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五讲苏联的社会建设运动课件.ppt
《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五讲苏联的社会建设运动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艺考生文化课)第十五讲苏联的社会建设运动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考纲要求和解读】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本课考点出现在2010、2014年命题中,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特别是其成功经验。重点注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斯大林模式”在经济
2、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探索上中苏对比。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中不成功的范例,对中国当今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在复习迎考中应注意其地位。2013年考查了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其他各地高考基本上也上围绕三大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而命题的。在复习中学生应注意三大改革的主要内容、各自特色、影响等。,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1.(2017海南卷单科历史,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
3、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排除A;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排除C;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时间信息,排除D。,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7新课标卷文综历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
4、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的“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这种做法是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生活问题,所以是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苏联的改革中除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体制的实质外,其他的改革都没有涉及到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到城乡的比较问题,所以C项为无关项。D项是1928年的做法,是实现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所以在
5、时间上与内容上都不符合题意要求。,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6新课标全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 B 【解析】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发展遭到极大破坏,而苏联由于被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所以受危机的破坏较小,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不是苏联吸引美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928年,斯
6、大林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到1932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对苏联工业建设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推动了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可能羡慕苏联的公有制,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图示,在这一时期的前期,个体农户大量存在,资产阶级和地主占一定比例,
7、而集体农庄户占得比例较小;在这一时期的后期,个体农户占得比重极小,主要是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为主。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重点发展工业,推行大规模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禁止资本主义发展,由此可以判断它集中反映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发展,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时期,并未实行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允许私人经营,故D项错误。,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8、,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排除;B项表述无法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现象,排除;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材料信息“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相符,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
9、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
10、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国际上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 2.目的:(1)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2)列宁希望通过这一政策的实行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4.特点: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5.评价: 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时需要,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它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无法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必要性: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
12、显现,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直接目的:解除政治、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3.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5.作用:促进了经济的
13、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例题】 1.(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
14、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2.(2014安徽卷)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
15、合题意;D项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材料中说明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制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知识清单一:应对危机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3.(2014江苏卷)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表格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
16、政策,该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B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知识清单二: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模式”的探究,1.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为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评价: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也严重损害了农民的
17、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正式形成:30年代(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特点: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知识清单二: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模式”的探究,4.评价 (1)积极性:斯大林模式以国家高度控制为前提,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造成个人崇拜,形成个人专权。经济上:
18、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影响苏联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产水平也长期得不到提高;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力受到破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使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工业生产缺乏活力。 (3)整体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不断显露,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知识清单二: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模式”的探究,5.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考生 文化课 第十五 苏联 社会 建设 运动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