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4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 2O 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01N A(B)常温下,14gN 2 中的氮原子数为 05N A(C)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为 2NA(D)23gNa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 NA2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K 2SO4、Na 2CO3、HCl(B) Ca(OH)2、KNO 3、CH 3COONa(C) CaCl2、NaCl、CH 4Cl(D)NaHS
2、O 4、NaOH、NaNO 33 下列试剂不会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而变质的是( )。(A)过氧化钠(B)氢硫酸(C)苯酚(D)硫酸亚铁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氯化钠:2Cl +2H2 Cl2+H2+2OH(B)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Al 2O3+2OH 2AlO 2 +H2O(C)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氮:2OH +2NO2NO 3 3+NO+H2O(D)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CO 32 +2CH3COOH2CH 3COO +CO2+H2O5 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
3、用稀盐酸洗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6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导电; 爆炸; 缓慢氧化; 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 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 工业制 O2; 白磷转化为红磷; 久置浓硝酸变黄; 16O 与 18O 间的相互转化(A)(B) (C) (D)7 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 中 Mg 作为负极, 中 Fe 作为负极(B) 中 Mg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6H2O+6e 6OH +3H2(C) 中 Fe 作为负极,电极反应为 Fe2e Fe 2+(D)中 Cu 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2H+
4、2e H 28 已知 Ksp(BaCO3)=2610 9 ,K sp(BaSO4)=1110 10 ,K sp(CaCO3)=4910 9 ,下列化合物中按水中溶解度由小变大的顺序是( )。(A)BaCO 3 BaSO4 CaCO3(B) BaSO4 CaCO3 BaCO3(C) CaCO3 BaCO3 BaSO4(D)BaSO 4 BaCO3 CaCO39 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存在于黑香豆、兰花等植物中,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A)香豆素的分子式为 C9H6O2(B)在一定条件下,香豆素能与 H2 发生加成反应(C)香豆素可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D)香豆素属于芳香烃
5、10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1 下列属于“ 过程与方法 ”目标的是( )。(A)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B)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性质(C)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D)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12 下列选项中,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的是(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B)科学探究(C)化学物质与健康(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13 教学目标设计的首要依据是( )。(A)学生的实际(B)教师的实际(C)社会的实际(D)教学内容的实际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于以“实验为基础” 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实验
6、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15 化学教师对教学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评价是( )。(A)研究性评价(B)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D)工作性评价16 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B)讲解法(C)讲演法(D)谈话法17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并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问题。这表明该教师处于专业成长的(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发展阶段18 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之前,教师想
7、了解学生对酸、碱的定义及性质的掌握程度,常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B)自我评价(C)绝对评价(D)个体内差异评价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现代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以下不属于情感的是( )。(A)情绪体验(B)热情(C)道德体验(D)生活态度20 下列表述能突出体现化学教学过程特殊性的是( )。(A)以实验为基础,以化学用语为工具(B)教师讲,学生听(C)培养学生科学素养(D)理性思维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二、简答题20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
8、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问题:21 对于课程实施活动来说,良好的评价活动的特征有哪些?22 化学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22 素材 1近 30 年的化学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乃至成人存在大量的化学错误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建立化学多重表征(即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表征障碍造成大量的化学学习困难,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此外,由于许多化学实验难于用肉眼观察,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具有一定危险
9、性,在现实的教学中难以操作,严重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素材 2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学者积极开发计算机模型并广泛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运用。计算机模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体现,与其他物理介质的科学模型相比,在研究宏观、微观、复杂系统及其动态演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帮助学生丰富科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其合理的心智模型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深度的加工、建模技能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模型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一些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难以完成的实验,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很好地促进了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不可否认计算机模
10、型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简约表征,通常不能包含事物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全面掌握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素材 3计算机模型至今在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及模型极其有限。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及能力欠缺,对计算机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缺乏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模型操作的教师较少,能够修改或者自主设计计算机模型,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计算机模型教学的教师更少。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23 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哪些问题?24 计算机模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有哪些?25 依据材料概括出
11、我国计算机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不足。并从教师方面,对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提出建议。26 依据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点策略。三、诊断题26 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如下: 【试题】已知:NaHCO3+HClNaCl+H 2O+CO2。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N2、HCl、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 NaHCO3 溶液和灼热的 CuO,气体体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 NaOH 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有 CO 和 H
12、Cl,肯定无 N2 B一定有 N2 和 CO,可能有 HCl C一定有 CO 和HCl,可能有 N2 D一定有 N2 和 CO,肯定无 HCl 【考试结果】部分学生错选答案为 A 或 C。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7 本题正确答案为_。28 本题的解题思路是_。29 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9 案例:对于学生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不是实验操作,而是怎样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处理 将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分成六个组来做:1、2 两个组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3、4 组做 “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 ”的实验;5、6 组做“硫酸铜溶
13、液和铁片反应” 的实验。过程设计 环节一:分组实验,发现差异环节二:回顾反思,探究原因环节三: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现场记录 当 1、2、5、6 四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而 3、4 组做的实验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时,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学生甲:我们组发现在方案三中有气体生成了,产生的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使得我们无法测量他们的重量。学生乙:我们通过联系以前的知识得知,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得知原子的种类、数量、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发生变化,既然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也应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
14、生成物的质量。问题:30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31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了哪些学习方式?32 上述案例中,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的做法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五、教学设计题3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 “分子与原子” 内容标准是: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观察并解释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 现象。材料二 某版本教材中关于“ 分子运动现象 ”探究实验如下: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mL 蒸馏水的烧杯 A 中加入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