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3 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有哪些?4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要经过哪几个阶段?5 简述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划分。6 如何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7 怎样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8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9 中小学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10 简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11 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12 西周官学的基本特点。13 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是什么?14 简述“学在官府 ”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15 简述私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6 简述
2、孟子的人格理想。17 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18 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19 简析荀子的人性论和相应的教育观点。20 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21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2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和地位的观点。23 简述孔子“ 有教无类“的思想。必答题24 论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25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26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二、名词解释27 社会规范学习28 心理健康29 六艺30 西周家庭教育31 稷下学宫32 素丝说33 性善论34 启发诱导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
3、确答案】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发展过程就是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进而依据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发展是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由内外因共同
4、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儿童道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心理特征。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统一的合力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识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 【正确答案】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道德情感的
5、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教师应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真诚而坦率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决策。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此外,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用
6、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3 【正确答案】 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方法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养而不教,重养轻教;第二,宠严失度,方法不当;第三,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第四,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
7、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只抓升学率。第二,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第三,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来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健康成长的,但是,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
8、、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某些学生认为给他们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 ,认为严格要求和管束他们的人可恶。他们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们的“ 伙伴”却情感相投。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4 【正确答案】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开始
9、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这一时期,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良药,教师和家长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2)转变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之后,在行为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在整个转变阶段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矛盾运动才能最终完成转变,成为一个新人,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即重犯以前的过错。反复的情况也有两种:二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另一种是教育失败出现的大倒退。(3)自新阶段:这是指不良品德的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转变之后,不再出现反复,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对那些已经开始转变的青少年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充分
10、的信任:热情地鼓励,逐步提高要求、不断引导前进,任何歧视与翻旧账的言行都是极为有害的。【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5 【正确答案】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在 5 岁以前是“无律期” ,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2)他律道德阶段: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 58 岁。该时期的儿童只注重行为规则;注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和动机。也称为道德现实主义。(3)自律道德阶段: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8、9 岁以后),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个体不再盲目服从权威,认识道德规范的相对性;既考虑行为结果,又考
11、虑行为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6 【正确答案】 道德行为是由一定的道德情境因素引起的,是与个体的道德意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种意志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 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要使学生通过有意练习来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 创设按规定的方式统一行动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
12、使学生了解练习的进步情况和行为的结果,并及时给予强化;依靠集体舆论或其他教育措施,防止练习中出现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克服不良习惯,在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时要使他们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巧妙而机智的方法,如活动替代、合理奖惩、矛盾反应法(在出现引起不合需要的反应的刺激的同时,出现合需要的与前者矛盾的刺激,使之转移到引起合需要的反应)等等;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让学生坚持有意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 合理慎重地使用惩罚;使学生远离犯错误的情境。【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7 【正确答案】 (1)消除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只有师生间的
13、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学生不良的道德行为。这是矫正不良品德工作中首要的心理学问题。(2)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点,增强是非感。(4)增强与诱因做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6)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总之,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教育机制。教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根据特点,耐心教育。【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8 【正确答案】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
14、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有多种指标,而这些指标使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虽然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可以归纳出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9 【正确答案】 (1)学习问题,包括厌学、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等问题。(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不适应等问题。(4)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
15、膨胀等问题。(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发育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异性交往中的问题,性困惑等。【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10 【正确答案】 (1)从根本上说,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都是人的心理现象,但二者处在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2)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较少产生心理问题,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不健全或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心理极有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外显标志
16、之一。(3)从心理测量和评定的角度看,心理素质的测量常常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的指标;而心理健康的测量标准也包含许多心理素质的成分。(4)从心理素质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作用的统一性意义来看,心理健康只是心理素质的表现层面,即功能性层面。大多数研究者都把心理健康看作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总体上看,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本” 与 “标”的关系。心理素质包含从稳定的内源性心理品质到外显的行为习惯的多层面的组织系统。而心理健康作为外显的表现和心理状态,是心理素质的一种功能性反映。同时,也可通过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去了解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11 【正确答案】 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府
17、”“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 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近郊,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 六艺 ”为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2 【正确答案】 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
18、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教师都由官吏兼任,亦即“官师合一” 。西周已建立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为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3 【正确答案】 “ 国学” 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司乐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人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
19、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与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 7 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知识模块】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4 【正确答案】 “ 学在官府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
20、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其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西周的社会制度。其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礼器,乐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知识模块】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5 【正确答案】 (1)私学兴起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封建私有制逐渐地代替了井田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诸侯国林立,促进了奴隶制解体,“经济下移” 与“政治下移”导致官学失去政权的依托,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局面,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私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官学衰落,学术下移:世袭制造成贵族不重
21、视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使得原在周王宫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为了谋生,依靠“ 六艺” 知识教书,还把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等学习器具带到民间,这样就打破了旧的文化垄断,出现了“学术下移” 的现象。“士” 阶层的出现:私学到春秋末期进入初步繁荣的阶段,与养士之风盛行有密切关系。士阶层本是奴隶制度贵族的下层,在封建制度兴起时转化为平民阶级的上层。各诸侯国为了扩张争相养士来搜罗人才,所以大批自由民要想成为士,就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出现了培养士的私学机构,私学随之兴盛。一些思想家的办学活动直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打破了“ 学
22、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政教分设、官师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成为独立的活动;教育内容新,不局限于六艺,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方式新,场所不固定,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学校向平民开放,进一步促进学术下移;私学促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私学讲求自由原则,各家私学不必有统一的思想,自由讲学,自由就学,自由办学,自由竞争,发展教育事业,符合历史潮流,开辟教育史新纪元。【知识模块】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6 【正确答案】 (1)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特点是:“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
23、他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像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 ”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2)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 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 气” 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教育 心理学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