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一).doc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一).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一)(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1. (2018湖北武汉一模)据史料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 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材料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客观上反映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表明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
2、认同黄帝为始祖,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政治制度、农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故 B、C、D 三项错误。答案 A2(2018广东东莞调研)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
3、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 D 项正确。答案 D2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联考)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 ,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 材料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 ,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强调官吏从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 C 项正确。答案 C4(2018北京海淀区考前预测)学者阎步克以
4、“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解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秦汉”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故 B 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 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 D 项正确。答案 D5(2018山西太原模拟)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
5、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解析 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可知,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 C 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 D 项错误。3答案 C6(2018山东滨州高三联考)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
6、,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 )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 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 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起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抚按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 D 项。明太祖后已无丞相,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故 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 D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面之别,或用于耕翻土地,或用于开渠作垄。秦汉铁锸出土于北方者多为平刃、弧刃器,出
7、土于南方者多为尖刃器,器形的差异应是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这说明( )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B土地制度和冶铁技术的落后C农具制造有统一的标准D南北方农业发展水平差距大解析 材料“开垦土地的工具或用于开渠作垄” “铁锸器形的差异应是考虑到南、北土质的不同”可知,秦汉时期的农具根据不同地区的土质差异而有所不同,同一种农具也会根据生产条件打造不同的式样,这适应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选 A 项,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冶铁技术以及南北方农业的发展状况,故排除 B、D 两项。答案 A8(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 2/
8、3 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4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解析 材料体现唐朝征税标准逐渐由人头税转变为财产税。唐朝以前也曾出现过小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故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税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故 A 项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 B 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征税重点发生转移无直接关联,故 C 项错误;随着均田制走向瓦解,农民对封建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使得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故政府征税标准开始发生变化,故 D 项正确。答案 D9(20
9、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囷(圆形谷仓)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蚕)生。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 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 ”此诗说明( )A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B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C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D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解析 宋代农业产品虽然投入市场,但农业生产不是随市场需要而变化,不能反映出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卖出多余的粮食可以满足妇女养蚕和农户购买农具的需要,可知小农经济需要从市场购买必需用品,故小农经济离不开市场调节,B 项正确;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妇女购买箱篚养蚕,没
10、有体现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故 D 项错误。答案 B10(2018吉林长春模拟)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和农村商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历史现象。这说明( )A “坊市制”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B商业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然前提C商业发展能促进农村的城市化 D城市带动了农村经济走向市场化解析 “坊市制”在某一历史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绝对,故排除;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农村逐渐城市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答案 C511(2018河南郑州一模)下表反映了某个朝代的赋税信息,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农业税(万
11、贯) 非农业税(万贯) 至道末年(997 年) 2 408.1 1 567.3 天禧末年(1021 年) 2 641.2 3 874.0 熙宁十年(1077 年) 2 021.3 5 117.2 A.重农抑商政策因工商业发展而走向崩溃B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经济逐渐衰退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对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从商鞅首倡,沿用整个封建王朝,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至道末年,农业税 2 408.1 万贯,天禧末年,农业税 2 641.2 万贯,熙宁十年,农业税 2 021.3 万贯”得出农业税整体稳定,数值波动在正常范围,因此北宋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2、,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且根据材料得出工商业等非农经济发展迅速,故 C 项正确;非农业税并非仅指对外贸易税收,宋朝的非农业税包含商税和对外贸易税收两部分,两者都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故 D 项错误。答案 C12(2018山东济宁高三期末)史载,自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 材
13、料中讲述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并不能反映以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故 A 项错误;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的趋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 B 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鸦片战争之后,故 C 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意味着白银就一定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 D 项错误。答案 B613(2018四川成都二中考前预测)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A以宗法伦理道德为
14、准则B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D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是利用法家思想治国,并不注重宗法伦理,故 A 项错误;秦国文化强调功利和叛逆性,并不能说明这是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到在秦国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养成了功利主义的取向,追求功利便会倾向于兼并他国走向更强大,以推动统一,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秦文化有叛逆性,这说明秦国文化不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故 D 项错误。答案 C14(2018湖北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
15、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先天下之忧而忧”C “存天理,灭人欲”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解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 A 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 B 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地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体现,故 C 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 D 项错误。答案 C15(2018广东肇庆一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三 部分 热点 串讲 板块 提升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