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高考讲座1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高考讲座1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高考讲座1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学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高考讲座(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环 节 一 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 ,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 ,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二找”材
2、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 “中心语” “提示语” ,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 “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
3、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高考示例(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2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
4、,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
5、三省。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 分)【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 “三找” “三界定” ,体现规范答题的要求。材料要“三读”速读材料,两则材料均围绕清代东北移民进行论述。细读材料一,介绍了东北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清代向东北移民;材料二指出近代清政府开发东北,移民规模逐渐扩大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建都北京后,开发东
6、北地区;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向东北移民的过程。二找体现中心论点的关键句、关键词,材料一中“清廷对东北实施军事化管辖” “乾隆年间闯东北者日盛” ,反映了清朝对东北的开发;材料二“清政府制定了实边章程” 。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清政府对东北的管辖答案要“三界定”第(1)问,注意要求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材料中有关移民的相关史实,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移民过程的特点。第(2)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信息,简析移民东北的作用【规范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
7、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12 分)(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3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 分)运用演练1(2011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 ,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
8、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 ,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
9、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10、。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 “才”的新认识。(10 分)【解析】 第(1)问,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依据的变化和原因。 “变化”可从材料中概括,4如“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个人品行” “唯才是举” “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
11、意从材料中归纳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概括。【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的需要。(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
12、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高考试卷每一个小问题后面都标有相应的分值,根据近几年的经验,文综试卷一般都是按要点采分,考生回答的要点不可能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在组织答案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如果把考生组织的答案看作数学上的“集合” ,那么这个“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点)”一定要多,尽可能使这个“集合”与标准答案的“集合”形成“交集” 。试题设问会做与否都要敢于回答,除了感觉明显回答错了,一般也不要划掉,因为回答不准确的部分不影响正确部分的得分。评卷者是来“给分”的,不是来“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中有“得分点” ,不会因前面的错误而受到“株连” 。高考示例(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
13、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
14、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5药,从容赴死。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 分)【解题思路】 解答非选择题应注意分值,按分值作答,每个设问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说明要点多,要详尽回答,分值小则要简答。审材料材料一选取孟子中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强调权力不能干预执法;材料二选取苏格拉底
15、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而进行辩解的材料,苏格拉底强调法律至上。孟子和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要求横向比较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并概括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体现了高考强化综合能力考查的命题趋势按分值审设问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 5 分,结合材料“抓起来” “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5 分,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 15 分,社会背景 12 分
16、,历史价值 3 分。 “社会背景”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每个方面各 2 分。 “共同的历史价值” ,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三个方面各 1 分【规范答案】 (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 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 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 分)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通用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部分 中国 古代史 单元 讲座 选择题 突破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