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杨村第一中学2018_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津市杨村第一中学2018_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津市杨村第一中学2018_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中国古代的姓与氏不同,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商周时期已有“同姓不婚”的习俗,那么下列周朝的封国中可以通婚的是A. 秦国、晋国B. 鲁国、卫国C. 晋国、鲁国D. 燕国、卫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是功臣封国,晋是王族封国,不同姓,故秦晋可以通婚,所以 A 正确;鲁国、卫国都是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B 错误;晋国、鲁国都是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C 错误;燕国、卫国都是
2、王族封国,不能通婚,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西周功臣封国主要有齐、秦,王族封国主要有燕晋卫鲁吴等。2. 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表明A. 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B. 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 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D. 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指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天赐予的,又有什么可做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是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看
3、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听到的。由此可见商纣王2认可天命,但没有说到他尊祖制,所以 A、C 错误;西周统治者在天命和人事问题上,人事重于天命,故 B 对。D 项只说到了人事而没有说到天命问题,故错。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3.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B.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C.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 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礼
4、乐制度维护社会等级差别的目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目的,故 B 项错误;材料同样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打击地方诸侯势力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联系到礼乐制度的目的之一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4.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
5、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材料提及“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 ,意指其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A 项符合题意,正确。秦始皇时普遍推行郡县制,不是开始实行,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取3代,没有一直影响后世,C 项排除。选官制度方面历朝历代也在变化,军功授爵制度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所代替,D 项排除。5.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
6、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答案】C【解析】有叛国而无叛“郡” , “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 B、D 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6.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 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 明太祖时废除丞相
7、,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对抗丞相为首的外朝,排除 A;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管辖的六部执行,排除 B;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皇权,C 项正确;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 D 项。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8、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7.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 11 世纪至 13 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4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 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C. 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D. 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11 世纪至 13 世纪”是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A 。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发生在宋朝,但二者都属于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不符合材料中的“根本的社会变化” ,排除 B。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是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排除 C。
9、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发生在宋朝,且改变了宋以前地方权力过大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抓住关键词“11 世纪至 13 世纪” 、“根本的社会变化” ,综合排除法和正面分析法得出正确答案。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如是则地方绝无权”可以否定 AC 项,行省是“行中书省”属于中央中书省在地方机构,行省官员没有实权,
10、一律听从中央 D 符合题意。9.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汉的州秦的郡唐的道宋的路5元的行省清的省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中央集权加强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与监察区的设立有关。汉代设立的州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的地方行政区,故正确;秦代的郡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唐代的道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正确;宋代的路是由监察区演变而
11、成,故正确;元代的行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清代的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所以正确,选 A;错误,BCD 不选。10.在古希腊世界城邦争霸一直是主旋律,但其中还蕴藏着某种走向更大规模的希腊国家的要求,如以提洛同盟为基础的“雅典帝国”的建立就可以看作是一次使希腊走向统一的尝试,但历史上却最终没有出现“希腊帝国” ,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 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B. 泛希腊主义思想的制约C. 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D. 城邦本位主义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海洋文明和商业的发展,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经济条件,与希腊走向统一尝试失败无关,故 A 项错误;使希腊走向统一的
12、尝试正是泛希腊主义思想的体现,故 B 项错误;社会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不是阻碍希腊统一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城邦本位主义观念强调城邦的独立自主,这一观念影响希腊走向统一,是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古代希腊城邦11.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6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A.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B. 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C.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D. 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
13、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旨在鼓励人民积极参政议政。所以本题选 B,A、C、D 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12.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这说明罗马法A. 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B. 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C. 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D. 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 “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 ,可以看出罗马法更加注重实用性。故答案为 A 项。
14、对罗马法影响巨大的自然法,其源头在古希腊,排除B 项;法学家解答法律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家立法,排除 C 项;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3. 英国学者认为, “光荣革命使老问题有了全新的意义:18 世纪政治家想的不是如何取消对议会的需要,或如何压垮它。相反,他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操纵它。 ”材料表明,18世纪英国( )A. 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不复存在B. 议会内部斗争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C.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7D. 形成了内阁与议会互相制衡的局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 世纪英国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仍然存在,也尚
15、未形成内阁与议会互相制衡的局面,材料不是强调议会内部的斗争,材料是在强调政治家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操纵议会,这也就足以证明议会已经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名师点睛】时间性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其实任何历史试题都会提供相应的时间信息,只不过有的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明确,有的则不明确。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有效时间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来将各被选项的时间性给予定位,以“时间”为突破口,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例如本题就需要以“18 世纪”这个时间为突破口进行做题。14. 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
16、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 18 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 ,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
17、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 B 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 C 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15.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8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明太祖
18、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明朝内阁制的设立标志着皇权的加强,但英国内阁制下,最终国王成为虚君, “统而不治” ,而内阁掌握行政权,故错误,符合题意;明成祖时内阁制才正式成立,故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时就废除了丞相一职,故错误,符合题意;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说法符合史实,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选 A。BCD 不选。16.“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 1787 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
19、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 ”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建立全民民主B. 改革邦联政治C. 实现权力制衡D. 强调地方自主【答案】C【解析】据材料“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麦迪逊主张以参议院制约众议院,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目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建立全民民主的主张,故 A 项错误;材料与改革邦联政治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地方自主的主张,故 D 项错误。故选 C。9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津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