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冲刺.doc
《初三化学中考冲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中考冲刺.doc(19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空气 氧气 一、知识回顾 (一)空气 1、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N2( 78%)、 O2( 21%)、稀有气体( 0.94%)、 CO2(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2、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 1) ( 2)防治措施: 消除污染源,植树造林,改变燃料结构,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等。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 实验原理 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密闭容器,通过测定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实验装置 变式装置 化学方程式 4P 5O2 2P2O5 2
2、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水进入原容器且水的体积约占原容器中空气体积的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失败原因 1红磷的量不足; 2装置漏气; 3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药品选择 不能用硫、碳、铁、镁等代替红磷。因为硫和碳燃烧后都产生气体,导致测得 氧气的体积有偏差;铁在空气中难以燃烧;而镁在消耗氧气的同时,还与氮气、二氧化碳反应。 (三)氧气 1、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相同状况下的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3、用途:供 给呼吸、支持燃烧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原理 2KMnO4 K2MnO4 MnO2 O2 2KClO3 2KC
3、l 3O2 2H2O2 2H2O O2 3 发生装置 固体固体加热型 固体液体常温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集气法 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查、装、收、正。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即证明是氧 气 验满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排水法收集时,当有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表明已收集满 注意事项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
4、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小颗粒进入导管。 (四)两个化学概念 1、催化剂:理解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一变 两不变”。其中的“改变”既包括“加快”也包括“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更不能误以为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不能误以为在化学变化中也不变,而且不能删除“化学”二字。 2、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比较: 反应类型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反应物种类 一种 两种或两种以上 4 生成物种类 两种或两种以上 一种 特征 一变多 多变一 表达式 A B C A B C 二、典例解析 例 1、(呼和浩特)下图
5、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会导致水面上升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的气密 性良好、燃烧物红磷足量,A、 B正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后生成了固体,密闭容器内气压减小,导致钟罩内水面上升,D正确;碳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产生压强差, C 错误。 答案: C 方法归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经常作为实验探究题出现在中考中,且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类考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
6、探究实验的测定原理,牢记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会分析该实验失败的原因,理解为什么不能用硫、碳、铁、镁等代替红磷,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应对试题中装置的不断变化、形式的不断更新 。 例 2、下列实验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白烟 解析: 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注意观察和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答案: C 例 3、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5 A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加入催化剂可使生成氧气
7、的质量增加 B催化剂必定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C二氧化锰只能用作 催化剂 D加入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放出氧气的速率增大 解析: 催化剂改变的是其他物质的反应速度,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但催化剂对生成物的质量和种类不产生任何影响;能做催化剂的物质在其他化学反应中也可能做反应物或生成物,故本题选 D。 答案: D 例 4、现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 1)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备气体,并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选用(填序号,下同) _和酒精灯。若改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应选用 _和酒精灯。 ( 2)将 _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转动插入 _中,再将 _慢慢转动塞进 _容器口。 (
8、 3)现有如下制取氧气的操作: A给试管加热排出空气 B检查装置气密性 6 C用铁夹固定试管 D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入试管,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 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F熄灭酒精灯 G将导管从水槽中拿出来 用序号排出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_ 解析:本题从实验室制取氧气必须涉及的仪器选择、仪器组装、操作步骤等多角度考查实验设计能力。 第一:( 1)中仪器选择应考虑反应物为固体,需收集产物为气体,反应需加热,因此应选管口略向下倾斜的,考虑导气管与集气瓶连接需要的角度选和,再选和 。 第三,应按先查气密性再装药品,排完空气再收集,移出水中导管再熄灯进行操作。 答案: ( 1); ( 2)玻璃管; 橡
9、皮管;玻璃管;带橡皮塞的 ( 3) BDCAEGF 备考模拟 一、选择题 1、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21%的气体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我省从今年 3月 30日起,统一发布 PM2.5检测数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们直径小,富含大量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下列情况不会增加空气中 PM2.5 的是 ( ) A露天焚烧秸秆 B利用 太阳能发电 C汽车排放尾气 D直接用煤作燃料 3、苏州博物馆最近启用新购置的“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 99.9
10、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 ) A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 7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加碘食盐 B矿泉水 C空气 D酒精 5、有五种物质: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植物光 合作用放出的气体;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是 ( ) A B C D 6、下列有关氧气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碳在氧气中燃
11、烧发出白光 D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7、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加快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率的不是催化剂 B加入二氧化锰可以使过氧化氢产生更多的氧气 C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所有的性质不变 D同一个反应可以选用不同的催化剂 8、区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 ) A分别测量三瓶气体的密 度 B将三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将带余烬的木条分别伸到三瓶气体中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到三瓶气体中 9、下列反应中,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 ) A三氧化硫水硫酸 B水 氢气氧气 C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10、
12、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8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 ( ) A Fe2O3 B Al2O3 C CuO D MgO 11、如图所示,分别是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B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氮气 C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相同 D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完全相同 12、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了空气。燃煤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打开
13、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 ) A甲瓶中有水流入 B乙 瓶中有水流入 C甲、乙两瓶中均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中均没有水流入 9 13、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最好的方法是 ( ) A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瓶口 B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 C将燃着的木条平置于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瓶里 14、常温下,碘与镁化合时速率很慢,若滴入 几滴水,则反应相当剧烈,形成一股美丽的紫色烟雾,这里水所起的作用是 ( ) A反应物 B氧化剂 C催化剂 D还原剂 1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操作有如下各项:熄灭酒精灯 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将装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试管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并固定在铁架 台上 点燃酒精
14、灯,对试管进行加热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完毕,导管从水槽中取出该实验过程中,上述各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 A B C D 16、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 ) A烧瓶、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玻璃导管 B锥形瓶、集气瓶、大试管、水槽、玻璃导管 C大试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玻璃导管 D大试管、烧杯、集气瓶、玻璃导管 二、填空题 17、过氧化氢( 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请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 2KClO3 2KCl 3O2 方法二: 2H2O2 2H2O O2 方法一和方法二中 MnO2都作为反应的 _。比较两
15、种方法,方法二的主要优点是 _。 10 18、甲、乙、丙是三个实验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总结归纳并完成下列问题: ( 1)所发生的三个反应有多个共同的特点,分别是 _; _;_; _,(只答四点即可)。 ( 2)甲实验进行时,燃烧匙中硫的状态是 _。 ( 3)任选上述三个实验中的一个,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19、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三个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_。 (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
16、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 _。 (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 _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 20、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1 ( 1)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为 _(填代号)。当实验完毕时,应先 _,后 _,否则可能 _。 ( 2)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为 _(填代号)。点燃氢气前,应_。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试剂是 _,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 _ (填代号)。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考点回顾 (一)几种常见的碳单质 金刚石 石墨 外形 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深灰色
17、,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 特性 天然存 在的最硬的物质,不导电 最软的矿物之一,有良好的导电性,熔点高,有滑腻感 用途 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装饰品 铅笔芯、电极、润滑剂 (二)碳和碳的氧化物性质及用途 1、 C 和 CO性质的比较 C CO 12 物理性质 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化学方程式 C O2 CO2 2C O2 2CO 2CO O2 2CO2 现象 红热,生成无色气体 蓝色火焰,生成的气体可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 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2CuO C 2Cu CO2 CuO CO Cu CO2 现象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
18、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生成的 气体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装置图 装置要点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刚过橡皮塞 多余的 CO要进行尾气处理(如点燃) 主要实验步骤 反应结束后,先将导管从液体中取出,再停止加热 通 CO加热停止加热停止通 CO 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不同碳单质有不同的用途) 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的比较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 色、态、味 无色、无味的气体 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 空气略小 溶解性 能溶于水 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有可燃性 2C
19、O O2 2CO2 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而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CO CuO Cu CO2 13 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碳酸不稳定而易分解: H2CO3=H2O CO2 不与水反应 与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Ca( OH) 2 CO2=CaCO3 H2O 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毒性 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 有毒 用途 灭火 工业原料 干冰可作制冷剂 温室里的气体肥料 燃料,冶炼金属 重点提示: CO和 CO2性质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 (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1、原理的讨论(从原理、操作、经济和环保等方面) 2、装
20、置的选择 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方法 ( 1) ( 2) 3、气体的验证 (四)温室效应 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由于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导致“温室效应 ”加剧。因为森林资源的破坏和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2、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14 可以从大力植树造林和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两方面来减小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 二、典例解析 例 1、下列各种碳单质的应用及原因不正确的是( ) A石墨可用于做润滑剂,因为它能导电 B木炭可用于取暖,因为它燃烧放热 C金刚石可用于作钻头,因为它很硬 D活性炭可用于滤毒,因为它有吸附性 解析: 石墨能作润滑剂是因为它有滑腻感,与是否导电无关。 答案:
21、A 例 2、下图表示二氧化碳的几种用途,其中 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的是( ) 解析: 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制尿素、化肥也利用了二氧化碳作化工原料的化学性质;而灭火器灭火既利用了化学性质,又利用了物 理性质。 答案: D 例 3、在实验室中,常用加热 NH4Cl和 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2NH4Cl Ca(OH)2 CaCl2 2H2O 2NH3。已知在标准状况下,氨气的密度为 0.771g/L,空气的密度为 1.293g/L,且在常温常压下, 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 700 体积的氨
22、气。则制备氨气应选择下图中的 _装置,收集氨气应选择其中的 _装置。(填字母序号) 15 解析: 由题目可知反应物的状态是 固体,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因此制备氨气用 A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它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用向下排空气法,选 D装置。 答案: A; D 例 4、人们提起二氧化碳,首先联想到它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其实,从化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物质都应该从对人类有益同时存在副作用两方面来客观地给予评价。二氧化碳无论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都有不少重要的用途。 ( 1)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_,有此俗称的原因是 _。 ( 2)固态二氧化碳的用途有 _。 ( 3)气体二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化学 中考 冲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