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doc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学案.doc(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阶段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 2
2、070 年公元前 771 年)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2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2)手工业:
3、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3.文化(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 ,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考法 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典例 1 (2017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
4、权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解答关键是分封制不仅扩大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解析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过“授土” “授民” ,使王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 A 项。B、C、D 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 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
5、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 。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 ,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3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1.(视角 分封制孕育的统一因素)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产生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
6、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 C 项。夏朝时已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 D 项。答案 A2.(视角 宗法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
7、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 C 项。答案 C考法 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延续典例 2 (2018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
8、释素养。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商汤“乃去其三面”的真实意图及结果。4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 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 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 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 错。答案 A典例 3 (2016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
9、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考题点评 本题借青铜器铭文来“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实质体现了宗法社会文明的传承。其解答的关键是青铜铭文是历史文明的载体。解析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 A 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 B 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 C 错误;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 D 错误。答案 B古代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1)“家天下”的延续,父系单
10、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 “国”与“家”彼此沟通。(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1.(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文明传承的影响)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5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
11、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 C 项。答案 C2.(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城邑建筑的影响)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
12、,故选 B 项。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改建” , C 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 D 项错误。答案 B 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 770公元前 221 年)1.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2)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郡县制的雏形出现。(3)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2.经济(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
13、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6老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道家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孔子以“仁和礼”为思想核心,强调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主张“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本善儒家荀子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人之性恶,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 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 “术” “势”三者合一墨
14、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出现算筹记数法。(3)文学: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创作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考法 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形成典例 1 (2015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
15、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 A 项。B、C、D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答案 A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7(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
16、济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5)家庭伦理上:导致“重男轻女” “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家庭和邻里和睦的思想。1.(视角 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 1.051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
17、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从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 B项。答案 B2.(视角 小农经济的影响)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 根据题干中“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信息,可
18、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选 A 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是“大多”并非“都” ,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妇女的经济地位, C 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女人并非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故 D 项错误。答案 A考法 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典例 2 (2018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8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地图
19、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答关键是理解铁器分布反映的内在本质。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 D 项,可排除 A、C 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 B 项。答案 D典例 3 (2017全国,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
20、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关键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局面,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利于双方贸易,就近贸易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解析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9距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 A 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B 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 项错误;
21、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 项错误。答案 A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
22、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1.(视角 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转型的特点)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 ”这些运河的修建(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故选 C 项。 “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说明主要目的不是灌溉,不是以农业生产
23、为目的,故 A 项错误;题干不能代表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故 B 项错误;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的标志是以“五都”为代表的繁荣的“市”的出现,故 D 项错误。答案 C2.(视角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经济发展)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齐国铸币业发达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10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解析 齐国货币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选B 项。齐国货币在这些地区流通,与商品流通有关,铸币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没有体现
24、齐国铸币业发达,A 项错误;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说法不符合史实,C 项错误;刀币较其他货币更不易于携带,D 项错误。答案 B考法 3 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及影响典例 4 (2018全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墨子记载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农耕 文明 时代 世界 中国 古代 中华文明 奠基 形成 先秦 秦汉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