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5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5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5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案)(含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 35 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常考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常考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常考点):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特点 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实践
2、和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三、真理与认识过程1真理(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2谬误。(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
3、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过程理解 原因 误区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4、发展真理高频考点一 实践的特点例 1、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新论断,他还指出,要以“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打赢这场硬仗。之所以要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要是因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答案】C【解析】强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因为只有实干才能最终实现改革发展,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 符合题意。A、B、D 说法正确但并不构成原因,故排除。3【举一反三】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改变
5、了中国的命运,今天,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与80 多年前的长征相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是一次新的长征。上述材料表明(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 BC D 【答案】D【变式探究】 人民日报指出:“回溯历史,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正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实践表明,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观点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 )A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要受认识的指导D实践
6、具有社会历史性【答案】A【解析】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之所以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变为现实的存在,A 符合题意。B、C、D 均与题意不符。高频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 2、(2017全国)2016 年 9 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 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不成功的实践对认4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
7、复才能完成A B C D【答案】B【举一反三】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诗人汪国真的名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强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要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下面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生命原本全是空格,需要你一样样填满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A BC D【答案】C【解析】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中的“填满” 、中的“风雨兼程”都强调了实践,符合题意;中的“意志” 、中的“
8、灵魂”都强调了意识的作用,不符合题意。【变式探究】一项新的科研成果表明,人脑现有的完整记忆其实是由很多记忆碎片整合而成的,这些记忆碎片分布在大脑的不同位置,而将这些记忆连接并组装起来的正是人脑的记忆中枢海马体。该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医学领域,将对失忆患者恢复记忆的研究具有辅助作用。这表明( )认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A B5C D【答案】D高频考点三 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 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 20 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9、。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 ,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 10 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 2008 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 ,共计 638 万字,插图 2353 幅,书中收录 3505 种中草药,附方 40000 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 “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 ,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 ,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
10、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解析】本题原理限定为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记住原理,并分析材料,而不是照抄材料,即可获得高分。【变式探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阐释了一个目
11、的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那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 1 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 3 500 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 2 700 万。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6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结合材料,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
12、分析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举行纪念活动,让人们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就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从而开创美好未来。高频考点四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例 4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 ,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 ,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
13、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答案】B【变式探究】在平面内,若直线 ac,直线 bc,则 ab;在空间中,若直线 ac,直线 bc,则直线a 与直线 b 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7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准确掌握程度,由于平面、空间的条件不同,a 和 b 平行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这表明任何真理都有它适合的条件和
14、范围,D 符合题意,A、B 与题意无关,C 表述错误。高频考点五 认识过程例 5、(2017全国)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A B C D【答案】B【举一反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
15、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纪录片记住乡愁于 2015 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 100 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 ,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 ,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
16、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8【变式探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以下是我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时间 关键词
17、具体政策1949 年 鼓励生育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政府全力支持和宣传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1960 年 提倡晚婚政府提出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适当控制自然人口增长率,并大力提倡晚婚19712002 年 计划生育1971 年, “计划生育”政策起步,提出“一个正好,两个不少,三个多了”的说法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2002 年 双独二孩2002 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各地根据该法实行“双独二孩”政策2013 年 单独二孩2013 年 11 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 年 全面放开二孩
18、 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生育政策不断地调整、完善体现了怎样的认识论智慧?【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我国的生育政策从“鼓励生育”到“全面放开二孩”的变化,每一次新的认识都是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而每一次新的认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践,为了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2)认识具有反复性,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国的生育政策随实际状况而发展、完善,以适应新的社会实践。(3)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
19、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9(4)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生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5)总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所以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1.(2018 年全国卷)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2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A. B. C. D. 【答案】C2.(2018 年北京卷) “窗含西岭千秋雪” “玉窗五见樱桃花”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 “纳千顷之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下列选项正确的有10“窗” “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
21、创造性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A. B. C. D. 【答案】D3.(2018 年高考江苏卷政治 2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 “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
22、敬意,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符合题意。 “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说明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对“桑梓”文化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对“桑梓”文化的传承,不符合题意。答案为 D。 1.(2017全国卷T21)某科技创业园区创建了集创业者、专家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零工社区” 。各类专家以“打零工”的方式回答、解决创业者提出的问题,创业者通过与专家交流,获得信息资源,把创新思路转化为产品,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零工社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得益于 ( )专家及时回应和解答创业实践中的新问题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11专家及时把创业者的实践经验上升
23、为系统的理论创业者善于把创新认识转化为创业实践成果A. B. C. D.【答案】B2.(2017全国卷T21)2016 年 9 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 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实践和真理的知识。解答本题的题眼是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超级杂交稻测产
24、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映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历多次反复的过程,由此判断正确。认识主体也会影响、制约真理性认识的获得,表述错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历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表述错误。3.(2017全国卷T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政治 一轮 复习 专题 35 求索 真理 历程 教学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