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5文言特殊句式.doc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5文言特殊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通关秘籍05文言特殊句式.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 “是”多用作代词,很少用作判断动词。因此,古代汉语中常常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者也”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2) “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
2、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3) “,也”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苏轼赤壁赋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4
3、) “,” 。 “者” “也”都不用,而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司马迁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不可信任。2(5) “为”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是鱼和肉。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略城池、在野外战斗的大功劳。(6)用 “乃 ”“即 ”“则 ”“皆 ”“诚 ”“本 ”等 副 词 表 示 肯 定 判 断 , 用 副 词 “非 ”“无 ”表 示 否 定 判断 。 例 如 :臣乃市井鼓
4、刀屠者。(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是在市场上宰杀(牲畜)的屠夫。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确实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郡耕田种地。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诗经氓 )译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向秦
5、割地求和。(7)用“是”做判断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 “是”是代词,不充当判断动词。例如: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但是, “是”也偶尔用作判断动词。例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译文:你是世家的子弟,在大官府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 (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二、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该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
6、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3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一个戍卒发难(陈涉起义)就使国家灭亡,自身(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 (这是)为什么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要(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 (只
7、能)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 (以及)数万民众,被别人控制。【注】在先秦汉语中, “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是“覆盖” “遭受” “蒙受”的意思。例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汉代以后, “被+及物动词”的用法多起来。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
8、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2无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通常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所发出的或者谓语所表示的动作是施动者所不愿发生、看到的。例如: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 )译文: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感情,但申诉不被允许。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4译文:被举荐为孝廉(却)没有去(应荐) ,屡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三、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某些内容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作倒装句。倒装运用得当,可以使平淡的语句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几种:1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一般来说,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
9、后边,而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就叫作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即表示否定的句子。否定句中常常有否定副词“不”“弗” “未” “非” “否” “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 。在否定句中,宾语如果是代词充当的,那么宾语要前置。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既可以做动词的宾语,也可以做介词的宾语。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主要有“何” “谁” “孰
10、” “安” “焉” “胡” “奚” “曷”等。在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充当的,那么宾语要前置。例如: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惟弈秋之为听。 (学弈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 。5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
11、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副词“唯(惟) ”的意思是“只,只有” ,而助词“之” “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成语“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等。(4)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往往将其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它。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 (就)把秋天作为(我们的)婚期(吧) 。(5)介词宾语如果是方位词,那么往往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2、。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 (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6) “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相”偏指“他” ,即愚公,做“许”的宾语。(7) “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见”偏指“刘兰芝” ,做“丁宁”的宾语。2定语后置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
13、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 “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班固苏武传 )6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 ,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 ,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
14、”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 (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 “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 ,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
15、碑记 )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 (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3介词结构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做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做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做状语。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主要有:(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做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例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16、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范晔张衡传 )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构成“动词+于+宾语”的格式。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7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 (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做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17、: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4谓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即谓语前置。谓语前置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 (将)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突出。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在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
18、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因此主语的省略较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某一词语或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考生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上文已经出现,或者前面有所交代,下文即可省去有关成分。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做赵国的将领, (廉颇)攻打齐国,大败齐军。(2)蒙后省。下文就要交代,上文便可以省去有关成分。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刘邦对张良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 ”(3
19、)对话省。双方对话时,在双方都能领会的前提下,省去有关成分。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情)很危急!” 2省略谓语8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古代汉语中,尤其是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那么另一句中的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考生翻译时,须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谓语。(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译文: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持剑舞蹈(作为娱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
20、),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译文:杨子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一边率领他的家人(追寻羊) ,一边来请杨子的仆人追寻羊。(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译文: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监狱的大门外边。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宾语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司马迁鸿门宴)译文:项伯就连夜驱马到沛公(刘邦)驻军地,偷偷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
21、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促织)译文:成名一看对方的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惭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对方的)较量。4省略兼语“使” “命” “令”等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这个词就是兼语。现代汉语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而文言文中的兼语却往往省略。所省兼语多是代词“之”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5省略介词当介词“于” “以”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而这个介宾结构做补语时,常常省略介词。(1)省略介词“于” 。例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
22、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9误落(于)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译文: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离开就是很多年。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2)省略介词“以” 。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蒲松龄促织 )译文:试着(拿它)和别的蟋蟀搏斗, (别的)蟋蟀都被斗败了。又试着(拿)鸡和它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五、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有比较固定的意义。阅读文言文时,掌握并熟记常见文言固定句式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有:
23、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 “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 “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 “如何(何如) ”“若何(何若) ”“奈何” ,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 ”“为什么” “怎么办” 。例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个事怎么办?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走我的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古诗文 阅读 基础知识 通关 秘籍 05 文言 特殊 句式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