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洪泽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一)生物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洪泽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一)生物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洪泽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一)生物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洪泽中学高二下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一)生物卷(带解析) 选择题 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面四种情况所对应的层次是 (1)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2)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3)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4)池塘 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细胞、群落、种群、生物圈 答案: B 试题分析:池塘中的一个衣藻是一个个体,所有生物构成群落,所有的衣藻构成种群,池塘是生态系统,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艾滋病病毒破坏 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D与艾滋病人握手会感染艾滋病毒 答案: D 试题分析: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 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D选项错误。 考点:考查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生物分子之间的作用中,不具专一性特点的是 A抗原与抗体 B膜蛋白与磷脂 C酶与底物 D激素与受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膜蛋白具
3、有特异性,而磷脂没有特异性,酶与底物结合具有特异性,激素与靶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所以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有关物质特异性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支原体和水绵从细胞结构上看,分属于两大类生物的主要原因是( ) A支原体没有光合作用色素,而水绵有 B支原体中无核膜,而水绵细胞有核膜 C支原体的细胞器小,而水绵中的细胞器大 D支原体细胞小,而水绵细胞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原核与真核细胞结构上显著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成形细胞核,所以 B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区别。
4、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相同的产物是 A ATP B H2O 和 CO2 C H2O 和丙酮酸 D乳酸和 ATP 答案: A 试题分析:细胞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产生 ATP,所以 A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细胞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产物。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右图是某些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B图中的淀粉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 C CO2浓度只影响 的生成速率,不影响 的生成速率 D突然停止光照, 都会减少 答案: D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光
5、反应是在基粒上进行的,为暗反应提供 H和 ATP,从图示看淀粉是在叶绿体内合成,从图中可知, 是氧气, 是 H, 是ATP, 是 C3, CO2会影响 C3生成的速率,也反过来影响光反应过程,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 C3还原减弱,生成 C5减少,所以 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 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噬菌斑(下左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
6、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右图),对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 a 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曲线 a 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细菌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 b 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 10代 D限制 c 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噬菌体侵染细菌到裂解是有一段时间的,因此曲线 a b段不能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B项,细菌内是否进行细菌 DNA的复制
7、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是无法从本实验中得出; C项,依据种群计算公式,噬菌体共繁殖了 10代,形成的 ,并不等于 1000, C项是错误的; D项,限制 c 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即噬菌体数目不再增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考点:考查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 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了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电子传递但无 ATP的形成。根
8、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 A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答 案: D 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有有机物的分解而无 ATP的形成,造成供能不足;机体为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作用进一步加强,耗氧量增大,有机物消耗增多而使食量增大且消瘦,呼吸产热使皮肤温度升高。 考点:考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蛋白质 B各种膜
9、中糖蛋白含量最高的是细胞膜 C各种膜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线粒体外膜 D细胞内生化反应都是在生物膜内或膜表面进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细胞膜上有糖蛋白存在,而其它生物膜几乎没有糖蛋白存在,生物膜中线粒体内膜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细胞内的反应有的在生物膜上进行,有不在基质中进行,所以 B 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都有 A和 a的分离 B由相同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
10、发育而来的个体为纯合体 C F1自交时 产生的配子雌雄比例和显隐性比例都是 1 1 D若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一定符合 3 1的分离比 答案: B 试题分析:通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 A和 a分离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相同配子结合砀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纯合子, F1自交后代中显隐性比例是 3: 1,配子比例是 1: 1,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测交也符合,但性状分离比是 1: 1,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关于光照与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一项是 ( ) A
11、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成反比 B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 C适宜的光照可以提高阴生植物光合速率 D阴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为零 答案: C 试题分析:阴生植物在光照弱的时候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增强,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下降,适宜的光照可以提高阴生植物光合速率,所以 C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营养级 从上个营养级流入的能量数 KJ/ m2y-1高 呼吸消耗的能量数 KJ/ m
12、2y-1高 I 501.2 141.0 79.1 15.9 13.2 0.9 0.5 分解者 221.7 192.6 A.该生态系统从第 营养级到第 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1.3 B.第 I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 863.9KJ/ m2y-1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有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该生态系统从第 营养级到第 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9/141 0=11 28%;第 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501 2+79 1+13 2+0 5+221 7=“815
13、.7“ kJ/( m2 a);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非初生演替。 考点: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下列两表是一组生物体含水量和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从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 表 1 各生物体的含水量 生物 水母 鱼类 蛙 哺乳 动物 藻类 高等 植物 含水量 (%) 97 80 85 78 65 90 60 80 表 2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组织器官 牙齿 骨骼 骨骼肌 心脏 脑 含水量 (%) 10 22 76 79 84 构成生物体的成分
14、中水的含量最多 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高 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表一可以看出,各种生物体含水量最低的也是哺乳动物的 65%,可以说明水是生物体含量最多的成分。且 4个供选答案:中均有( 1),故可对( 1)不作判断。由表 1也可知,水母、鱼类、藻类含水量比蛙、高等植物、哺乳动物含水量都高,即水生生物的含水量高于陆生生物,可见( 2)均正确;观察表 2,可知,心脏、血液、脑含水量比牙质、骨骼、骨骼肌含水量要高,而前一组器官的代谢强度肯定比后一组要旺盛的多,所以( 3)正确继续看 表二,血液、脑
15、和心脏三者的含水量相差无几,但心肌呈坚韧的形态,而脑相对柔软的多,血液却呈川流不息的液态,原因是在三着所含的水的总量虽差不多,但水的存在形态却不一样,三者 (自由水 /结合水) 的比值依次是增大的。可见( 4)也可以看出。 考点:考查细胞或生物体内水含量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浅海中牡蛎和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总和构成生物群落,所以 A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群落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16、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如图可见 3只小鹅跟着一个会移动的玩具。对于 3只幼鸟行为合适的解释是 A这是取代现象 B这是印记学习 C这是经过训练而产生的条件反射 D这是天生的本能 答案: B 试题分析:动物在一出生会认为第一个看到会动的物体为其母亲,这是动物的本能行为中的印随行为,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动物行为。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 A吸引配偶 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 D吸引传粉昆虫 答案: B 试题分析: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
17、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起警戒作用。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所以 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动物的警戒色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科学家将人的生长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 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 (1)人的基因之所以能与大肠杆菌的 DNA分子进行重组,原因是 _ (2)过程 表示的是采取 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其过程可表示为: _。 (3)图中 (3)过程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 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主要是借鉴细菌或病毒 _ 细胞的途径。
18、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 用 处理,使细胞处于能 _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 _细胞,再将表达载体溶于缓冲液中与 _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转化。 答案:( 1)人的基因与大肠杆菌 DNA的组成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且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 2)反转录法 (逆转录法 )(从 CDNA文库中获取 ) (3)侵染 Ca2+ 吸收周围环境中的 DNA分子 感受态 感受态细胞 试题分析:( 1)人的基因与大肠杆菌 DNA的组成成分相同,结构相同,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 2)反转录法 (逆转录法 )(从 CDNA文库中获取 ) ( 3)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的方法是用钙离子处理法,用
19、Ca2+处理微生物细胞,使其变成易于接受外源基因的感受态细胞,可心 =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 DNA分子。 考点:考查基因工程相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 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B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决定作用的是 DNA的多样性 C体现生物界多样性的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D没有 RNA的多样性,就没有蛋白质的多样性 答案: BCD 试题分析
20、: DNA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构成 DNA分子的碱基数目、种类及排列顺序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取决于 DNA的多样性,通过转录形成信使 RNA,再通过翻译形成多种多样的蛋白质而体现出来,所以 A选项错误。 考点:考查生物界的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球状或杯状。此结构不能完成:( ) A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B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的转变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ATP的合成与分解 答案: B 试题分析: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经胞吐方式分泌出来,实现了电信号到信号的转变,所以 B选项错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洪泽 中学 下期 学业 水平 测试 模拟 生物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