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12 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2018 年 12 月第 I 卷(阅读题)1、现代文阅读(36 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 1-3 小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
2、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
3、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
4、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2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
5、,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B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
6、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 分)3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
7、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 橘颂 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D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小题。一粒剩饭的佛缘吕啸天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
8、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
9、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4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 “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
10、只空钵里。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
11、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 “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
12、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人惜饭,饭惜人。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选自小小说月刊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5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B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C 小说末段运用
13、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D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5、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 ,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 ,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6 分)6、 ,小说为什么以“一粒剩饭的佛缘”为题,请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6 分)(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材料一: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16-2020 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
14、显示,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2018 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 8 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
15、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材料二:6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 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 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 ,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以上,年均转户 1300 万人以上。到 2020 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45%。材料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
16、、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7.7 亿。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3 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 2000 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 653 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已经达到
17、140 多个。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 3 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 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 42 万亿元。7、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
18、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做了预测。B 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化率难以准确预算。C 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745%。D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B 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
19、差别的。C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 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E.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9、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4 分)二、古诗文阅读(共 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祖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
20、可观。性至孝,少孤贫,常自炊爨以养母,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辟为从事中郎。 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历官多所驳正,有补于时。齐王冏建义,越王伦收冏弟北海王实及前前黄门郎弘农董祚弟艾,与冏俱起,皆将害之,纳上疏救焉,并见宥。后为中护军、太子詹事,封晋昌公。以洛下将乱,乃避地东南。元帝作相,引为军谘祭酒。纳好奕棋,王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奕忘忧耳。 ”隐曰;“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裔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成?应仲远作风俗通 ,崔子真作政论 ,蔡伯喈作劝学篇 ,史游作急就章 ,犹皆行
21、于世,便成没而不朽。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也。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此可兼济,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耳。 ”乃言之于帝曰:“自古小国犹有史官,况于大府,安可不置。 ”因举隐,帝以8问记室参军钟雅,雅曰:“纳所举虽有史才,而今未能立也。 ”事遂停。然史官之立,自纳始也。初,弟约与逖同母,偏相亲爱,纳与约异母,颇有不平,乃密以启帝,称:“约怀陵上之性,今显侍左右,假其权势,将为乱阶” 。人谓纳与约异母,忌其宠贵,乃露其表以示约,约憎纳如仇,朝廷因此弃纳。纳既闲居,但清谈、披阅文史而已。及约为逆,朝野叹纳有鉴裁焉。温峤以纳州里父党,敬而拜之
22、。峤既为时用,盛言纳有名理,除光禄大夫。卒于家。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B 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C 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D 盖闻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意见或建议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
23、畴。如谏太宗十思疏 。B 卒,大夫死曰卒,古代不同等级死的称呼也就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士曰死,庶人曰不禄。C 史官是我田古代朝廷中专门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本朝史实的官职名,主要分为记录类和编纂类。D 清淡是指在魏晋时期士大夫等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3 分)A 祖纳颇受赏识,能匡正时弊。祖纳曾任尚书三公郎、太子中庶子等职,被封晋昌公;在任职期间,他能对不好的政事进行驳斥或纠正。B 祖纳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齐王司马冏等人竖起义旗,都将遭到杀害,祖纳此时不惧牵连,上疏解救,他们最后
24、都得到了赦免。C 祖纳心有块垒,爱好下棋。祖纳心怀忧愁,他下棋以解脱,王隐对此有所不满,认为9大丈夫应有所作为,祖纳以能力不足予以推辞。D 祖纳举贤荐能,推动职官设置。祖纳力陈史官设立的重要意义,并顺势举荐史才,他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史官之立却从此开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也。 (5 分)译文: (2)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4-15 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宜昌市 葛洲坝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12 月月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