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4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第 1 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人感到
2、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资料助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 年 8 月 27 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
3、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 53 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补充议论文知识。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2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2默读课文,初步理清思路。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圈点批注。(1)字词积累。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慨叹(ki) 玄虚(xun) 脊梁(j)前仆后继(p) 省悟
4、(xng) 倘若(tng)诬蔑(w mi) 搽(ch) 诓骗(kung)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 ,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2)交流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研讨,教师点拨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
5、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四、自读课文,拟列提纲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重读本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过渡句子、段落,迅速筛选信息,分清论点和论据,弄清段落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五、探究本文的驳论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有关“中国人”的含义,弄清作者批驳论证的高超技术和敏锐的思维,领略鲁迅杂文的论证精妙。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 “地底下”指的是什么。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设计。明确这些“中国人”的范畴,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论证过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17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教案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