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6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2 “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3
2、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4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5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 )(A)改造世界观(B)改造人生观(C)改造价值观(D)改造道德观6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3、”老子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D)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7 马克思说:“ 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风景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先验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说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8 自 1956 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 年 9 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 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
4、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9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 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10 2018 年是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 40 周年,这场大
5、讨论是中国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12 黑
6、格尔说:“ 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A)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B)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C)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13 据医学史记载,17 世纪 20 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 世纪 80 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又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 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
7、血的大门。上述材料给我们的认识论启示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14 牛顿曾说过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 ( )(A)认识来源于人的大脑(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15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 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 180。随后,德
8、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真理是( )(A)因人而异的(B)具体的(C)有条件的(D)客观的16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 )(A)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B)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17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宏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 2002 年 1
9、0 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的认识论启示主要有(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18 康德说:“ 无感性的理性则空,无理性的感性则盲。” 这句话指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于(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
10、说明(D)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19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 世纪70 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 3 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 3 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 3 种夸克,因为 3 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 年到 1974 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 3 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 4 种夸克。有了第 4 种就有可能
11、有第 5 种、第 6 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的启示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B)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C)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D)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20 “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 )(A)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B)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C)否认了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D)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1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
12、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 )(A)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B)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C)认识的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遇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13、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 2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 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 世纪 80 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 山、江、湖开发
14、治理工程 ”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 1 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 5100 平方千米。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请回答:22 结合材料 1,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3 结合材料 2,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的观念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转变过程。23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在当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 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15、“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材料 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请回答:24 如何看待“ 全球问题”?解决的思路是怎样的?25 结合材料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25 结合材料回
16、答问题:材料 1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莫言的评价: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莫言曾经发过一条简短的微博:我最喜欢吃土豆我最喜欢的书聊斋志异。莫言坦言,他将席方平的故事克隆进了他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中,不少人认为他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其实他是从 聊斋志异 借鉴来的。另外,红高粱中“ 我奶奶”这一泼辣形象,也是借鉴了聊斋志异中所写的一些类似妇女形象。材料 2莫言获奖后对凤凰卫视表示:同样一部小说,张三认为是黄金,李四认为是马粪,不能说是马粪的人就不对。所以谁说谁有多了不起,谁说谁多差根本没有必要认真。评判一个作家最好的办法不是
17、听别人说这个作家怎么样,而是找这个作家的书读一两本,你自己会得出结论。请回答:26 结合材料 1,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蕴含的哲理。27 怎样看待“ 莫言坦言” 其作品借鉴他人作品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是具体性。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
18、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所包括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因此,本题的答案选 C 项。【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观点明显错误。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但 “唯一途径”说法错误,不选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2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