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西周分封制2 轮台罪己诏3 斡脱钱4 一条鞭法5 护国运动6 五四运动7 遵义会议8 共同纲领二、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9 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史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长恨歌问题:长恨歌中的“ 渔阳鼙鼓 ”“千乘万骑西南行”“宛转蛾眉马前死”,分别指的是唐
2、代哪些事件? 在这些事件影响下,唐代政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9 史料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关于此次日华冲突事件,帝国政府认为是由中国士兵破坏满铁线路所引起,其过错本应归咎于彼。但努力不扩大事态,乃我确定之方针。陆军大臣报告内阁决定的电报(陆一 O 四号电)军部希望在此时一举解决满蒙问题。倘政府万一不同意军部方案,政府因此而倒台亦毫不在意。陆军首脑就陆相政策草案的协商意见(以上材料见于日本学者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59260 页。)问题:10 文中“破坏满铁线路所引起” 的事件是什么事件 ?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日军发动了“一举解决满蒙问题 ”的什么事变 ?
3、11 这一事变对世界格局和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有哪些影响?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2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 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4 简述清末新政的内容及作用。15 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历史意义。17 论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8 论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后果。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
4、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2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于是,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
5、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 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3 【正确答案】 蒙元时期的高利贷。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与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 斡脱”( 突厥语,意为 “同伙”)。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作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
6、 ,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 。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 1272 年设置了斡脱所,1283 年扩展成斡脱总管府。4 【正确答案】 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 1581 年(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
7、收解运。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 【正确答案】 1915 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又称护国战争、反帝制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实行帝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人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 年 3 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
8、国战争。6 【正确答案】 1919 年的 5 月 4 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因而上街游行。当时提出的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强权,内除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6 月 28 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7 【正确答案】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在
9、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改变了原来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_T 作。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 【正确答案】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10、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应当实行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在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二、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9 【正确答案】 (1)“渔阳鼙鼓”: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 宛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之变。(2)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这以后,朝廷的权力日益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 的优势,吐蕃、南诏等民族政权不断侵犯唐朝;在经济方面,黄河
11、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10 【正确答案】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11 【正确答案】 影响:国内。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由这一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武力侵略,由占领我国东北进而逐步占领和控制内蒙和华北,再进而在1937 年扩大成为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是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生存的根本威胁,迫切要求改变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因而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国际。打破了一战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华盛顿体系,美日矛盾更加尖锐。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2 【正确答案】 (1
12、)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礼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围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2)秦国的商鞅变法较六国更为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
13、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缪寡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 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3 【正确答案】 (一) 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 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
14、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壤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三)平定准噶
15、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 年) ,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 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
16、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 年) ,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14 【正确答案】 从 1901 年 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 1905 年 12 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通史 历年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