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doc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doc(3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针推科二 0 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在 2014 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 50 张,添置了局部熏蒸治疗仪 2 台。 2.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疗仪。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今年新进一名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一名,重点是发展小儿推拿方向。继续发展中医针推和现代康复,组织科室三基学习和百项中医适宜技术的学习。 2.存在的不足是小针刀、水针刀治疗等微创治疗方法仍未开展。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收治的“腰痛病”、“项痹病”和 “面瘫”病人 500 余人中,有 90%的走临床路径或者诊疗规范。 2.
2、7 月份开始了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 500 余人次。 3. 开展治未病服务,服务了 498 人次;蒿蛇酒、三伏敷药贴和骨痹散应用了 1125 人次。 4. 存在的不足是专病专治诊疗规范少,病种少。专科设备的短缺和微创治疗方法的空白,制约了中医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四、医疗质量管理 :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仍在 90%以上。 五、业务成效:全年,收住院病人达到 703 人次;门诊 12015 人次,年业务总收入 260.1 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 88%以上。我们特色专科 的治愈率达到了 70%,有效率达到了 96.6%。其中治疗:面神经炎(单纯性) 127 例子 痊愈 98 例( 77.2
3、%),好转 24 例,总有效率为( 96.0%),无效 5 例( 4.0%) ;颈椎病 123 例 痊愈 85 例( 69.1%),好转 35例,总有效率为( 97.6%),无效 3 例( 2.4%) ,肩周炎 42 例 痊愈 28 例( 66.7%),好转13 例,总有效率为( 97.6%),无效 1 例( 2.4%) ;中风后遗症(恢复期) 87 例 痊愈 26例( 29.9%),好转 59 例,总有效率为( 97.6%),无效 2 例( 2.4%) 。我们着 正在着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成果,为乡镇医院培养进修人员 2 名。 六、科研方面: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
4、 1 篇。 2015 年 1 月 10 日 针推科二 0 一五年工作计划 一、基本建设方面 1.2015 年使专科病床达到 70 张,添置消炎止痛仪,微波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各 2 台。 2.完 善治未病功能,增加减肥治疗室,骨质疏松症防治室。 3.针灸走进住院临床各科室,在住院临床各科室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大力推广中医特色治疗技术,以简、便、廉、验的方法,及时解决患者痛苦。 二、人才结构与培养 1、引进现代康复医学或者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 1-2 名。 2、送针灸推拿专业人员二名赴省级医院进修针灸、推拿和现代康复医学。 三、特色优势建设 1.改进“腰痛病”、“项痹病”和“面瘫”诊疗规范,和“
5、面瘫”临床路径。 2. 开展“龙氏手法”、“林氏手法”和骨盆压揉技术。开展新项目青少年假性近视眼和肥胖症的综合治疗 。 3. 积极开展治未病服务,开展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 四、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中医治疗参与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 五、业务成效 2014 年全年,我们的目标是:收住院病人达到 770 人次;门诊病人达到 13200 人次,使住院、门诊病人呈 10%以上比例增加,年业务总收入预计达到 286 万元。特色专科疗法临床使用率在 90%以上。我们特色专科的治愈率达到 72.5%,有效率达到 97.2%。 六、科研方面 :围绕特色专科项目,书写了科研论文 1 篇。 2015 年 1 月
6、 18 日 中医特色诊疗方案模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哮病 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 二、概述 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5-2008)。 (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7、(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 6)胸部 X 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 2008 年)。 (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多与接触变 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 ,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
8、自行缓解。 (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 1 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FEV1 增加 12%,且 FEV1 增加绝对值 200 ml;呼气流量峰值( PEF)日内(或 2 周)变异率 20%。 符合 1 4 条或 4、 5 条者 ,可以诊 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常有呼吸困难 ,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 ,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
9、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 ,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并维持 3 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
10、滑数。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5、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 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 (一)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风哮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华盖散加减。炙麻黄 12g、紫苏子 15g、杏仁 15g
11、、茯苓 15g、陈皮 12g、桑白皮15g、甘草 6g。 2、寒哮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 汤加减。射干 15g、麻黄 10g、细辛 5g、半夏 15g、杏仁 15g、生姜 6g、紫菀 15g、冬花 12g、甘草 6g。 3、热哮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 10g、黄芩 10g、桑白皮 15g、苏子 15g、半夏 15g、银杏 12g、杏仁 15g、款冬花 15g、甘草 6g。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等。 4、虚哮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 15g、党参 15g、丹参 15g、茯苓 10g、山茱萸 12
12、g、淫羊藿 10g、黄芪 30g、生地 15g。 中成药:蛤蚧定喘胶囊等。 5、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 30g、白术 20g、防风 15g、党参 15g、茯苓 15g、甘草 6g、陈皮 15g、半夏 15g。 中成药:黄芪注射液等。 6、肺肾气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合生脉地黄汤。黄芪 30g、淫羊藿 12g、茯苓 15g、葶苈子 12g、白术 15g、山药 15g、山萸肉 12g、枸杞子 12g、甘草 6g、熟地黄 15g、川贝 15g。 哮病 (支气管哮喘) 中医 辨证 补肺平喘法 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穴位贴
13、敷 共振排痰 雾化吸入 其他疗法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黄芪注射液等。 (二)针灸疗法 实证主穴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 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 虚证主穴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 (三)穴位贴敷 选用主穴:肺俞 定喘 风门 脾俞 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生麻黄、冰片,用蜂蜜调和。 用法:将药饼分别贴在所定穴位 ,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敷贴 68h,每周 3 次。 (四)共振排痰 增强排除呼吸道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 (五
14、)雾化吸入 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 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 (六)其他疗法 科室需要根据国卫医发 2014 48 号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应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结合该病种实际诊疗方案制定疗法。 五、护理及预防 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 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 12 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饮食 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
15、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健康指导 ( 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 ( 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 ( 3)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 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 ( 4)积极参
16、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 六、难点分析 1、诱发因素不明确,对过敏原检测困难,在生活中无法避免接触过敏原,故无法避免反复发作。 2、病人难以坚持规律维持用药。 七、疗效分析 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 95%; 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 70%; 有效 临床 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 30%;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 2014 年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 诊疗方案 难点分析、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17、一、难点分析 1、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 5cm 的腰痛病人,腰部手法治疗难度较大,病人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2、针灸、针刀治疗同样存在不同医师选穴和手法的不同,导致临床治疗效果存在差异。 3、部分腰痛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手法治疗、针灸、针刀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甚至无效,腰部 疼痛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治疗手段及方式上相对不够丰富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及方案优化: 1、对于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大于 5cm 的腰痛病人,只要存在骶髂关节旋移的,腰部手法治疗以骨盆压揉手法为主;存在棘突偏歪的,以冯氏手法为主;腰椎曲度变平直或腰椎棘突后突的,以林氏手法为主,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临床疗效。 2
18、、统一规范针灸、针刀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急性期根性疼痛的用踝三针治疗。肾阳虚、 血瘀气滞证和寒湿痹阻型运 用艾灸、中医封包和中药熏蒸治疗。 结合各医师的特点及经验,拟定出适合我科 的针灸治疗选穴标准。小针刀疗法以回字型针刀松解法为主。 3、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洛芬待因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4、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新的治疗方法,初步计划年度内引入微波治疗仪。 5、腰椎滑脱患者可予以佩戴腰围进行固定,加强腰椎稳定性。防止脊柱不稳诱发腰肌劳损加重,腰部疼痛难以
19、早期缓解。 三、实施情况分析、总结、评价 : 2012 年 开始制定了腰痛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并改进,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对 2014 年腰痛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 我们 近一年来 共收集 459 例 腰痛病 病例,均为 发作期 住院病人。分成2013 年方案 组和 2014 年方案组 。 2013 年方案 组 209 例,男 108 例,女 101 例;年龄 3666 岁,平均 49.361. 29 岁。病程 1 天 14 年 ,平均 5.981. 36
20、年。 2014 年方案 组 250例,男 124 例 ,女 126 例;年龄 35 77 岁,平均 48.651. 36 岁;病程 3 天 15 年,平均5.361. 75 年。 经分析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 、证型分布 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2014 年方案组 250 例,严格按照 2014 年腰痛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013 年方案 组209 例 ,按照 2013 年腰痛病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具体见科室文件。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2002 年 5 月制定。具体见腰痛病诊疗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况见下
21、表: 组别 临床痊愈 有效 无效 总计 2013 年方案组 125( 0.62) 177( 0.87) 9( 0.045) 209(1) 2014 年方案组 166(0.67) 239(0.96) 10(0.040) 250(1) 注:经独立样本 T 检验两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2 结果 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2014 年方案组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 2013 年方案 组, 各项症状改善明显,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90%或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 70%, 90%
22、。 有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 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 30, 70%。 无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30% 四、 总结、优化、评价 2013 年及 2014 年我科制定了项痹病的优势病种,并在临床中加以应用实施,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在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过程中,科室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医师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对 2014 年项痹病优势病种的应用情况作一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4 年来 共收集 238 例 项痹病 病例,均为 发作期 住院病人。随机分成 2013 年方案 组和2014 年方案组 。 2013 年
23、方案 组 118 例,年龄 36 77 岁,平均 50.311. 28 岁。病程 2 天 12 年 ,平均 5.561 .13 年。 2014 年方案 组 120 例,年龄 31 75 岁,平均 47.461. 53 岁;病程 3 天 15 年,平均 6.231. 55 年。 1.2 治疗方法 2013 年案 组 118 例 ,严格按照 2013 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2014 年方案 组 120 例 ,严格按照 2014 年项痹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2002 年 5 月制定。具体见项痹病诊疗方案中“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
24、患者治疗结果统计情 况见下表: 组别 临床痊愈 有效 无效 总计 2013 年方案组 67(0.70) 109(0.92) 9(0.08 118(1) 2014 年方案组 78(0.73) 112(0.93) 8(0.07) 120(1) 注:经独立样本 T 检验两组人员治疗前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05)。 2 结果 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 2014 年方案组治疗效果 明显优于 2013 年方案 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0.05)。 3 讨论 由于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优化,我们发现 项痹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年度我们引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优势 诊疗 方案 实施 情况 总结 分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