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古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2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 题 2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家 秦始 皇 、 唐 太 宗 、 康 熙 帝 (加 试 )考点一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六国【加试】(b)(1)条件:客观上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主观上秦国国力强盛,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和“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2)统一过程: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3)意义: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2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版图初步奠定。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巩固统一【加试】(b)(1)政治:中央建立皇权至尊、三公九卿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制度。(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促进经济发展。(3)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促进文化发展。(4)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5)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3秦始皇的功过【加试】(c)(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3)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短暂而亡。1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君主,秦始皇有功有过,但是功大于过。(1)功绩统一全国: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
3、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2)过失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2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五大视角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3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
4、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加试题)(20184 月浙江选考,33,节选)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
5、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1)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6 分)参考答案 (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评分细则(1)其他参考答案:特点:中央集权,奖励军功,按才按功用人,体现公平公正,厉行法治,赏罚严明等。观点:肯定或赞赏等。(2)失分析因4不会概括史料信息,仅照抄史料原文,少概括升华。脱离史料信息,仅以所学知识为依据,使答案文字缺少针对性、有效性。卷面呈现不规范,无关键提示
6、语,非要点化呈现,书写不认真等。(3)高分模板特点本质、实质新发展变化时间目的程度(彻底或局限)地位(早、首创、领先)影响。答案首先概括体现史料信息,其次再补充所学知识。文字叙述要点化、提示化、段落化,字迹清晰。审题点拨(1)明确设问考什么:秦始皇政治特点;作者观点。(2)知道答案来源:材料信息所学知识素养。(3)思考侧重方向:特点不同于表面知识要点罗列,需有一定概括高度及理性评判总结。1(加试题)(2018义乌选考仿真评估)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B
7、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C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答案 C解析 材料“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体现的是秦设郡县避免了分封的后患,秦通过皇帝对郡县地方长官的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避免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所以材料的本质含义是肯定了郡县制的作用。故选 C。2(加试题)(2018宁波选考检测)2 000 万人口的秦朝,秦始皇可以调动 40 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 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 万人去修阿房宫,50 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
8、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5答案 B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周天子不能拥有对大量人口的广泛支配权。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君主拥有对全国臣民的支配权力。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B。3(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 “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
9、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答案 (1)列举:在中央设置“典客”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举措: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解析 (1)据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可知在中央设置“典客” ;据材料一“有蛮夷曰道” ,秦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百越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第
10、一小问举措,据所学可知唐朝在西域设置羁縻都督府、州,据材料二“朝廷所授予的都督 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可知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是负有一些责任。考点二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加试】(c)6(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2)客观上:唐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 “贞观之治”的五大体现【加试】(b)(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颁行唐律 ,肃清吏治。(2)经济:沿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
11、,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册封、羁縻府州、和亲、设置都护府等。(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的友好政策,设立鸿胪寺处理对外事务;对外来文化实行宽容吸收政策。3 “贞观之治”的评价【加试】(c)(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
12、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1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
13、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2历史人物评价应处理好几个关系7(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 ,不是“英雄造时势” ;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
14、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 “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其动机和后果就背道而驰了。(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 ,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
15、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1(加试题)(2018丽水选考评估)“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 “示存异方之教”答案 B解析 材料没有谈到选官制度,故 A 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各民族都一视同仁,故B 正确;C、D 均不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故排除。82(加试题)新唐书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
16、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这反映出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 )A羁縻府州 B行中书省C理藩院 D宣政院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等信息可知设置羁縻府州,故选 A 项。B、C、D 三项从时间上不符合题干要求。3(加试题)(2018义乌选考评估)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 )是唐政府对民族地方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 B C D答案 B
17、解析 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说法错误,符合史实,故选 B。考点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削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b)(2)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台湾后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b)(3)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b)(4)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b)(5)尊重中国
18、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9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b)3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加试】(c)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1古代中国政治家的共性与区别(1)共性归纳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上: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关系上: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文
19、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2)分析区别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2评价历史人物的观点与采用的方法(1)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全面的观点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所评价历史人物的一生,既要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分析和评价其在
20、当时所起的作用。(2)主观和客观分别评价的方法。即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评价,就是一分为二对待,用两点论。(3)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先进的阶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落后的阶级阻碍生产力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将要被历史抛弃。统治阶级的政策,出发点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是当今最先进的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人。101(加试题)(2018宁波选考检测)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有( )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东北边界 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A B
21、C D答案 C解析 尊孔开科,延揽汉人体现了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尊重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故正确;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错误;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体现的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交流,使布达拉宫呈现汉藏合璧的特点,故正确;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2(加试题)(2018绍兴选考检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 )A秦王嬴政顺
22、应潮流实现统一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答案 A解析 从题干来看,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 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嬴政,历来都认为他是一个暴君,然而 A 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答案为 A。3(加试题)(20164 月浙江选考)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 。清王朝治国
23、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11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板块 古代 中国 世界 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 帝学案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5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