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教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讲 先秦、秦汉时期先秦(远古至公元前 221 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 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070 年至约公元前1600 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制定夏小正商朝(约公元前1600 年至公元前1046 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开始出现原始瓷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形成完整体系西周(公元前 1046前 771 年)(1)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分封主体,周王为“天下共主”(1)农业:出现
2、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2)手工业:“工商2(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食官” ,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商人由政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 770年前 221 年)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溃;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1)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铁犁牛耕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2)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3)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1)思想:儒家、法家和道家等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各露峥嵘(2)
3、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3)文艺: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秦朝(公元前 221前 207 年)(1)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两汉时期(公元前202 至公元 220 年)(1)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3武帝颁布“推恩令” ,
4、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的强化:汉承秦制;汉代形成的“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独尊儒术” ,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2)科技: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重要论著(3)文学: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5、,司马相如等人是比较著名的赋作家(4)艺术: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时段特征政治方面: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方面: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方面: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
6、考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41.先秦三大政治制度18 卷,24;17 卷,24;16 卷,27;16 卷,24;14 卷,24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8 卷,24;18 卷,24;17 卷,24;17 卷,24;15 卷,24;13 卷,243.汉代政治经济文明18 卷,25;17 卷,25;17 卷,25;16 卷,25;16 卷,25;15 卷,25;15 卷,25;14卷,24;13 卷,244.先秦、秦汉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8 卷,42;16 卷,24;15 卷,40;15 卷,24、40考向一 先秦三大政治制度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关联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7、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表现有以下方面:(1)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2)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3)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3商周政治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商汤的“德政” 、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及与其配套的观念成为儒家思想的政治渊源。(1)商汤“德政”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商汤讨伐暴虐的夏桀、灭夏后建立商朝。商汤以
8、仁德治国,他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任用贤臣。 “网开三面”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商汤仁德治国的思想。这成为儒家“仁”和“仁政”思想的历史渊源。(2)周代天命观对儒家思想的影响5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 ,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这就是周代的天命观。这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3)宗法和政治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法文化。春秋战国以来,宗法
9、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 “家庭家族国家” ,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这种同质联系。(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 ;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是两个网络迭合。家国情怀:周代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关联的大一统的国家意识、民族认同
10、、文化心理认同意识,与宗法制相关联的“家国一体”理念、 “认祖归宗”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文化渊源,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1命题点:商汤的“德政”(2018课标全国,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乃去其三面”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的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抓题眼 “网开三面”反映了商汤的“仁德”思想,商汤因此获诸侯拥护。找错点 题干材料意在“说明”商汤成功原因, “经济” “生态”不符合其
11、主旨;夏桀的暴虐,6商汤的仁德导致了“夏商更替” 。答案 A2命题点:分封制的文化影响(2017课标全国,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抓题眼 题干说明周初分封将周的统治范围从关中一带扩张到河南、山东、北京一带,文化制度随之而至。找错点 “君主专制”始于秦;分封制非“直接控制” ;“贵族世袭”确立于宗法制。答案 A1命题点:分封制对西周诸侯“国家观”的影响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
12、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B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D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诸侯领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体现不出拱卫周王室,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部下大臣,也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周王如何开疆拓土,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西周时期的家族政治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 “元恶大憝(du,奸恶),矧(
13、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7了西周时期( )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对“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和“父子不得相诉”反映出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C、D 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考向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14、(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春秋中期由于晋、鲁、郑等国相继打破传统的国
15、、野界限,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战国以后,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并最终覆灭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之下的兵役制。(2)编户齐民制的出现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8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因此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的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的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3)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
16、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也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主要从平民中擢用人才。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历着划时代变革。这一时期出现的各诸侯国延揽人才的风气、社会阶层的流动、科技文化的进步、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等反映了上述变化。3命题点:战国时期墓葬级别所反映的社会转型(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
17、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抓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的瓦解程度超出了东方六国,这反映出当时秦国政治体制的转型。找错点 “经济发展”不是“维系”分封制而是其瓦解的根源;分封制下“君主集权”未实现;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瓦解, “严格遵行”与史实不符。答案 C4命题点:战国以前的铁器分布及经济发展(2018课标全国,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
18、铁器实物,这些铁9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抓题眼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当时比较发达的地区,铁器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找错点 “普遍” “普及”与“战国以前”的史实不符,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紧密” 。答案 D3命题点:春秋时期青铜器功用的变化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鼎成列,钟成律,反映出一种秩序。春秋中期以后,出现大量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图案的青铜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邦建国
19、 B兼并战争C铁犁牛耕 D礼崩乐坏答案 D解析 A 项是分封制,与题目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青铜器作用的变化,与兼并战争无关,故 B 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与青铜器的功用的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青铜器由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百姓的用品,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故 D 项正确。4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 516 人,见于战国典籍的 197 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 53%骤减至 10%以下,卿大夫集团10由 44%上升至 74%后又跌至 55%,士集团由 32%
20、上升至 60%。这一趋势表明了(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答案 C解析 材料“骤减上升至 74%后又跌至 55%,士集团由 32%上升至 60%”体现了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故 C 项正确。考向三 汉代政治经济文明1汉承秦制“汉承秦制”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1)“汉承秦制”的体现为: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发展为刺史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在这
21、些内容中,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通过“推恩令” ,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 ,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
22、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11(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 ,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3东汉豪强势力西汉后期,由于土地的兼并与集中,豪强势力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政权建立后,豪强势力迅速发展,成
23、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豪强势力的特权表现为:(1)选举凭门第,豪强势力垄断仕途,把持各级政权,累世做高官,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2)豪强势力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主组织生产,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3)庄园里拥有“部曲”或“家兵” 。4汉代庄园经济(1)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
24、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史料实证:学习和研究汉代历史有丰富的历史史料可供使用。例如:汉代画像石的有关史料可用以研究“汉代田庄经济” ,这是可信的第一手史料。 “汉代政治的特点”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内容都可以在史记和汉书等文献中找到相关史料,可信度也很高。5命题点: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课标全国,25)下表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12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先秦 秦汉 时期 教学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