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1.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运用列表法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对比中苏两国的改革实践,归纳社会主义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知识点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 世纪 50 年代,_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2.经济改革(1)农业改革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结果:
2、农业有所好转,后来因为瞎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1)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2)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崇拜。4.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5.结果(1)未能从根本上打破_的框架。(2)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知识点二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2(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_” ,改进工业管理。(2)作用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
3、的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_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出_和下降的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知识点三 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内容:制定“_” ,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结果:改革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2)政治改革用“_”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4、。(2)苏联解体开始:1991 年 8 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_发生质变。解体:1991 年 12 月, _签署,苏联完全解体。【图示巧记】 “赫鲁晓夫改革”3【易错防范】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图示巧记】 戈尔巴乔夫改革【图示巧记】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及启示【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1)斯大林模式 2.(1)玉米5.(1)斯
5、大林体制知识点二1.(1)新经济体制 (2)综合国力2.(2)停滞知识点三1.(1)加速发展战略 (2)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多党制 2.(2)国家政权 阿拉木图宣言主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史料探究41.赫鲁晓夫改革史料思考 宣传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与改革结果有何联系?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联系:体现改革缺乏科学理论指导。2.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 1982 年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 ”思考 据史料,这位苏联领导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
6、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答案 勃列日涅夫。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史论形成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拓展延伸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7、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主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史料探究1.戈尔巴乔夫改革史料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公开性” “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荡。苏共的分裂趋势日益严重,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5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注:“根本变革”指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思考 史料中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口号的错误根源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答案 根源: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影响:引起了思想混乱,造成党的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史料 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8、。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思考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苏联解体的现实原因和根本原因。答案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史论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不足及经验教训(1)不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
9、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课堂小结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6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4.1991 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
10、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二战结束之后,首先在苏联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解析 二战结束后,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答案 B2.(2017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 )A.推行政治多元化 B.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C.强化了阶级斗争 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中,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改革起到借鉴作用,故答案为 D 项。答案 D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
11、联综合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他执政前期的改革侧重于( )A.全盘否定B.重点放在农业领域而且初见成效C.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D.与美国的争霸侧重于科技的竞争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答案 C4.(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7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两者的共同点,A 仅适合于赫鲁晓夫
12、;B 仅适合于戈尔巴乔夫;C 仅适合于勃列日涅夫;D 属于三者推行改革的背景,故属于三者共性。答案 D5.(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C.赫鲁晓夫 D.叶利钦解析 戈尔巴乔夫当政期间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1991 年)的直接原因,故 A 项正确。答案 A6.“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开具了死亡证明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 ”“病人已经死亡”是指( )A.苏联成立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C.废除新经济政策 D.苏联解体解析 由材料中“核手提箱留给谁由俄罗斯来控制”可判断“病人已经死亡”指的是苏联的解体
13、。答案 D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 1985 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课时 社会主义 改革 挫折 人民 必修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2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