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单位中不是长度单位的是 A米 B纳米 C牛顿 米 D光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常用单位有 km、 dm、 cm、 mm、 nm等,光年是测量天体间距离的长度单位,牛顿 米是功的单位 . 考点: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 6V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20 ,定值电阻 R0为 5 。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发现能使电流表( “0 0.6A”或 “03A”)和电压表( “0 3V”或 “0 15V”)的指针同时达到满刻度线。则 R0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像可能是下
2、图中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闭合开关后,定值电阻始终能接在电路中,且电压恒定为 6V,所以电流不为 0,故 A、 B错误; 根据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最小(即为 0)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公式 I= = A 3A,可知 D错; 考点: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2012年 2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 PM2.5监测指标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um( lu( Tl=10-6111)的颗粒物它的主要来源是日常 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对 PM2.5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PM2.5的颗粒
3、大小与空气介子相近 B PM2.5颗粒会影响太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C PM2.5颗粒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 D减少尾气排放不能有效减少 PM2.5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um的颗粒物,比空气介子的直径大得多此选项错误; B 颗粒物太多,浓度太大会影响阳光向地球的传播此选项正确; C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包括此类颗粒物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此选项错误; D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 PM2.5超标的重要原因此选项错误 考点:探究微观世界 为了防止中考考试作弊,监考人员利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对考生进行检查(如图所示),当靠近金属物体时,在金属导体中就会
4、产生涡电流(感应电流),探测器发出警报。以下选项中也是利用该原理工作的是 A动圈式话筒 B电磁铁 C电铃 D电动机 答案: A 试题分析: A、动圈式话筒是利用振动膜片带动线圈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随声音信号变化的感应电流制成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B、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电铃也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制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而制成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如图为小科设计的遮光感烟探测器部分工作原理图,在一个外部光线无法进入的烟室中,装有一个激光发生器及带有感光电阻( R0)的电路, R为定值
5、电阻,电源电压恒定;当烟雾进入烟室后,激光被烟雾遮挡而使 感光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当烟雾达到某一浓度时,探测器便会发出警报。已知光照越强,感光电阻阻值越小,反之则越大。当烟室中烟雾越来越浓时,则 A电路的总电阻逐渐变小 B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C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变大 D定值电阻 R消耗的功率逐渐变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由感光电阻的性质知:当烟雾进入烟室并越来越浓时,使光照变弱,感光电阻阻值增大,则电路中的总电阻增大; 这时由欧姆定律可得电路中电流减小,即电流表示数减小,由 U=IR可知,定值电阻 R两端的电压会减小,则根据串联电 路的电压特点知,感光电阻 R0两端的电压
6、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 同时根据 P=I2R可知,因电路中的电流减小, R消耗的功率也减小; 所以 A、 C、 D说法错误;只有 B说法正确 考点:电路的连接 如图所示是一种自制的乘车头部保护器,右下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它实际是一个双面橡皮碗。下面关于这个保护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碗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B挤出的空气越少,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 C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 D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被玻璃 “吸 ”住后,皮碗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皮碗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挤出
7、的空气越多,压强差就越大,皮碗贴在玻璃上就越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皮碗与玻璃的摩擦阻止乘客头部前后移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皮碗具有弹性,头部与玻璃撞击时皮碗起缓冲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大气压强及其作用 2012年 11月 23日,国产歼 -15舰载机首次在航空母舰 “ 辽宁号 ”上成功起降,如图,一举突破了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飞机起飞时,飞机为参照物 ,航母是运动的 B飞机起飞时,是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获得推力的 C飞机降落时,不能立即停止下来,是由于飞机的惯性很大 D飞机降落时,阻拦索挂住飞
8、机后,飞机慢慢停下来是因为飞机没有受到向前的推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飞机起飞时,以飞机为参照物 ,航母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此说法正确; B.飞机起飞时,是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获得推力的,此说法正确; C.运动的物体不能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此说法正确; D.飞机降落时,阻拦索挂住飞机后,飞机慢慢停下来是因为阻拦索给了飞机一个反方向的拉力,此说法错误 . 考点:机械运动 参照物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图是龟山雨后的美丽雾景。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是雨水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雾是雨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
9、水珠 答案: C 试题分析: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 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形成的小水珠 . 考点:汽化和液化 下列有关光学器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B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 C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的矫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潜望镜是两块互相平行的平面镜构成,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B.幻灯机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镜头的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才会成倒立、放大、实像到光屏上; C.放大镜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成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 D.凹透镜能使光发散,可用于近视眼
10、的矫正 . 考点:光现象综合应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风能与地热能均属于一次能源 B电磁波与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C电磁波与声波均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太阳能是核裂变释放的能量 答案: A 试题分析:风能与地热能可以直接从自然界中取得均属于一次能源;电磁波是看不见的光,声波是声音,两者传播的速度不相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太阳能是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 . 考点:新能源 电磁波 以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与 “用光线表示光 ”相同的是 A把电流比做水流 B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硬币的直径 C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 D利用 20的总电阻代替串联的 15和 5的电阻 答案:
11、C 试题分析: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和用光线表示光都是建立模型的方法,把电流比做水流是类比的方法,利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硬币的直径是间接测量的方法,利用 20的总电阻代替串联的 15和 5的电阻是等效替代的方法 . 考点:学习科学探究 双选题 物理图象可以用来直观且定量地描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如图所示图象,若满足一定条件,可以正确表示以下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有 A自由下落的苹果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B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C电热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D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答案: AD 试题分析: A、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该图象可以反应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B、压力一定时
12、,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故该图象不能反应压强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C、由焦耳定律可知,电阻与时间一定时,电热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故该图象不能反应电热和电流的关系; D、在同一地点( g一定)时,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故该图象能表示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考点:学习科学探究 实验题 在 “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它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有关,小组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测得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 1)四次实验中,第 次实验数据明显出现错误,应当剔除。 ( 2)第四次实验中,有用功是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 3)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滑轮组的机械 效率与物体上升
13、的高度 关。 答案:( 1) 3 ( 2) 0.3 83.3% ( 3)无 试题分析:( 1)由图知,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是 3段,第 3次绳端移动距离与钩码上升高度的关系错误,所以应当剔除 ( 2)第四次实验中, 有用功: W 有用 =Gh=3N0.1m=0.3J, 总功: W 总 =FS=1.2N0.3m=0.36J, 机械效率: = 100%= 100%83.3% ( 3)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在 4次实验中钩码上升的高度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是否有关 第 1次实验中,机械效率 = 100%= 100%83.3%; 第 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 = 100%
14、= 100%83.3%; 由此可见,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 考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探究实验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 1、表 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 C) (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
15、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 (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 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 “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 “大 ”或 “小 ”),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 因是 (选填 “实验误差 ”或 “数据处理错误 ”)。 (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 答案:( 1)电阻粗细不同( 2) ( 3)小,数据处理错误( 4)乙,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小,热量散失少 试题分析
16、:( 1)导体电阻由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在材料与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粗细不同,导体电阻不同 ( 2)水所吸收的热量 Q=cm t,的电热器做的功 W=Q=cm t,则电热器功率P= = ( 3)在第 5min水已经沸腾,如果计算加热时间取 “8min”, 由热量公式求出的热量小于电热器做的功,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造成实验偏差的原因是数据处理错误 ( 4)乙实验小组水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小,实验过程中热量散失少,乙实验小组的实验误差小 考点: 热量 焦耳定律的应用 一些同学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
17、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A.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如图 a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 b所示,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B.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甲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砝码总质量(如图 c所示);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钩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的钩码总质量;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砂,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的细砂的总质量并记录。 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 B,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 1)此实验中甲同学添加、更换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从大到小 ”或 “从小到大 ”) (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
18、受的最大压力的是 同学所做的实验。 ( 3)下表为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 据,根据数据分析,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 N。( g=10N/kg) 答案:( 1)从小到大( 2)丙( 3) 4 试题分析:( 1)根据天平使用的实验中加减砝码的原则可知:添加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从大到小该实验中加减砝码的原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根据该实验的要求,与天平使用是不一样的(大砝码可能就直接把柱体压垮啦) ( 2)比较三位同学的增加压力的方法可知:丙同学是利用添加细沙的方法,这样能均匀缓慢的增加,所以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所能承受最大压力的是丙同学所做的实验 ( 3)比较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可知: 形状为圆柱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昆山市 九年级 第二次 模拟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