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港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泉港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港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泉港一中 2017-2018 学年高一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现代诗派翟长兴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 1932 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在 20 世纪 30 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
2、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
3、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2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
4、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现代派诗歌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有删改)1. 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诗派是指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B. 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
5、了中国新诗的成熟。C. 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D. 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 1932 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B.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C. 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6、。D. 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B. 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3 -C. 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D. 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
7、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范围弄错。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 “许多人来自乡土”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曲解文意。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3 题详解】试题分析:曲解文意。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 “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姥姥的泪 赵振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3 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 ,就是 13 年。即使 14 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 29 斤半,直到 16 岁入伍。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
9、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4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 ”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
10、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 “你到那边玩去吧。 ”姥姥随手指了一下。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邻居找来了,姥姥当着我的面给人家赔了不是。说,眼下正在受灾,吃都吃不饱,粮食那么金贵,
11、糟蹋粮食就是作孽。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邻居走了,姥姥关上门,左手把我拉过来,右手照我的屁股打了一巴掌。我没有觉到疼,但还是“呜呜”地装哭起来,其实并没有流泪。当我转过身来偷偷看姥姥时,发现姥姥流泪了。姥姥生育过一个儿子,当年就夭折了,就抱养了一个和亲生儿子同年出生的孩子,就是我现在的舅舅。姥姥视舅舅如同亲生。后来,舅舅结婚生子,家庭人口慢慢多了起来。那时,我仍住在姥姥家。舅舅、妗妗对姥姥、姥爷很孝顺,对我也很好,没有觉得他们嫌弃过我这个白吃白喝多年的外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姥姥和妗妗没有当着我的面磕磕绊绊过。有时我放学回到家,在门外也能听到她们的争吵声,但一进家门,顿时鸦雀无声
12、了,看到的是姥姥那红红的眼睛。多年以后,当重提往事时,姨姨告诉我,因为你这个外甥,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看见姥姥最后一次流泪,是在我入伍的时候。那是个冬天的午后。午饭时,姥姥一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叮咛和嘱咐了很多话。要动身了,前去和姥姥告别,一进屋先叫了声“姥姥” ,只见姥姥坐在炕沿上,低着头抽泣,不抬头看我,也没有应声。我的两眼刹那间- 5 -模糊了起来。妗妗见此情景,抱着孩子把我推出了门外,我也看到妗妗的那双泪眼。我哽咽着离开了姥姥。这一别,就是 4 年。在我 4 年后第一次探家时,姥姥对我讲:“在你走了以后,4 年里,我不能听到人家提起当兵的,也不能看见当兵的。听到
13、了,看到了,我就想起你,会流泪。 ”我从儿时记忆的长河里,虔诚地捧出姥姥的眼泪,咀嚼着,犹如咀嚼姥姥的酸甜苦辣、岁月沧桑。姥姥曾经的眼泪,是怜悯的泪?舐犊的泪?憋屈的泪?是盼望我快快长大的泪?哭坟时报恩的泪?一定不是痛苦的泪。痛苦时,姥姥是不流眼泪的,即使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时,都没有哼过一声、叫过一句,也没有流过一滴泪。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姥姥蘸满一生的泪水,在曾经生活的土地上,书写的是一个大写的“爱” 。“爱” ,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选自散文百家2014 年第 6 期)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乳名虽不怎么好听,但“我”当时
14、却觉得很亲切,这源于“我”对姥姥的爱。B. 姥姥说,不爱惜粮食的人,长大了也不会有出息。这流露出姥姥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C. “你姥姥当年背地里不知流过多少泪,她憋屈啊”说明姥姥为“我”在生活中忍受了很多。D. 文章在塑造姥姥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E. 本文语言通俗,情感真挚,通过回忆姥姥的一系列泪,抒发了“我”对姥姥的深深的眷念。5. 文章标题为“姥姥的泪” ,但开头部分却写“我”的泪,这样写有何用意?6. 文章最后说,姥姥的爱“足以使我受用一生”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AD 5. 由“我”梦里流泪引出对姥姥的怀
15、念,引出下文叙写姥姥的往事;“我”的泪是对姥姥无尽的爱,姥姥的“泪”实质上也是一个大写的“爱” ,两者的情感是相通的,前后相应;以“泪”贯穿全文, “泪”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6. 姥姥的爱,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让“我”幼小的心不再孤独;姥姥的- 6 -爱,让“我”逐渐长大、懂事、成熟,让“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姥姥的爱,是“我”从她的泪中读出来的,让“我”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的坚强、乐观,坚定“我”走向成功人生的决心。【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 项,“我当时却觉得很亲切”错, “我”觉得亲切是在长大后,这一乳名让“我”
16、想起童年的一切。D 项, “肖像描写”在文中无依据。故选 AD 项。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切入点是寻找“我”的泪和姥姥的泪的关系,然后也要考虑“我”和姥姥的感情。文章开头部分写“我”的泪,内容上,表明“我”对姥姥的感情;结构上,引起
17、下文对姥姥的回忆,为写姥姥的泪作铺垫。【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作用。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上回答。本句在文章的末尾,内容上要结合上文的内容和本文的主旨来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爱 ,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中的“爱”主要指姥姥对“我”的爱。其次要明白“足以使我受用一生了”说明姥姥对“我”影响很深,姥姥的爱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然后具体分析姥姥的爱对“我”的影响。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阅读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秦王惊,自引而起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B.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荆轲顾笔武阳,前为谢曰C. 于是荆轲遂就车
18、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D.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7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谢” ,都是“谢罪”的意思;A“引” ,前是“身子向上起” ,后是动词“拿起” ;C“就” ,前是“驾着” ,后是“成功” ;D“鄙” ,前是“把当作边邑” ,后是“粗鄙浅陋” 。点睛:对于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主要靠平时教师指导,学生积累,然后再将各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具体语境中去辨析、验证。另外,学生在作答时也要学会根据具体语境大胆去推测。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C. 卒起不意,
19、尽失其度 D. 令将军与臣有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A 项,已矣。C 项,卒猝。D项,郤隙。注意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 皆白衣冠以送之B. 道芷阳间行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C. 使使以闻大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此亡秦之续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的意义和用法。A 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B 项,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C 项,均为使动用法。D 项,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完
20、全相同的一组是()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而善遇之B. 吾其还也其人居远未来C. 越国以鄙远皆白衣冠以送之D. 乃夜驰之沛公军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8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依靠趁机 B、还是 那 C、都是“来” D、到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夫晋,何厌之有欲呼张良与俱去以其无礼于晋毋从俱死也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是寡人之过也沛公安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常
21、见的文言句式一般有判断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是被动句;是宾语前置句;是省略句;是状语后置句;是判断句。所以选 B。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B.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指的是晋文公
22、和秦穆公;“侯”和“伯”指的是爵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D. 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 ,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答案】A- 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A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著作”说法错误,不是“国别体” ,应是“编年体”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及其变动、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13.把下面
23、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答案】(1)如果放弃灭掉郑国的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道主” “ 行李” “ 乏困” )(2) (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距关” “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一中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