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
《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ppt(9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重庆教育学院 丁永忠2010.6.30,一、国学经典与教学艺术概说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三、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1、基本名词解释:2、教育艺术与教学艺术 二、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2、“问对”启发式 的教学原则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 三、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 附:近代教育艺术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国学经典:
2、指我国传统文化学术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教学(教育)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教育艺术: 指学校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方式、方法,如魏书生教育艺术、班主任教育艺术等。教学艺术: 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二、 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的教学原则 (2)“问对” (问答对话)启发式 的教学原则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 的教学原则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补:(6) “兴艺
3、乐学 ” “藏息相辅” 的课内课外、劳逸结合的教育原则,礼记学记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不提倡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修,谓藏身本业之内,修其职事,不敢怠情也;息游,谓休息于工作之余,出游于外,以舒其疲惫也。,学记还认为 “时教必有正业”,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 “退息必有居学(家庭作业)” ,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 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不可少。因为课外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正课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正课的兴趣,加深对正课的理解。如果课外不学“操缦”(调弦听音)、“博依”(歌咏、比喻、赋比
4、兴)和“杂服”(洒扫衣服)等技艺,课内就学不好“弦”(即乐)“诗”和“礼”。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劳”与“逸”相结合。,“兴艺乐学 ” “藏息相辅”价值,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在学习时,则专注地修习课业; 休息时,则尽兴地玩耍技艺。课外是课内的准备,是课内的补充和延长,也是课内的调剂。课内、课外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这样“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才能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五个基本教学原则的逻辑关系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
5、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藏息相辅?(教学持续有效性的保证),3、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三个基本特点,(1)学与思辩证统一 (2)学与行紧密结合 (3)学与教相通相长,一、中国古代经典教学艺术概说 1、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经验与思想,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重要教学方法或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 “问对”启发 相机而授 师生相谐 形象生动 所谓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一)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1)“因材施教”的含义、来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或教
6、学。 或者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以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教学原则之一: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的出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积极、最杰出的“因材施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最擅长于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典范。朱熹论语集注先进 注释: 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 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或认为出自朱熹论语集注为政引北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由于孔子对其门下弟子在智力、性格、能力
7、、特长、态度、志向等方面的差异了如指掌。因此,“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 所以,孔子从教四十余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成果丰硕,从而形成了后来称之为“儒家”的思想学术群体。 孔子以后,“儒分八派”,即儒家群体分为八个学术支派,成了战国时期的“显学” ;再以后则是孟子和荀子二支独秀。,“因材施教”的价值 : 用今天的教育思想看,“因材施教”实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的的实现,从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出发,所采取的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2)孔子“因材施教” 的两个教学策略层面,其一,在
8、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各因其材而采取不同措施教学 论语中记录了不少学生问“同”而孔子答“异”的事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论语先进第十一 第22则反映的 “寓异于同” 场景。,【原文】 论语先进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直译】 子路问:“(老师),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
9、(老师),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老师),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 ;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稍加想像意译】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候,子路匆匆的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
10、到正确的主张,就应该立刻去实行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孔子:“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恭,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是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该章稍加改编,又像一出小话剧:孔子教舍内,孔子端坐,公西华侍立,子路上。 子 路 急急地 老师,听到一件事有道理,就马上去做吗? 孔 子 摇摇头 有父亲兄长在,要请示商量,怎么能马上去做呢?子路下,冉求上。 冉 求 犹豫地 老师,听到一件事有道理,就马上去做吗? 孔 子 肯定地 对,马上就去做。 公西华 疑惑
11、地 他们问的是同一个问题,老师你的回答却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 孔 子 微笑着 他们俩性格不同呀!冉求向来瞻前顾后,往往事情考虑成熟了仍犹豫不决,所以我要鼓励他,帮他下决心;子路胆大好 胜,常常没考虑成熟就鲁莽行事,所以我要提醒他不要冲动,要 多与人商量。,其二,按学生各自才情,培养造就学生上面提到的冉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 。冉求多才多艺,才华出众,但出身卑微,办事谨小慎微,犹豫难决 ,所以孔子常常鼓励他,给他壮胆。正由于孔子平时对冉有的倍加勉励,才使他最终成为政事人才,担任了鲁国“季氏宰”(即季氏总管)。孔子一生从教,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各有所长,如德行表
12、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等等,其中不少人都干出一番成就。这显然与孔子尊重学生各自的才华个性,长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密不可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东西;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东西了。”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人采取程度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认为,人是有层次的。从“为学”角度讲,有“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困而学之者” 、“困而不学者” ;从交友的角度
13、讲,朋友有四个层次,共学者、适道者、与立者、与权者。孔子对于知识、道德、才能和禀赋不同的学生,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孔子“因材施教” 教学思想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种做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很大,至今也是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 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之内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去因材施教。,(二)关于学记的“长善救失”思想,我国战国晚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它所体现的教育、教学
14、思想极其丰富多彩,不仅为我国历代教育者 “奉为法戒”,视为 “三代圣王教科之书”,而且与现代教育理论多相吻合。“长善救失”,是学记在痛陈古代官学“教人不尽其材”的弊端后,对 “因材施教”原则提出的的后续补救措施。为此, 学记首先对古代高等学堂的教师提出了 “豫” “时” “孙(逊)” “摩”四条教学原则。,学记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注】 豫:预防。 时:及时。 孙:通“逊”,循序。 摩:观摩。 大学之法:大学,古代最高的学校。白虎通:“十五 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籍。”朱熹四书集注:“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
15、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 学记说:大学教育(学生)的原则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循序;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育兴旺,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学记进一步指出当时学生存在 “多、寡、易、止 ” 四种缺点,以及补救方法:,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多:贪多务得; 寡:片
16、面少得;易:轻率易进; 止:畏难止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译文】学习的人容易犯下四种过失,做老师的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产生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其学习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补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注意:学记所指出的“多、寡、易、止”四种毛病,实具有两重性,而所谓“长善救失”就是
17、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明代教育家王夫之就对此有所解释。,王夫之礼记章句卷十八:多、寡、易、止,虽各有所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王夫之意思是说:多、寡、易、止四种毛病,虽各有不足,但也各有其长处:贪多务得的,则因取多而容易知识渊博;片面少得的,则因择少而容易精深专一;轻率易进的,则因勇敢而容易积极进取;畏难停止的,则因审慎而容易认真对待。这种用学生的某些良好个性品质,去补救其某些偏失倾向的作法,就叫做“长善救失”。,学记中“长善救失”这一教学原则,揭示了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是对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思想的新发展和补充。学记的“长善
18、救失”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扬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尽量将学生的缺点转化为优点。,学记的 “长善救失”教学思想,还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采取相近措施,发展学生个性优势,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目标。,(三)“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孔子时代还没有出现班级教学,虽有集体讲习,却重在个别教育,而个别教育,正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形式。孔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解释,从不给以唯一
19、的答案,也不限于单一的形式,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形式。唯因如此,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在孔子教育实践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以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所以,它对现代社会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性的、普遍性的。,“因材施教”给我们的四点启发: (1)“因性而教”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所以不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因材施教”应涵盖“因性而教”。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存在差异,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
20、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2)“因龄而教”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各有其特征。因此,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施教。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就有不同的要求: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
21、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所以,我们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施教。,(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的情况。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
22、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教学原则之二:“问对”启发式教学,“问对”启发式教学,是指师生在问答对话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领悟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问对”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今天在学科素质教育中如何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朱熹对此注解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
23、告也。【注】愤、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启:开导、点拨、提示。发:说文是发矢,射发之义 ,引伸为传授知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意思是说 :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想不通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开导、点拨、提示,助其自思;当学生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讲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传授知识,免其思维之苦,使其学有所得。如果一个方的东西,已经对学生讲明了一个角的样子,他还不能据以推知其余三个角的样子,那就不必再讲了。,孔子是启发式教学艺术的首创者,以上论语述而这段话充分说明,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智慧(“教之智” ),学
24、生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学生若非“真心内动”,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喋喋不休,唠叨不已,都是白费口舌的。所以,王夫之说, 教必内动, “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2、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特点,(1)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避免不动脑筋的生吞活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即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正是为了避免产生“罔” (迷惘 )与“殆” (危殆困境)的结果。所以孔子要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充分思考;学生只要认真独立思考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经典 教学 艺术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