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3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第34课时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5-,思维导图,知识清单,-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2、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微点拨“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8-,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其他学派,-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1-,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 想一想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
3、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救世之策”包含哪些内容,并说明孔子的“救世之策”在当时的处境。 提示:(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而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辨一辨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和“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串一串“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4、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13-,主题一,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图片说史孔子讲学图 解读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14-,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8海南单科,21)材料 孔子认为,
5、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5-,主题一,主题二,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提示: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6、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提示: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16-,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7、。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17-,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18-,主题一,主题二,-19-,主题一,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解读 材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8、 老子 解读 根据材料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20-,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5课标全国,40(节选)材料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9、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提示: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21-,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22-,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2.(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1 单元 34 课时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课件 新人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