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虔州艺术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虔州艺术学校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
2、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 “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
3、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
4、2 -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 下列关于
5、“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2.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
6、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D. 现在很多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3 -D. 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
7、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有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二段的原句是“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选项把原文的“书法”换成“文字” ,偷换概念。A 项,第一段原句是“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
8、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C 项,第二段原句是“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 项,第五段原句是“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 项,所答非所问。题干是“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 ,选项 A 和题干无关。
9、B 项,第三段“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 ;C 项,第四段原句是“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D 项,第五段“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
10、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 “全体公- 4 -民”扩大范围,文章最后一段原句是“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可见应是“中青年书法家” ;B 项, “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 项,递进关系颠倒。文章第二段的原句是“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
11、,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中药铺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
12、,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 ,什么“益母草、白芨” ,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 ,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 ,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
13、,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 5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
14、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 “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
15、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第
16、三段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瞟” “抓” “称” “添” “减” “包” “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B.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表现了“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C. 文中妈妈和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就做三件事,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止的聊天,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D.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5.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6. 作
17、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答案】4. C 5. (1) “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2) ”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6. (1)母亲这味“中药” ,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手法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
18、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C, “说明她们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不爱惜工作,混日子。 ”错误,应该是写出了母亲和阿姨们熟悉处方和药的位置,手感好,对药量的控制精确,包扎认真,这些细节,说明母亲她们这些医生业务娴熟,态度良好,有医德,提供的是优质的服务。故答案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的写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白这“较多的笔墨”写了哪些内容。首先是甘甜之草;再加上“我”与这甘草,是家门;还可以替代水果糖来享受甜味;(就这样) ,我嚼着甘草成长,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
19、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根据这些内容可概括出:我与甘草结缘的原因是我本身就姓甘,甘草本身是一味中药,我愿意去中药铺的原因是我喜欢它,甘草本身就是甜的,我生活在那样一个贫困的年代,喜欢甘草的甘甜。因此,甘草的味道启示着我的人生。【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含义的理解的能力。理解句子含意题时,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这句话熟读文本,文中写到在作者眼里,母爱跟中药是一体的,都能“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为此,他感念母亲的恩德。这句话出现在文末,出
20、现这个位置的语句在全文又有呼应标题,深化题旨的作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7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艾青评传(节选
21、)杨匡汉年近古稀的艾青,在回顾自己五十年的创作生涯时,常常不无感慨地对人说:“想想我这一辈子,也只是写了几首人们还记得的诗。人民是最公平的。一个人写了点东西,人民总会记得他的。我也是想也不敢想到有今天”是的,人民会记得艾青的贡献,承认艾青的成就。他是我国新诗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之一。艾青的诗,较多地将个人的悲欢融入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着现实的生活和斗争,并由此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早年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诗人以真挚虔诚的赤子之心,赞美养育了自己的保姆,为她受尽黑暗年代人世间凌辱的凄苦命运抒发着悲愤、哀恸与不平;它同
22、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广大农民的遭际的同情与关切。诗人在另一首名篇我爱这土地中发出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倾诉,更是把个人的情感、命运都赋予时代、人民、祖国和土地的明证。在中国广大读者心目中,艾青诗作中的深沉感情,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求和讴歌。太阳、火把、春天、黎明、生命、火焰,不但出现在他许多作品中,更是他不少篇章集中讴歌的主题,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新意竞放异彩。在太阳 春 黎明煤的对话等早期作品中,诗人“在东方深黑的夜里” ,朦胧又强烈地发出了对光明、对春天、对火焰的热切呼唤。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后,诗人从浴血奋战的人民中找到光明之所在,创作了充
23、满热情、乐观和希望的长诗向太阳及其姊妹篇火把 。这两首喷射着激情火花和理想光芒的名篇曾鼓舞过不少青年走上革命之路。艾青曾写道:“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 ”在他的诗歌中,尽管不乏某些或过于切近时事或过于凌虚的篇什,但作为代表他主要成就的诗篇,往往不拘泥于直接地如实地反映生- 8 -活,那种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总是伴着新奇的联想、想象而来,组成鲜明的形象并给读者一定的暗示与启迪。他在抗战前夜作的太阳一诗中写道:“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
24、来”这融进了诗人深刻的感受和想象,使形象充满血肉,更深刻地显示着光明来自黑暗,需通过流血死亡的代价去换取的生活真谛。此外,艾青还善于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以及中外诸多艺术流派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转化为自己诗篇中的艺术细胞。艾青的诗歌,艾青的名字,在中国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扎了根,也在全世界赢得了声誉。美国的学者把艾青和希克梅特、聂鲁达并列为现代世界三位最伟大的人民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他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在于: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加强了新诗的时代感和现实性;以来自生活又经提炼而成的丰富、变化、新鲜的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赣州市 艺术学校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