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限时集训.doc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限时集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一政治成长历程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限时集训.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 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 A 项正确。2(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
2、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 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 A 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 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
3、惯例,故 D 项正确。3(2017天津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 D中央集权所致C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 A 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
4、受到制约,故 B 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24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C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典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
5、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 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5(2017武汉高中毕业生模拟)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C 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
6、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 C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 D 项错误。6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A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C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D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C 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 A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可知,统治基础
7、并未扩大,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唐朝科举资格审查的严格,故 C 项正确;根据题意,并未提到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故 D 项错误。7(2017衡水高三摸底)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 ,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 )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C 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 ,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 A 项错3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 B 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
8、摄管理之功效,故 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D 项错误。8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C 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 C 项正确。9(2017榆
9、林高三模拟)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确定了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这确保了监察权力的( )A分散行使 B法制化C独立运作 D世袭化C 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不是说监察权力分散行使,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监察权力的立法保障,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与行政(包括中央、地方甚至是基层)的分离,中央、地方的监察机构与政府机构的相对分离,监察官员与政府官僚的分离” ,这样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故
10、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监察权力的继承问题,故 D 项错误。10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兼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 B 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省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政治 成长 历程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至元 演变 明清 君主专制 加强 课后 限时 集训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8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