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19 世纪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提出了(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块理论(C)特异化理论(D)对立过程理论2 品酒师能够辨别出酒精浓度的微小变化,这说明品酒师对酒精的(A)绝对感受性高(B)绝对阈限高(C)差别感受性高(D)差别阈限高3 关于味觉表述错误的是(A)味觉的适应作用明显(B)味觉的对比作用明显(C)辣不属于味觉(D)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没有明显的影响4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 涉及的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象(D)联觉5 “红杏枝头春意闹 ”
2、这句诗中涉及的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象(D)联觉6 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种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象(D)联觉7 用一定温度的冷刺激作用于皮肤,不改变刺激的强度,增加受作用的皮肤的面积,冷的感觉会增强。这种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的空间积累(D)联觉8 用不同味道的刺激混合作用于舌头,会产生另外一种味道的感觉。这种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的空间积累(D)感觉的空间融合9 马赫带现象属于(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后象
3、(D)感觉的空间融合10 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A)视觉(B)听觉(C)味觉(D)嗅觉11 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A)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12 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A)黑色(B)橙色(C)紫色(D)绿色13 三色说的提出者是(A)托马斯杨(Young)(B)黑林 (Hering)(C)冯贝克西(Von Bekesy)(D)韦弗尔(wever)14 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 分钟(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 3040 分钟(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15 图中,
4、a、 b 和 c 分别测定的视敏度是(A)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B)游标视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C)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D)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视敏度16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视觉色素存在于(A)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B)网膜双极细胞(C)视神经节细胞(D)视神经17 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18 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19 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
5、神经20 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A)罗费尔(B)赫尔姆霍茨(C)冯贝克西(Von Bekesy)(D)韦弗尔(wever)21 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A)听觉阈限(B)可听度曲线(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22 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23 被称为“黑暗 ”感觉的是(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二、简答题24 举例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
6、觉相互作用等感觉现象。25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三色理论。26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三、论述题27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四、多项选择题28 本体感觉包括(A)运动觉(B)平衡觉(C)机体觉(D)内感觉29 颜色的明度主要取决于(A)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30 根据研究证据,关于色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B)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支持对立过程理论(C)三色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红绿色盲(D)没有实验结果支持三色理论31 中耳内的声音的传导途径有
7、(A)生理性传导(B)空气传导(C)骨传导(D)神经传导32 能够对 1000Hz 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33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关于其研究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B)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C)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D)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停止34 下列各种感觉属于肤觉的是(A)触觉(B)冷觉(C)味觉(D)痛觉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感觉)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
8、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缪勒提出的理论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他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这种观点否定感觉依赖外物的性质。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阈限越小。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感觉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
9、辣不属于味觉。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很明显。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当温度从17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觉阈限逐渐下降,温度超过 3637,对甜味的感觉阈限又开始回升。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感觉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适应。在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的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烈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
10、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联觉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本题中涉及的是感觉适应现象,因此选 A。【知识模块】 感觉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感觉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感觉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感觉的空间积累是指感受器不同的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感觉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感觉的空间融合是指感受器把对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的反应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的现象。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感觉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马赫带
11、现象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这是因为形成了强烈的同时对比。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感觉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
12、鲜红、鲜绿等。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黄色颜料反射黄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蓝色光线。蓝色颜料反射蓝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黄光。当两种颜色混合后,黄光和蓝光被对方吸收,只剩下绿色部分被反射回来,因而使混合后的颜色看上去是绿色的。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感觉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托马斯.杨(Young)是三色说的提出者。黑林 (Hering)是四色说的提出者。冯.贝克西(Von Bekesy)是听觉理论中行波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Wever)是听觉理论中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因此,
13、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持续时间为 3040 分钟。暗适应开始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都起作用,暗适应 710 分钟以后,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明适应的时间约为 5 分钟。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感觉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和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作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要求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它的存在(如图中 a)。游标效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如图中 b),它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
14、段的相对移动。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白交替的线条图形(栅条图形)(如图中 c)。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视觉色素存在于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中。人眼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人眼的锥体细胞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色素,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感觉18 【正确答案】 C【试题
15、解析】 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导致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感觉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 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 倍。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感觉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 1886 年提出的。共鸣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行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冯.贝克西(Von Bekesy
16、)。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是韦弗尔(Wever)。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感觉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等响曲线中最下方的一条曲线代表听觉阈限,也叫可听度曲线。等响曲线最上方的曲线代表了情感阈限。声压超过这个水平将使人耳产生痛觉。由上、下曲线所规定的范围就是人的听觉范围。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感觉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感觉23 【正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 心理学 普通 感觉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