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正常情况下,生物体的根本能源、储备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分别是光能、蛋白质、 ATP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都有能量的转化,但是只有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光能 水果储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同一个体内各类活细胞所含的酶种类和数量相同 动物和人体内,形成 ATP的途径主要是呼吸作用 每克脂肪氧化放能多于每克糖类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含氧比例高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物体的储备能源
2、物质是脂肪而不是蛋白质,所以 不正确。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老化受损的细胞器会被溶酶体中的酶催化分解,而不是融入,所以 不正确。水果稍大储藏在低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所以 不正确。由于细胞分化,同一个体内各类活细胞所含的酶种类和数量不相同,所以 不正确。每克脂肪氧化放能多于每克糖类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含氢的比例高而不是含氧比例高,所以 不正确。因此,正确的是 ,所以选 C。 考点:生物学知识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呼吸熵( RQ放出的 CO2量吸收的 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图示酵母菌
3、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 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 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高于 c点 D 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呼吸熵越大,吸收的 O2量越少,而放出的 CO2量越多,说明无氧呼吸越强,而有氧呼吸越弱,所以 A不正确。 b点时氧分压明显高于 a点,而 a点时几乎不进行有氧呼吸,所以 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 a点,故 B正确。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细胞呼吸强度应该最低,而氧分压调至高于 c点,则有氧呼吸强度很高,分解的有机物多,所以
4、 C不正确。 c点以后表示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但细胞呼吸强度仍随氧分压增大而增大,所以 D不正确。 考点:细胞呼吸 点评:本题以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 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但一定含有相关的酶 B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 ATP中的 “A”与构成 DNA、 RNA中的碱基 “A”不是同一物质 D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 ATP的量增加,细胞中 ATP与 ADP 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
5、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胞,但一定含有相关的酶,催化有机物的分解,所以 A正确。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也可以水解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供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 B正确。 ATP中的 “A”是腺苷,即腺嘌呤和核糖,而构成 DNA、 RNA中的碱基 “A”就是腺嘌呤,它们不是同一物质,所以 C正确。在细胞内, ATP与 ADP 之间相互转化,保持着动态平衡,所以 D不正确。 考点: ATP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 ATP的相关知识,考 查学生对 ATP结构和功能以及 ATP与
6、 ADP 相互转化的理解。 下图是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贮存的能量脂肪多于糖 B种子萌发时,脂肪酶的活性较低 C种子发育过程中,由于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脂肪,种子需要的 N 增加 D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所以干重相等的可溶性糖和脂肪,贮存的能量脂肪多于糖,故 A正确。种子萌发时,随着天数的增多,脂肪明显减少,说明脂肪酶的活性较高;脂肪和可溶性糖所含有的元素都是 CHO,所以在可溶性糖转变为脂肪过程中,不
7、需要增加 N 元素;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可溶性糖是能源物质,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转移到 ATP中去,所以 BCD都不正确。 考点:细胞的化学成分 点评:本题以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B DNA有氢键, RNA没有氢键 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不同的酶结构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催化功能,所以 A正确。 DNA双链之间靠氢键连接。 RN
8、A虽然是单链,但是局部可以自我形成双链,在 RNA内部形成氢键,如 tRNA,所以 B不正确。多糖在细胞中能与其他分子相结合;蛋白质区别于脂肪而不是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所以BCD不正确。 考点:细胞的化学成分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细胞的化学成分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细胞化合物组成和 功能的理解。 下列生理功能或生化反应与 ATP的消耗有关的是 乳酸发酵 光反应 暗反应 根吸收 K 叶肉细胞吸收 CO2 小肠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 DNA复制 翻译 神经传导 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运输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与
9、ATP的消耗有关,说明进行的生理功能或生化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乳酸菌进行发酵时,产生能量,生成 ATP;光反应过程中,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 ATP中;叶肉细胞吸收 CO2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其它生理功能或生化反应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选 B。 考点: ATP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 ATP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的理解。 下列有关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胰岛素调节血糖与细胞膜的功能无关 C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 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10、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神经递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因此,其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将细胞的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内质网以囊泡的形式将蛋白质运送到高尔基体,囊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增加;被进一步修饰加工的蛋白质,再以囊泡的形式从高尔基体运送到细胞膜,又导致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少因此内质网的面积逐步减少,细胞膜的面积逐渐增加,高尔基体的面积不变,所以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 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胰岛素调节血糖时,
11、其必须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所以 B不正确。 考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以生物膜结构和功能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为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某生物小组制作了如下图中 af 所示装置,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若 a装置液滴不移动, 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无氧呼吸 B若 a装置液滴左移, b装置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 C连接 ecd ,并从 e侧通气, d中石灰 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 D连接 fd , d中石灰水变浑浊,可验证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NaO
12、H溶液用于吸收 CO2,石灰水用于检验 CO2,若 a装置液滴左移,如果酵母菌仅进行有氧呼吸,则 b装置液滴应该不移动,所以 B判断不合理。 考点:细胞呼吸 点评:本题以研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高等动物细胞内的某结构,经检测其内含有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且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该结构既能消耗水,又能产生水 ,既能消耗 ATP又能产生 ATP,则该结构 A产生的 ATP主要用来进行暗反应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B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但是需要用甲基绿将其染成绿色 C该结构是线粒体,但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细胞不一定含有该结构 D可能是细胞质基质,
13、在此处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含有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的结构是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而既能消耗水,又能产生水,既能消耗 ATP又能产生 ATP,则该结构必是线粒体。进行暗反应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在叶绿体进行;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需要用健那绿将其染色;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所以只有 C叙述正确。 考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将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甜品 姜撞奶。为了掌握牛奶凝固所需的条件,某同学将不同温度的等
14、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混合物 15 min,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下表:下列表述 不 正确的是 温度 ( ) 20 40 60 80 100 结果 15 min后仍 未有凝固迹象 14 min内 完全凝固 1 min内完 全凝固 1 min内 完全凝固 15 min后仍 未有凝固迹象 (注: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 A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 B 20 和 100 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D 60 和 80
15、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说明姜汁中存在活性物质,且在高温下能失活,因此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所以 A正确。在低温时,酶的活性低,但酶的分子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活性也没有失去,只有在 100 高温时,酶的分子结构才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所以 B不正确。如果不保温就将姜汁与牛奶混合,往往会使温度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将等量姜汁在 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所以 C正确。 6
16、0 和 80 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有可能在 70 时,半分钟就能完全凝固,因此要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所以 D正确。 考点:酶 点评:本题以牛奶和姜汁混合会凝固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甲醇本身对人体只有微毒,但进入肝脏后,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变成具有剧毒的甲醛。用乙醇治疗甲醇中毒的原理是让乙醇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下列符合使用乙醇前 (a)和使用后 (b)醇脱氢酶反应速率变化规律的图是 说明: a 未加入乙醇时,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醇浓度的关系; b 加入乙醇后,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
17、醇浓度的关系。 Vmax 最大反应速率, S 底物甲醇浓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醇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变成具有剧毒的甲醛。由于乙醇能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使用乙醇前,甲醛能正常产生,而使用乙醇后,乙醇与甲醇竞争,导致甲醛产生减少,但仍有产生,所以选 C。 考点:酶 点评:本题以甲醇在醇脱氢酶的催化 下可转变成具有剧毒的甲醛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下表为一实验设计,表中 “+”表示有, “ ”表示无。与此相关的正确分析是 试管编号 a b c d e f 2 mL 3%淀粉溶液 -
18、- - 2 mL 3%蔗糖溶液 - - - 1 mL 淀粉酶溶液 反应温度( ) 40 60 80 40 60 80 斐林试剂 本实验试图研究两个问题 可以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 可以预期 b号试管的反应颜色最深 设置的 b、 c、 e号试管均可以看作是 a号试管的对照 A只有 正确 B只有 正确 C只有 正确 D只有 正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实验试图研究两个问题:酶的专一性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 正确。在实验中,不可以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来检验实验结果,所以 不正确。 b号试管酶与反应物相符,温度又适宜,因此反应彻底,颜色最深,所以 正确。设置的 b
19、、 c、 e号试管均是实验组,所以 不正确。故选 C。 考点:生物实验 点评:本题以生物实验设计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不大。 下图是几种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曲线图,下列与此图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与水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 、 、 B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 、 、 C与 K 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 、 、 D与蛋白质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 、 、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分子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与能量和载体无关,因此与水进出细胞相符的图有 、 、 ,所以 A正确。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
20、于协助扩散,与浓度差和载体有关,与能量无关,因此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符的图有 、 、 ,所以 B不正确。 K 进入丽藻细胞,属于主动运输,与浓度无关,与能量和载体有关,因此与 K 进入丽藻细胞相符的图有 、 ,所以 C不正确。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其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与上述图都无关,所以 D不正确。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运输速度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的理解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下图表示人体在不同距离的跑步过程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假设能量全部来自糖类的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跑步距离越长,无氧呼吸供能所占比
21、例越大 B跑步距离越短,有氧呼吸供能所占比例越大 C 100 米跑时,所需 ATP 主要由有氧呼吸产生 D 1500 米跑时,两种呼吸方式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不相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进行 100 米跑时,无氧呼吸供能占 90%左右,而进行马拉松跑时,有氧呼吸供能占 90%左右,所以 A、 B不正确。 100 米跑时,所需 ATP 主要由无氧呼吸产生,约占 90%左右,所以 C不正确。 1500 米跑时,两种呼吸方式供能相当,而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形成的 ATP是无氧呼吸的 19倍左右,所以 D正确。 考点:细胞呼吸 点评:本题以人体在不同距离的跑步过
22、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供能的百分比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将新鲜马铃薯切成粗细相同的 5cm长条,再将它们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 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 30g L-1; 当溶液浓度为 40g 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 在溶液浓度为 30g L-1 90g 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在溶液浓度为 20g 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马铃薯长条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 4h 后每条马
23、铃薯条的长度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说明细胞吸水或失水。当甘露醇溶液小于 30g L-1时,马铃薯条的长度变长,等 30g L-1时,长度不变,大于 30g L-1时,长度变短,说明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 30g L-1;当溶液浓度大于 30g 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为 40g L-1时,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在溶液浓度为 20g L-1,细胞吸水,马铃薯条的长度变长,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当溶液浓度为 30g L-1 90g L-1的范围内,细胞失水,原生质层缩小,同时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所以 正确,选 C。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北省 唐山市 第一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