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永安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
2、会几千年,故 B 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 C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 ,故 D 项错误。2.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史料出处 史料引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晋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县赏胥臣”左传宣公十一年 “楚子县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吴王发九郡兵伐齐”- 2 -A. 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B.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C. 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D. 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没有体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3、,故 A 项错误;“命先茅之县赏胥臣” 、 “楚子县陈”和“郡兵”反映出地方的政治制度既有分封制,又有郡县制,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转型,故 B 项正确;“楚子县陈”无法体现与周天子的君臣关系的瓦解,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统一的趋势,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政治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新旧制度的转变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解体,新的政治制度雏形也开始出现。本题考查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也是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社会正处于向大统一的封建国家转变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要能综合地体会其变化的过程。3.战国时期,
4、各诸侯国不断拓展疆土:如秦人征服巴蜀,开发西南;燕人北击东胡,开辟辽东和辽西;赵人“胡服骑射” ,将势力推进到阴山。各诸侯国的疆域变化A. 拓展了华夏文明的空间B. 巩固了周王室势力范围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 体现了尊王攘夷的策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扩展疆土,这有利于扩展华夏文明的空间,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侵蚀周王室直接管辖土地使得周王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C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相关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尊王攘夷的策略;故正确
5、答案为 A 选项。4.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A. 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 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3 -C. 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 D. 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答案】B【解析】考试选官制度建立于隋朝,排除 A;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是学校,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排除 C;魏晋时期门阀士族成为入仕主流,排除 D。题干反映了当时有了考试之法和经术策论的考试,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B 正确。5.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
6、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 ,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 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 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 ,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 D。6.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这
7、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 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 D。C 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 4 -7.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 。该机构
8、是A. 秦朝太尉府B. 唐代中书省C. 宋代枢密院D. 清代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可知,这是清朝的军机处,故 D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点睛:解题时注意对“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的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
9、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 A。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 B。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 C。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
10、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所以选 D。9.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5 -A. 中央集权B. 专制皇权C. 监察权力D. 对农民的控制【答案】B【解析】“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均是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 B 正确;A 属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C 是监察,不符合题意;材料改革控制的是中枢机构的权力,不是农民,故 D 错误。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 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
11、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 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10.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B.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体现君权至上和皇恩浩荡D. 确保选官、用官制度的连续性和一贯性【答案】A【解析】依据“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可知,中央把地方主官的任免权控制在中央,其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 A 项。B 项与题意不符,C 项属于
12、表面现象,D 项不是其根本目的。11.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6 -1841 年 1 月 6 日 贵州 1000 广东1842 年 3 月 24 日 甘肃 1000 浙江1842 年 6 月 1 日 山西 1000 江苏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 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答案】A【解析】表格表明,从 1840 年 6 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
13、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 A 项。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 B 项;C、D 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12.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
14、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 C。ABD 只是外在的表象- 7 -的差异,排除。13.下表是同学们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时期 领导阶级 斗争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19 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19 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20 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A.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15、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史实,可以判断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还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的背景都是世纪之交的救亡图存高潮。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资产阶级维新派;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过程14.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18511874 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
16、口变化表省份 1851 年 1874 年安徽 约 3760 万 不足 1460 万- 8 -江苏 约 4430 万 不足 2000 万浙江 约 3000 万 不足 1100 万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答案】A【解析】【详解】从表格信息可知,1851-1874 年安徽、江苏、浙江的人口大量锐减;结合所学太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和清朝之间在这些省份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大量减少,A 项正确。浙江、江苏也有通商口岸,但是这两个省的人数还是减少,说明并不是由于通商口岸开放
17、对人口的吸引,排除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 18401842 年,与时间不符,排除 C。中国的近代工业起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且浙江等三地也是近代工业的集中之地,不可能吸纳数千万的劳动力,排除 D。15.1851 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 年“天京事变” ,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 )A. 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B. 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答案】D【解析】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是阶级局限性导
18、致,故 D 正确;斗争的战略决策并不是根本原因,故 A 错误;统治阶层思想腐朽根源于阶级局限性,故 B 错误;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也不是主要原因,故 C 错误。故选 D。16.有学者评论:留给中国去创建一种现代工业并革新其军队和舰队的时间很短,只是在从1864 年收复南京到 1894 年的悲惨失败之间,它与此同时还必须平定暴乱、恢复其在东亚的权威、从事大破坏之后的重建并四处抵抗外来的进攻。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这一时期- 9 -A. 中国不具备工业建设的经济基础B. 外国侵略导致中国现代化受阻C. 清政府内外交困影响工业化进程D. 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阻碍革新【答案】C【解析】材料中“必须平定暴乱、从
19、事大破坏之后的重建并四处抵抗外来的进攻”的信息说明洋务运动期间面临着内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外面列强侵略,故 C 项正确;A 材料中没有体现;B 只提及一个方面的信息;D 属于思想,材料没有体现。17.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A. 兴起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 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D. 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
20、 “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可知由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意识,故 A 项正确;甲午战争掀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但材料未体现,故 B 项错误;抗日救是 1937 年,与甲午中日战争的 1894年,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激化中日民族矛盾,材料未体现,D 项不选。18.“我们虽然把台湾的抗日重任托于刘公,但刘公孤立无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人自为战守,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共存亡!”与此段材料有关的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中日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 10 -【详解】 “誓与我台湾岛同生死”说明是台湾割让给日本后,台湾
21、军民反割台斗争,此事件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 ,台湾割让给日本导致,B 正确。A 割让的是香港岛。C 没有割让土地。D 事件后台湾回归祖国。19.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 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C.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D. 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答案】C【解析】太平天国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说明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 ,说明当时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故 C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并不能说明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故 A 项错误;材
22、料主旨不是反映小农经济与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关系,故B 项错误;农民阶级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所述的太平天国到义和团的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出发,即可逐一分析选项,排除错误的说法,进行正确判断。2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鸦片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永安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