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福建省永春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福建省永春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福建省永春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福建省永春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 “百姓 ”。通常是指( )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 “百姓 ”的准确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中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这些贵族可以有姓,但普通民众不能拥有姓氏,因此 A符合题意。由 “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可以排除 B项,所以综上分析可知当时“百姓 ”指的是贵族,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
2、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 “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耶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舰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述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当年幸存苦的控诉材料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即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
3、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由此分析可知当时的档案文件是最可信的, C符合题意,最具证据力,而回忆录、历史专著、控诉材料均属于二手资料, 排除 ABD。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南京大屠杀;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资料的来源于辨别 下图是 2005年 4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场景。以下有关历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
4、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与理解的能力。回顾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相关史实可知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第二次合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 均符合题意,而 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共的两次合作的对比 咬文嚼字杂志认为右图中的文章片段有知识性错误。其理由是( ) A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定性不符合俄国革命 B “苏维埃 ”是以俄国农民、资产阶级为主导的 C文
5、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领导者有错误 D文章片段中俄国此次革命事件的发生地有错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别分析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A中的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指的是巴黎公社,因此 A符合题意。 1917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彼得格勒获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维埃,因此 BCD均符合史实。故选 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人民掌握了
6、国家权力 C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指的是人民翻身做主人,掌握了国家的权利。 A 表述不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如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仍然存在; C“彻底 ”的表述不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只是基本被清除; D 是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
7、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被无端关押 10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 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 根据这一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 “文革 ”开始后不久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 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反革命分子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因为碰破毛主席画像被无端关押十多年 ”可推断其反映的是 “文革 ”期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
8、践踏,因此题干中现象应该发生 “文革 ”时期, 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文化大革命 ” “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赵朴初曾就新中国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 ”这一事件应为( ) A开国大典 B颁布第一部宪法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紫荆花长伴五星旗 ”,由已学知识可知 “紫荆花 ”是香港的代表,且 “长伴五星旗 ”,因
9、1997年 7月 1日香港不再被英国租借,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送给香港的紫荆花雕塑,其希望的花语是:中央政府希望内地与香港,就像紫荆花一样和睦、骨肉情深,永久地在一起,不被任何困难分离,因此 C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香港回顾 一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 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记忆能力。回顾已
10、学知识可知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为此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呼吁各国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与会各国的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由此分析可知题干就是对 “求同存异 ”的阐述,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越顶外交 ”一词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 “越顶外交 ”。与 “越顶外交 ”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毛泽东访问苏联
11、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周恩来访问印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准确理解 “越顶外交 ”的含义,注意 “20世纪 70年代 ”时间限制,再结合 20世纪 70年代世界外交史,且符合 “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 ”的外交事件指的是 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正确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建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这( ) A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技术优势 C象征六国的合
12、作 D说明文本制作的工序复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结合题干,联系已学知识可得出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由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六国组成的,而题干中所提到的来自于六国的这些简单东西,如纸张、飘 带等,体现了六国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各国不同技术优势的体现,技术含量并不高、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以此推断出 A、 B、 D显然违背此组织这么做的原意,故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西欧国家的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
13、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 “巨人 ”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可知引文主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
14、,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中 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已经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因此 D符合题意, C不合史实。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但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一超多强 ”只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因此 AB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的发展及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 2:
15、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过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 3: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 4: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 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序 请回答: (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 1 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 “大变动 ”分别指什么?(分)
16、( 2)据材料 2,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 “大变动 ”的原因有哪些?(分) (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 3 中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的观点。(分) (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 “专制黑暗来抹杀 ”,而是 “利泽长久 ”。 (分 ) 答案: (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 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分) (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分) (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分)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
17、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分) 试题分析:第( 1)问,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 “论中国政治制度 ”,结合秦汉、唐朝的历史围绕政治 “大变动 ”归纳,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于完善,可以结合具体的制度归纳亦可。第( 2)问,考查阅读材料归纳整理的能力,结合“立意把 相权拿归自己 ”、 “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 ”可以得出原因为相权的削弱、人才的缺乏等。第( 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即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明清的历史即可归纳出。第( 4)问,分析材料可知主要强调了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所带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可以从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归纳即可。 考点:古代中
18、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君主专制强化达到顶峰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 20世纪 20、 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 象时指出: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 ”“进军 ”的主要任务是( )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C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以退让求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抓住 “20世纪20、 30年代 ”、 “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 ”,联系中国 20世纪 20、 30年代的史实可推断出题干所阐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国情走工
19、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其观点的准确理解(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准确理解的能力。题干中主要阐述了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 情,但对于学生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
20、法表示反对。分析备选项可得出 A的表述符合题意; B与材料主旨无关,C、 D表述不合史实。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的评价 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 “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将倒退黑暗时期 中世纪 ”。以下说法不能论证冯友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要建立的是君权神授的封建国家 B西方基督教思想对太平天国影响巨大 C太平天国的纲领没有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本身 D太平天国的主张不能超越封建社会,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由
21、题干引文 “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要推行神权政治 ”可获得冯友兰教授否定太平天国的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行神权政治,而选项中的反对帝国主义与神权无关,因此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 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 可知宋代第一个是 “赵 ”,明代第一
22、个是 “朱 ”,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且皇族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B符合题意。而 A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C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虽涉及文化方面,即体现了文化的专制,但根本的原因是皇权独尊,因为皇权独尊包括文化的专制,这是皇权独尊的一个方面, D没有能够体现材料主旨,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的特点 典故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 二世笑曰: 丞相误邪 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福建省 永春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