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7及答案与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7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对这一理念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B)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阅读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知识文化积累尚缺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D)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2
2、 某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选文为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A)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B)培养鉴赏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C)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3 某教师选择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开设校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
3、闻与传记(D)文化论著研读4 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深入挖掘诗文的美(B)帮助学生建立广泛的阅读兴趣(C)三篇诗文主题的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D)不同诗人的创作比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5 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首先询问学生对于秋天的印象,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课程导入方式的重要性(B)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力(C)教学与学生经验相结合(D)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关6 下列句子中,包含与“ 既来之,则安之 ”中的“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7 下列关于高中必修课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B)必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5 个系列(C)必修课程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D)必修课程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8 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高中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B)高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C)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
5、统一的原则(D)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9 某教材设置了“ 走进婉约词的唯美世界 ”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该专题的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孝祥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D)温庭筠望江南、欧阳修蝶恋花、晏殊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10 上课前,语文老师故意把一个扫把横倒在教室的门口。第一个学生过去了,第二个、第三个已经过去 54 个学生了,只剩一位平时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没进来了。
6、坐下来的同学终于注意到那把扫帚了,而最后一个同学也终于走过来了,“万众瞩目”下,这位同学也走过去了,但是一段距离后,她又回来了,默默地捡起扫把,放到了墙角里。一直默默关注着这一切的语文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一个扫把引起的思考” 。并说:“同学们,这就是今天作文的题目。”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 )。(A)形象的语文(B)新奇的游戏(C)模拟的行为(D)真实的事物11 阅读下面的教学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
7、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又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生 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生 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生 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生 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生 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他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B)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D)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
8、,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12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教授窦娥冤,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诵读。扮演监斩官、刽子手和卜儿(蔡婆婆)的三个同学都读得很好,扮演窦娥的同学由于不熟悉台词,读得要差一些,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学生诵读“端正好” 、 “滚绣球”,学生们也读得很投入。我深深地感受到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诵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 ”、“思而不读”或者“泛泛地读” 的畸形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诵读能力
9、呢? 在高中诵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不能自然大方地诵读不能在读中感悟等等令人担忧的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诵读课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们对语句意思的领会能力,对语句中语病的辨析能力,对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整体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对每一篇课文的分析,很多情况下都应以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师的分析就大多属于架空分析,学生表面上看是听懂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文内容。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不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点评,而
10、且说出了诵读的重要性(B)这篇教学反思的主旨在于说明诵读对理解课文的重要性(C)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诵读,就不能对课文进行理解(D)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13 阅读下面的课例评析(节选),按要求答题。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应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 ,根本无关痛痒;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己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 的效果。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因为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有关戏剧方面的
11、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该课例评析分析正确的是( )。(A)这位老师的分析不宜直接作为教学资源(B)不宜教学太多学生不了解的事物,以防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C)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D)突出了补充讲解的重要性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要求答题。何为“滥殇 ”?某报报刊“时文”何时休? 一文中,有如下一句:“ 大家你也写,我也写,竞相模仿,从而形成了一种滥殇的趋势。”首先纠正一个错字:汉语中只有“滥觞”,没有“滥殇”,所以引文
12、中的“殇” 是“觞”之误。其次,何为“滥觞”?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可以找到其释义为“指事物的起源” 。显然,“滥觞”用在上引文中是难以令人理解的。其实,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泛滥 ”的意思。故上面引文中的 “滥殇”应改为 “泛滥”。这个例子给人的警示是:写文章先要把词义弄懂再用,不要轻率地使用自己也没搞明白的词语,否则会闹出笑话。对上述教学论文分析正确的是( )。(A)文章主要目的是批评某报的不严谨(B)文章指出某报的错误在于望文生义(C)文章没有充分点题(D)一字之差,文意相去万里,文章突出了汉语的博大精深1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作文既是语文
13、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语文考试必考的内容。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而作文题目拟定的好坏又与文章内容的优劣有联系,非重视不可!有道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对文章题目的推敲;教会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拟题的常见方法;让学生在拟题时力求吃透材料的精神,领悟话题的内涵,弄清命题的指向,符合文体的要求,扣住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拟出来的题目,形象而生动,简洁而醒目,贴切而含蓄,别致而新颖,从而使“ 眼睛” 更亮,使文章更完整,更有深度,更有文采!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教学反思突出了作文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B)该教学反思突出了作
14、文拟题对文章质量的重要性(C)好的作文标题,应该扣住文章的中心(D)学生要拟出好的作文题目,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雨霖铃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以下问题。接下来我们听听名家的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词作,把握情感。师生听雨霖铃配乐朗诵,熟悉词作,把握情感。师: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生 1(轻声):我觉得是“凄切”。师:这是形容寒蝉叫声的,当然也包含了作者的心境。试着再找找直接表达情感的字词。生 2:伤,伤悲。师:为何而伤呢?生 2:为离别而伤,用词作中的话来讲,就是“伤离别” 。师:大家认不认同?生(齐 ):认同。师:好。(板书:伤离别)那么,词作是如何表现“
15、伤离别” 的呢?先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阕。(一生朗读 )以上是一位教师关于雨霖铃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16 以下是一位高中生的习作,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角落白露刚过,中秋已近在眼前。浓郁的秋意、喜庆的气息瞬间填满了整个天空。我摇下车窗,秋风拂来,凉嗖嗖的,拂起了我心中的急切。此刻,我恨不得插上风的翅膀飞扬,飞向敬老院,飞向她身边,飞向那颗寂寞的心。望着窗外倒带的景色,思绪也随之幻化成了怀旧电影,分割成了段段胶片。她是爸爸的奶奶,是个地地道道的裹小脚、旧式的童养媳。老太太一手把儿孙们带大,老来晚景却颇为凄凉。好在还有老爸惦记着她,不时去看望,这也似乎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初见她那会儿我还小,
16、是在爸爸为她庆祝的寿宴上。亲戚们从四方赶来贺寿,席间自是交流热烈,不外是股市涨跌、谁家孩子用功、房产变动等等,听得我云里雾里。妈妈拉了拉我,顺着妈妈的视线我看向了那个“主角” ,她身着红棉袄,静静地坐在上位,两眼茫然地看着前方,对周围的一切似乎浑然不觉,就好像是个被供奉着的佛龛。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馨怡,我们去陪陪她。”随妈妈走到她面前,简单做了介绍,一提及爸爸的名字,她那双暗如死灰的眼眸倏地亮起。整个宴会,我们都陪着她聊天,她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好疼好疼,却又感到好温暖好温暖。五年级时去乡下看她,她陪着我在鱼塘抓虾米;预备年级时去乡下扫墓,她陪着我看老牛耕田。记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1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