 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欧洲占世界 GDP 的份额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两
7、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无法与欧洲的大机器生产相抗衡,故中国占世界 GDP 的份额逐渐下降,B项符合题意。第三招: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柱状图易于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在进行数据比较时要注意数据变化的背景。例 3 (2017北京卷)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分析 根据图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 年至 1994 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增长,
8、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C 项正确。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 1953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发生于19531957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 2001 年,A、B、D 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第四招: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饼状图主要反映的是各构成项目的比例,遇到单个饼状图时要注意比例之间的大小差别,遇到多个饼状图时则要注意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图中比例的变化。例 4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4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分析 从材料
9、中可以看出,830 名进士中有出身于士族的,也有出身于寒素、小姓的,说明此时选拔官吏不只注重门第、出身,而是兼顾多个阶层;结合图中不同阶层出身的进士所占的比例可知,士族子弟出身的占绝大多数,反映出此时的选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答案为 D 项。A 项是在分析科举制的目的,从材料中无法获悉,且与史实不符;B 项说法绝对,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士出身的有士族、寒素、小姓等,并非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绝对控制政权的现象;题中没有选才范围的对比,无法得出 C 项的结论,故排除。技巧 3 “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图像型选择题一般有历史地图、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四种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注解” 。解题
10、时要注意图像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像内容所反映的史实,然后通过“审、联、察、定”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例 1 (2018江苏单科,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分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一审题目要求,可知判断图画反映的现象的本质特点。二是联系图文信息,根据图文可知分析这种现象
11、折射出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三是观察解题关键,图反映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等。四是定对错,从图文中雀、猴与“爵” “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故选 B 项。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 A 项错误;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 C 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 项排除。例 2 右面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B.全球扩张政策C.社会保障政策5D.欧洲均势政策分析
12、 一审题意指向:本题要求通过漫画解读俾斯麦的政策。二联解题关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与德国的统一有关。三察解题信息:图中手持锋利武器的人及充血的香肠喻指“铁血政策” 。四定对错选项:备选项中,只有武力统一政策同时符合图片信息及俾斯麦实行的政策,故选 A 项。技巧 4 捋清四方面关系,精准解题关系一 从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入手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形散神聚” ,即试题粗略一看与教材内容不一样,但其实际上考查的却是教材知识;二是“貌合神离” ,即试题看起来跟教材内容差不多,实际上却根本不是一回事。在解题时,第一种情况必须要联
13、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识很难得出答案;第二种情况却不能受教材知识的束缚,一旦拘泥于教材知识,就容易错选。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引入教材知识,什么情况下不能受教材知识干扰呢?这需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判断。例 1 (2018江苏单科,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在考查考
14、生提炼有效信息,迁移教材所学知识,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联系近代洋务派举办的军事企业的特点,洞悉题干史料的核心信息,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可判断 B 项正确。例 2 (2017天津卷)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
15、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分析 本题易受到教材知识的干扰。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当地日升日落的周期为参照来过生活了,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 B 项。A 项表述放大了题干内容,6排除。C 项中“日常生活的必要”与 D 项中“国家管理”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关系二 从材料与设问的关系入手题干材料提供多个信息,但设问可能只针对某一个信息,设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准确判断命题者的问题指向是避免出错的重要前提。例 3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把增加重工业中的钢、生铁、金属切割机
16、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指标。当达到这些指标后,苏联发现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重新拉大了。这是由于苏联( )A.对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不够B.农业发展缓慢,农业滞后C.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差D.重工业比重大,工业畸形分析 题干包含两个信息:一是苏联将发展重工业作为赶超西方的战略;二是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本题考查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而苏联仍在大力发展重工业,故选 A 项。关系三 明晰题干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对其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是
17、并列关系,还是递进、互补等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并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例 4 (2017海南卷)“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 ,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镇的功能变化。材料大意为:唐代镇守边疆的单位,大的叫军,小的叫守捉、城、镇,镇的将领只负责防守御敌;宋代各个镇都设置在烟火繁盛的地方,并设监官,管理火禁,有时候还收酒税。与唐代相比宋代的镇还
18、具有经济功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 项符合题意。关系四 明晰备选项之间的关系备选项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一种是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互补、从属、正反关系等;另一种是理论关系,如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主因与次因等。正确区分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缩小选择范围,做出准确判断。例 5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7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技巧 5 “五定位”
19、突破选择题1.时间定位:高考试题中的时间信息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直接提示,另一种是通过特定的人物或事件间接提示。不论是哪种呈现形式,都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 1 (2018海南单科,9)1938 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 , “树立重工业基础” ,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分析 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 “重工业基础” “国防生产能力”
20、,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故 B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 项错误。2.空间定位:历史事件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并展开的。空间定位法就是利用历史事件的这一特性,通过确定其空间范围,从而得出正确选项。例 2 (2018江苏单科,19)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 39
21、%,美国同期从 1957 年的 20.9%下降到 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 年至 1970 年,西欧所占比例由 20.8%升至 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 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8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分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题中信息剖析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西欧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通过西欧在世界贸易总额和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数据变化可推理出,西欧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这一变化有利于推动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命题 特色 策略 解题 技法 必备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