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及答案与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 论述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兰州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3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2009 年统考真题)4 简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07 年统考真题)5 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西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2、)6 简述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历史作用。(苏州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7 简述贞观之治。(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简论唐代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9 论述府兵制在北周隋唐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0 论述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1 论述唐代中枢制度的演变。(河北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2 简述牛李党争及其社会影响。(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3 试析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度。(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4 论述唐代从
3、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5 简述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中国通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6 简述唐代文化的巨大成就 o(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7 简述五代的更迭。(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8 试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四川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厦门大学 1999 年
4、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9 比较唐宋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异同。(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 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南京农业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1 简述北宋积贫积弱的表现与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2 评述王安石变法。(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3
5、 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西北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24 简述南宋与金的历次和议。(上海大学 2018 年中国史真题)25 论述成吉思汗。(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论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018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2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士族的衰落。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在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职、脱离军权,其次是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
6、能出任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 清官” 。面对越来越多寒人掌握实权的局面,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言“ 士庶之际,实白天隔 ”,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 与寒人严格划清界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二)庶族地位上升。庶族,或称寒人,在当时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的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来限制士族,所以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得特别快。寒人势力上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1)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南朝的开国皇帝,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南朝的将帅,也多是庶族寒门出身。(2)掌管机要。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
7、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南朝时中央权力实际上集中在中书省下的一个小官中书通事舍人手中。中书通事舍人原是九品小官,南朝时进为八品,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甚至专断政务,成为煊赫一时的职位。南朝的通事舍人多由寒人担任。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皇权的教训,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情况,时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寒人的兴起,反映了皇权的加强和门阀士族的衰落。【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西晋在借鉴西周井田制、汉代限田说以及曹魏
8、、孙吴屯田制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改革土地、田赋管理体制,颁行了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以下内容:(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占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边郡民户,纳正额三分之二,更远者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交纳“赉布”,户一匹,边远地区纳一丈。 (3)士族地主的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
9、、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二)意义。西晋占田制,政府并不是将土地授给农民,只是承认其占有土地的限额,将其占有合法化。它的积极作用在于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数高于课田数,可以鼓励人民去占田开荒;对士族地主占田在法律上给予了一定限制。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占田制中自耕农的户调和田租负担比曹魏时分别增加了二分之一到一倍;按官品占田,巩固和扩大了地主特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 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身需要的统治思想。(2)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
10、经学传授的“ 家法 ”“师法”传统的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起创造了条件。(二)代表人物及思想。 (1)玄学之风,始于曹魏正始时期(240 一 249 年)。当时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著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易和老子。他们通过这些书的注解,继承和发挥老子的哲学,主张“有” 生于“无”,“ 名教本于自然” 。这样就把道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为名教的存在找到了新的理论根据。(2)正始之后,玄学的代表人物是魏晋之际的嵇康和阮籍。他们反对司马氏专权,经常遭受迫害,于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放荡不羁、使酒任性的态度。提出“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观点,主张 “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
11、治”。在政治上崇尚无为,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甚至主张“无君”“无臣”,被称为“ 贵无思想”。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与嵇康、阮籍的思想有所不同。向秀提出万物自生自化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自然的创造者,还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看法。(3)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裴颁和郭象。裴颁主张“崇有” ,并著崇有论。崇有论是针对玄学思想的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无” 不能产生“有”,因而“ 无”和“无为”于事无益。郭象是西晋中、后期集玄学之大成的代表人物,他吸取了向秀关于万物自生自化的说法,也吸取了裴颁崇有论的观点,提出他的自生独化论,认为常存的一切事物“ 有” 皆 “块然而自生”,主张事物自生自造,独化于自然之境,进而
12、论证礼法名教、富贵贫贱均为自然天理。【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一) 措施。隋文帝在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南北分裂局面后,为了加强隋朝的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采取多项措施:改革官制和选举制度,确立了科举制;废除地方长官自辟僚属的制度,地方官府的属官改由吏部统一任免;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制定“输籍定样” ,定期评定户等;蠲免租调赋税,减轻赋役负担;营建东都洛阳,并开凿大运河,以利于中央政府统治的便捷。(二)意义。 “大索貌阅”使国家控制了更多人口,赋税来源更有保证; “输籍定样”使百姓赋役负担更加合理;行政上的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废除九品中正制,打击了士族门阀政治;营建东都和
13、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等地区的控制,沟通了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一) 隋朝三省六部制。(1) 职能。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
14、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2)作用。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
15、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 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光宅元年(684 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 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2)作用。唐朝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
16、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一) 隋朝创立科举制。(1)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这一制度产生后,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成为以后士人仕进的必由之路。(2)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
17、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二)唐朝的科举制。 (1)唐朝科举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
18、,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2)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6649 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 贞观之治”。(一)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
19、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 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勃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此一时间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三)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
20、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四)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 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知识模块
21、】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一)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唐玄宗即位之初,即裁汰冗员,整顿吏治。玄宗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还修订了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保证行政效率。(二)抑制食封贵族。开元三年(715 年) ,玄宗规定,封家的租调改归政府统一征收,由封家在京城或州治领取,封家亦不得再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后来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这些措施对食封贵族的势力起了一些抑制作用。(三)压制佛教势力。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崇佛过度,佛教势力得到恶性发展。开
22、元二年(714 年) ,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制还俗。同年八月,玄宗还下令禁止新造佛寺,禁止民间铸造佛像,并禁止贵族官僚与僧尼交往。(四)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开元年间,全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玄宗还在各地大兴屯田,全国共有军屯 992 屯,垦田面积达 500 万亩左右。(五)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针对武周以来均田制日趋破坏,土地兼并、农民逃亡日益严重的情况,开元九年(721 年),玄宗任命宇文融为劝农使,大力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这一措施既增加了政府收入,也对改变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一) 西魏、北周
23、时期。公元 550 年,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其制度是:(1)全国设八个柱国大将军,实为六个(宇文泰都督中外军事,是最高统帅;另一西魏宗室挂虚名,不领兵),合周礼六军之制。(2)六个柱国各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权力有所削弱。(3)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如资装全部自备,则不负担其他课役。府兵制的建立,是西魏、北周军制上的重大改革,它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大的进展,同时使政府在编户外又控制了一些农民,这是自东汉以来的两个重大变化。(二)隋朝对府兵制的改革。开皇十年(590 年) ,隋文帝对府兵制作了重大
24、改革: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时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他任务。关于府兵统率方面,沿用“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 ,设置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所统兵府,即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到隋炀帝时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同时将府兵的统率权集中在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三)唐朝的府兵制度。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的整顿健全,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古代史 历年 汇编 2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