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春秋战国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春秋战国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春秋战国练习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春秋战国练习试卷 3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 334年的徐州相王承认了 ( )国和 ( )国的对等地位。 ( A)魏、吴 ( B)楚、秦 ( C)魏、齐 ( D)齐、晋 2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为争夺 ( )地区而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 A)上党 ( B)河东 ( C)河内 ( D)南阳 3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灭掉的国家是 ( )。 ( A)赵 ( B)韩 ( C) 齐 ( D)楚 4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观点是 ( )提出的。
2、 ( A)孔子 ( B)孟子 ( C)庄子 ( D)老子 5 ( )比道家前进了一步,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著名论点。 ( A)孟子 ( B)荀子 ( C)墨子 ( D)韩非子 6 主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的是 ( )。 ( A)荀子 ( B)墨子 ( C)孙武 ( D)韩非子 7 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 )。 邯郸 临淄 棠溪 宛 ( A) ( B) ( C) ( D) 8 诸侯国的国君如何用人呢 ?有人主张: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这种主张最终可能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
3、。 ( A)墨子 ( B)荀子 ( C)孔子 ( D)孟子 9 春秋后期的 ( )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 ( A)扁鹊 ( B)华佗 ( C)孙思邈 ( D)张仲景 10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 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 (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A)甘石星经 ( B)灵宪 ( C)天文 ( D)星占 11 兵家是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齐国的( ),他所著的兵书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兵书。 ( A)吴起 ( B)孙膑 ( C)孙武 ( D)庞涓 12 吕氏春秋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4、。 ”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 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所起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 加速了民族融合 促进局部统一 促进了社会变革 巩固了分封制 ( A) ( B) ( C) ( D) 14 提出 “天有常道,她有常数 ”, “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家是 ( )。 ( A)孟子 ( B)荀子 ( C)庄子 ( D)韩非子 15 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 )。 ( A)他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 ( 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
5、 ( C)他的抗秦事迹 ( 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16 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 “郑国渠 ”位于今天的 ( )。 ( A)河南郑州附近 ( B)四川成都附近 ( C)陕西咸阳附近 ( D)河北邯郸附近 17 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 )。 (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18 春秋时期的鲁国初税亩和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 为代表的各国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法的最大作用和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 )。 (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B)出
6、现了新的阶级,形成了新的阶级关系 ( C)改变了国家的落后面貌 ( D)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 造成变法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 )。 ( A)奴隶已经缺乏劳动兴趣 ( B)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 C)地主阶级迫切要求上升为统治者 ( D)社会环境优越 20 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 ) ( A) 老子 ( B)孔子 ( C)庄子 ( D)荀子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1 管仲 22 叁其国、伍其鄙 23 葵丘之会 24 城濮之战 25 践土之盟 26 殽之战 27 楚庄王问鼎 28 鞍之战 29 鄢陵之战 30 弭
7、兵之会 31 “隐民 ”、 “私属徒 ”、 “宾萌 ” 32 “公作 ”、 “分地 ” 33 “相地而衰征 ” 34 初税亩 35 老子 36 孔子 37 孙子兵法 三、简答题 31-34小题,每小 题 30分,共 120分。 38 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39 简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意义。 40 春秋大国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如何区别 ? 41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 春秋战国练习试卷 3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 【正确答案】
8、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4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5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7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8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9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0 【正确答案】 A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1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2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3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4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5 【正
9、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6 【正确答案】 C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7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8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19 【正确答案】 B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0 【正确答案】 D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二、名词解释 21-2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80分。 21 【正确答案】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襄公乱政时,管仲辅佐公子纠,纠失败后,管仲经挚交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 “仲父 ”。管仲对齐国的内政、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
10、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 “春秋第一相 ”。著有管子一书,共 24卷, 86篇,今存 76篇,其中轻重等篇,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2 【正确答案】 “叁其国 ”,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 21个乡,其中工 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 “伍其鄙 ”,即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他们各有所务,以利老少传习,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叁其国而伍其鄙 ”是管仲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的一项改革。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
11、3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 (今河南兰考 ),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这次盟会规定,凡同盟之国 ,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葵丘之会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4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33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国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公元前 632年,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 (今河南范县 )。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5 【
12、正确答案】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盟于践 土 (今河南原阳县境 ),盟约规定: “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晋文公还得到周襄王的策命,史称 “践土之盟 ”。 “践土之盟 ”成就了晋文公 “取威定霸 ”的业绩。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6 【正确答案】 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 627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但在回军至段 (河南渑池、洛宁一带 )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 “殽之战 ”。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7 【正确答案】 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 尹,整饬内政,兴修水
13、利,国势逐渐强大。公元前 606年,楚庄王伐陆浑 (河南嵩县北 )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8 【正确答案】 公元前 589年,鲁、卫两国因不堪齐的侵伐而向晋乞师,晋派大军到靡笄山下 (今山东长清 ),齐、晋大战于鞍 (今山东济南 ),齐师战败。齐和晋结盟,并答应归还所占鲁、卫的土地。鞍之战表明,晋的势力仍是非常强大,齐企图代替晋的霸主地位是难以实现的。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29 【正确答案】 公元前 579年,晋、楚两国在华元的调停下议和,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公元前 576年,楚首先破坏盟约而向郑、卫进兵。次年,晋因
14、为郑服于楚而伐郑,郑求救于楚,楚恭王亲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 (今河南鄢陵 ),楚战败而退兵。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30 【正确答案】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 “弭兵 ”的活动。 “弭兵 ”之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订立了停止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但是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 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 “弭兵 ”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春秋战国 练习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