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ppt
《针灸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课件.ppt(17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绪 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劳动人民及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医疗方法。属于外治法。针灸学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1.针法(针法、刺法)是使用各种特制的金属针具,针刺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2.灸法,是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卷刺激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针和灸都是通过刺激俞穴、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代治疗方法包括电针、耳压、磁疗、埋穴等。,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远在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有关于
2、“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的概念,经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络脉,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经络的组成,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的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在筋肉的反应点。十二皮部十二经分布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反应点。,络脉:十五络十二经、任脉、督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
3、络。浮络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孙络络脉最细小分支,遍布周身,难以计数。,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名称分类,表里络属,肺与大肠相表里 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 脾与胃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 肾与膀胱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中相互为用。,经络的主要作用,(一)经络的生理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篇:“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通达上下,入里出表,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贯通联络十二正经;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等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彼此之间紧密联
4、系的统一整体。,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则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1.反应病候: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经脉循行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2.传注病邪: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
5、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指导辨证归经 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如头痛。 指导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治疗疾病,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第二节 腧穴学说概述,一、概念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原指土室,引申为孔隙、空窍、凹陷的意思。 又称“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腧穴”、“穴位”等。,二、分类,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共309对双穴,52个单穴,总
6、共是361个。 如内关、足三里、百会、膻中等穴。,2.奇穴 又称“经外穴”、“经外奇穴”,是未归入十四经穴,是既有固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的经验效穴,对某些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 3.阿是穴 又叫“压痛点”、“天应穴”。它既无固定的位置,又无具体的名称,而是以有病痛时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如软组织损伤或肩周炎时出现的痛点。,三、命名,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远取物,近取身,结合腧穴分布特点,形态功能等赋予一定的名称。 如天文地理: 日月星辰 日月、天枢山谷丘陵 合谷 梁丘水流 解溪 血海交通要
7、塞 内关 动植物,建筑物,生活用具,人事活动,解剖部位,脏腑功能,经络阴阳,穴位作用。,四、腧穴作用,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腧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如眼区的睛明(经穴)、太阳(奇穴)治疗眼疾;腰眼(奇穴)、肾俞(经穴)、腰部阿是穴治疗腰痛。,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位于上肢,能治疗颈部、头面部疾病、外感发热等;足三里位于下肢,能治疗消化系统
8、疾病、提高免疫功能等。,3.特殊作用 从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内关既能减慢心率又能加速心率;合谷既可止汗又可发汗。 某些穴位所具有的特异性。如:大椎能退热;至阴能矫正胎位。,五、腧穴定位方法 (一)自然标志取穴法,1.固定标志 以人体各种体表解剖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它不受人体体位的影响。如五官、指(趾)甲、肋骨、脊椎棘突等。如:两眉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之间定膻中。 2.活动标志 姿势取穴法。以人体在某种特定姿势时所出现的沟纹、突起、凹陷等标志或手指端所指的部位作为取穴依据。如取听宫、曲池等穴。,(二)骨度分寸取穴法,常
9、用骨度简表,(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病人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 是以病人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 又名“一夫法”,是令病人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四)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一种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内市等。,第三节 经络腧穴各论,一、手太阴肺经经,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10、,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治概要: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外经病: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常用腧穴,1.中府定位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 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2.尺泽定位 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肘关节微曲定穴。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胸肋胀满,肘臂痛。操作 直刺0.5-1寸。,3.孔最定位 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主治 咳嗽、气
11、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操作 直刺0.5-1寸。 4.列缺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定位法可以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至凹陷处。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强。操作 向肘斜刺0.5-1寸。,5.太渊定位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操作 直刺0.3-0.5寸。 6.少商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
12、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绕上唇。 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常用腧穴,商阳定位 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合谷 定位 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 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瘫、眼、鼻、口齿、咽喉、颈项部等病证。发汗、止汗:用于中暑、发热、多汗症。痿证: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镇痛:用于一切痛症,
13、是针刺麻醉的要穴。其他:用于滞产、精神病、癫痫等。 操作 直刺0.5-1寸。 参考 孕妇不宜针。,3. 阳溪定位 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 头痛, 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 手腕痛.操作 直刺0.5-0.8寸. 4.手三里 定位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操作 直刺0.8-1.3寸.,5.曲池 定位 屈肘,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 主治 上肢部病证:如上肢部疼痛、麻木、瘫痪。皮肤病:皮肤瘙痒、皮肤湿疹、荨麻疹等。其他:发热;高血压。 操作 屈肘时,直刺1-1.5寸。 6. 臂臑定位
14、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当三角肌下端.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目疾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寸,.肩髃 定位 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平举时肩端前呈现凹陷处定穴。 主治 上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 操作 上臂平举时直刺1-1.5寸。 .迎香 定位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 主治 鼻炎、面瘫、胆道蛔虫症等。 操作 向上斜刺或平刺0.3-0.5寸。,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 内
15、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疾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常用腧穴(45穴),1.承泣 定位 目正视,同控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眼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四白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面肌痉挛、视力下降等。 操作 直刺0.4-0.6寸。,3.地仓 定位 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主治 面瘫、面肌痉挛、流涎、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向下颌角方向
16、斜刺0.5-0.8寸。 4.颊车 定位 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咬紧牙齿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 牙痛、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下支)、流涎等。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方向斜刺0.5-1寸。,5.下关 定位 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 耳鸣、耳聋、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 直刺0.5-1寸。 6.头维 定位 额角发际直上0.5村。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帘蠕动操作 平刺0.5-1村。 7. 梁门定位 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操作 直刺0.8-1.2寸。,8.天枢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胀
17、、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痛经。 操作 直刺1-1.5寸。 9. 归来 定位 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痛,山崎,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操作 直刺1-1.5寸。 10. 伏兔定位 在髂前上棘俞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主治 腰痛其冷,下肢麻痹,疝气,脚气。操作 直刺1-2寸,11. 梁丘定位 在髂前上棘俞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 其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操作 直刺1-2寸 12.犊鼻定位 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屈膝取穴。 13.足三里定位 髌韧带外侧凹陷直下3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中指)。主治 胃肠道疾病: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下
18、肢痿证、疼痛;昏厥。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操作 直刺1-2寸。,14.上巨虚定位 足三里下三寸。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操作 直刺1-1.5寸 15.下巨虚定位 上巨虚下3寸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16.丰隆 定位 外踝高点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2横指(中指)。 主治 痰多、肥胖;癫痫、精神病;下肢瘫痪 操作 直刺1-2寸 。14 17. 解溪 定位 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寸 18. 内庭 定位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 齿痛,
19、咽喉肿痛,鼻出血。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交到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经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上行,止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 脾胃病:腹胀,腹痛,泄泻,便秘,肠鸣,胃脘痛。 前阴病:月经不调,崩漏,小便不利,遗尿,遗精。 外经病:下肢痿痹,脚气。,常用腧穴 1.隐白定位 拇指
20、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主治 付账,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操作 浅刺0.1寸 2.公孙定位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主治 胃痛,呕吐,腹泻,痢疾。操作 直刺0.6-1.2寸,3.三阴交 定位 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遗尿、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阳痿、遗精;下肢瘫痪;头昏、眩晕;皮肤病等。 操作 直刺1-1.5寸。 备注 孕妇禁针。 4.地机 定位 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操作 直刺1-1.5寸。,5.阴陵泉 定位 胫骨内上髁的下缘,胫骨内侧缘的凹陷处。 主治 尿潴留、尿路感染、遗
21、尿;黄疸、腹泻、腹胀;膝痛。 操作 直刺0.6-1.5寸。 6.血海 定位 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荨麻疹、湿疹;膝关节痛。 操作 直刺1-2寸。 7.大横定位 脐中旁开4寸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操作 直刺1-2寸,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体表: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体内: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 复从心系,却上肺。,常用腧穴 1.极泉定位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主治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肩臂疼痛。操作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2.少海定位 曲肘
22、,当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 。主治 心痛,肘臂挛痛,腋胁痛。操作 直刺0.5-1寸,3.通理定位 腕横纹上一寸,尺侧腕曲肌腱的桡侧主治 心悸,暴喑,舌强不语 ,腕臂痛。操作 直刺0.3-0.5寸 4.阴郗定位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曲肌腱的桡侧。主治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暴喑 。操作 直刺0.3-0.5寸,5.神门 定位 腕横纹上,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 心悸、心烦、失眠;腕痛。 操作 直刺0.3-0.5寸。,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络心,
23、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的经脉。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耳鸣,耳聋,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热病:发热,疟疾,黄疸。外经病:肘臂痛,肩背痛,颈项强痛。,常用腧穴 1.少泽定位 小指尺侧指甲角旁开0.1寸主治 头痛 ,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操作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后溪 定位 第五指掌关节尺侧上方,赤白肉际陷中,握拳横纹尽处取之。 主治 耳鸣、耳聋;落枕、腰扭伤、肩胛痛;头痛。 操作 直刺0.6-1.5寸。 3.腕骨定位 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白肉际取之主
24、治 头项强痛, 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手指痛。操作 直刺0.3-0.5寸,4.支正定位 羊骨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5. 天宗定位 肩胛骨岗上窝的中央主治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操作 直刺或斜刺0.5-1寸 6.颧髎 定位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主治 面瘫、面肌痉挛、牙痛。 操作 直刺0.6-1寸。 附注 禁灸。,7.听宫,定位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中耳炎;颞颌关节紊乱。 操作 直刺0.5-1寸。,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目内眦,上额,循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课件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