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三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 “词外之情” ,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
2、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 )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 “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为什么能引
3、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 ,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梵高的画农鞋 ,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
4、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 “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 2 -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B.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C.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 , “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 ,言外之情。D.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B. 欣赏作品时,能
6、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C.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 ,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B.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 “美的享受” 。C.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
7、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D. 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 3 -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 项,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的表述不合原意。原文指“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 。故选 B。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
8、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 项,结合文本前三节内容分析,“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理解错误,应是发现了作品的“象”外之“意” 。故选 B。【3 题
9、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 “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错。应是“把不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 , “不在场的东西”就是情或意。故选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泰山石刻汪曾祺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是在昆明一个旧家,一副四言的集字对联,厚纸浓墨,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宇字神气俱足,不能忘。经石峪在泰山中路的岔道上。这地方的地形很奇怪,在崇山峻岭之中,怎么会出现一片
10、- 4 -一亩大的基本平整的石坪呢?泰山石为花岗岩,多为青色,而这片石坪的颜色是姜黄的。四周都没有这样的石头,很奇怪。是一个什么人发现了这片石坪,并且想起在石坪上刻下一部金刚经呢?经字大径一尺半。摩崖大字,一般都是刻在直立的石崖上,刻在平铺的石坪上的,很少见。这样的字体,他处也极少见。经石峪的时代,众说纷坛。说这是从隶书过渡到楷书之间的字体,则多数人并无异议。经石峪保存较多隶书笔意,但无蚕头雁尾,笔圆而体稍扁,可以上接石门铭 ,但不似石门铭的放肆,有人说这和瘗鹤铭(瘗 y)都是王羲之写的,似无据。王羲之书多以偏侧取势,经石峪非也。 瘗鹤铭结体稍长,用笔瘦动,秀气扑人,说这近似二王书,还有几分道
11、理(我以为应早于王羲之)。书法自晋唐以后,都贵瘦硬。杜甫诗“书贵瘦硬方通神” ,是一时风气。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内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假如用一个字评经石峪字,曰: 稳。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佛的人所写的字,这不是废话么,金刚经还能是不学佛的人写的?这样的字,和泰山才相称。刻在他处,无此效果。十年前,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 “经石峪”是“泰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我很希望有人能拓印一份经石峪字的全文(得用好多张纸拼起来),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
12、房子,也不为过。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为泰山。泰山上的大观峰真是大观,那么多块摩崖大字,大都写得很好,这好像是摩崖大字大赛。这块地场(这是山东话)也选得好。石岩壁立,上无遮盖,而石壁前有一片空地,看字的人可以在一个距离之外看,收其全貌,不必像壁虎似的趴在石壁上。摩崖字多是真书,体兼颜柳,是得这样,才压得住。蔡襄平日写行草,泰山的石刻题名却是真书。董其昌字体飘逸,但写大字却是颜体。看大字碑刻上的题名,很多都是山东巡抚。大概到山东来当巡抚,先得练好大字。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很奇怪,泰山上竟没有一
13、块韩复榘写的碑。这位老兄在山东呆了那么久,为什么不想到泰山来留下一点字迹?看来他有点自知之明。韩复榘在他的任内曾大修过泰山一次,竣工后,电令泰山各处:“嗣后除奉令准刊外,无论何人不准题字、题诗。 ”我准备投他一票。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 5 -(选自汪曾棋散文集人间草木)4. 下列对本文相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认真的历史考证和多角度的描写,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的价值。B. 作者详写经石峪刻字而略写大观峰刻字,详略得当,结构安排合理。C. 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是为了展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D. 文章的语言平淡冲和,朴素简净。篇幅虽短,但文
14、化意蕴极为丰厚。5. 结合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6. 结合文本,谈谈汪曾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4. C 5.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比成骨与肉的契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直曲丰润合度,笔法到位流畅。写出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艺术价值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之情。 6. 热爱。认为经石峪的字即使是拓本,也是字字神气俱足,使人不能忘记。觉得这些字很美,稳而有佛性。值得远道来看。认为如果把拓印的字,在北京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尊重。反对今人随便在泰山刻字,认为是糟蹋了泰山。【解析】【4 题
15、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要注意文章在此处引蔡襄一例的意图,蔡襄在泰山的石刻题名改写真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书法与摩崖环境相衬,要让刻字“压得住” ,即衬得上这个环境。故选 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
16、)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 6 -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作答时注意是“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经石峪字颇肥重,但是骨在肉中,肥而不痴,笔笔送到,而不板滞” ,这句话在原文第
17、4 段, “肥重”是用来形容经石峪的字的外观, “骨”是字的形, “肉”是字的神, “骨在肉中” ,是指经石峪刻字的形与神的融合,就好比骨与肉的契合,这在手法上是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经石峪刻字笔法的外柔内刚,形神合一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经石峪刻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作答时要先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以重点词句为依托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如文本第 1 段“第一次看见经石峪字” “是较早的拓本。百年老屋,光线晦暗,而字字神气俱足,不能忘” ;第 4 段“这是一个心平而志坚的学
18、佛的人所写的字” ;第 5 段“我在经石峪呆了好大一会,觉得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 “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第 6 段“在北京陈列起来,即使专为它盖一个大房子,也不为过” ;第 8 段“有些摩崖石刻,是当代人手笔。较之前人,不逮也,有的字甚至明显地看得出是用铅笔或圆珠笔写在纸上放大的。这哪里可以呢” ;第 9 段“随便刻字,实在是糟蹋了泰山”等。然后再据此分析这些词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即可,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类,情感态度+文本依据。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使使以闻大王
19、B.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 烛之武退秦师【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加点字活用方法相同的是” ,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A 项,使动用法,使知道;B 项,意动用法,以为迟;C 项,使动用法,使跟从;D 项,使动用法,使退却。故选 B。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7 -A. 无能为也已B. 往而不反者C.
2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对课文通假字知识的积累,并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 项, “巳”同“矣” ;B 项, “反”通“返” ,C 项, “蚤”通“早” 。所以选 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若属皆且为所虏B. 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C.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以其无礼于晋D.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何厌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
21、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 “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副词,尚且;副词,将要。B 项,语气词,还是;代词,它。C 项,介词,对于。D 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 C。10. 下列句子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沛公安在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 C 都是宾语前置句。A 被动句;B 定语后置句;D 被动句。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熟练掌握每种句式的标志。被动句,除了
22、“为” “为所”表被动,还有“见” “于” “见于” 。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8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 ,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编年体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北宋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全书 130 篇,分本纪、世家、列传
23、、书、表五种体例,鲁迅先生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图穷匕见”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来自鸿门宴 。A. 正确 不正确 B. 正确 不正确C. 正确 不正确 D. 正确 不正确【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错误。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
24、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 (4) “图穷匕见”不是出自鸿门宴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故选 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县 第三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