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黑龙江哈四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者黄中业指出, “分封 ”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 “封建亲戚,以屏宗周 ”。分封一词的 “分 ”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 ”一词的 “建 ”,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B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中诸侯国是由 “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 ”建立的和分封的目的是 “以屏宗周 ”两点信息可知
2、: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故 A项正确。虽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周王室与诸侯还保持着君臣隶属关系,诸侯要定期朝见周天子,纳贡称臣。诸侯在政治上并非处于独立地位。所以ABD三项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 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
3、政局形势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等。材料中只是从日本与北洋政府签订 “二十一条 ”来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因此不能说全面揭示,排除 B项。 1943年正值抗战时期,抗战结束时间为 1945年,且材料并未出现中国政局形势的信息,排除 C项。国共两党已经在 1937年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排除 D项。根据所学可知 “二十一条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主权的践踏,它 “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 ”, “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 明
4、的表现 ”,可见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蒋介石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 A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 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 ”文中省略掉的 “” 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立。根据所学可知,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
5、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其中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举办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以求富国强兵。但是 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表明不能只学西方的军事和经济。由此进入第二阶段, C项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思潮的背景 和解是一个进程 , 是各方在共同努力下 , 创造性地实现冲突的转换。著名和平学家约翰 保罗 莱德里奇 ( John Paul Lederach) 认为: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
6、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追随美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近代以来特别是 1937年以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造成了两国之间长期的民族隔阂。结合题干 “和平、真相、正义、宽恕是和解的核心要素 ”,中日双方和解必须是建立在日本正确面对历 史,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基础之上的。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正常化 20世纪 20年代初,美国的 “红色恐惧 ”浪潮到达顶峰,政府逮捕了数千名被怀疑为激进分子的人,国会还通过法律将持不同政见的外国人驱逐出境。与美国这一行动密切相关
7、的是 A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B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 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美国近代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引起其恐慌的 “红色恐惧 ”是与之对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五四运动表明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影响较小,排除 A项。德国法西斯上台发生在 30年代初,排除 B项。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 1937年,也可排除。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逐渐巩固发展,这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与敌视。C项符合题意。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
8、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历 史意义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 B “保障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 C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 ”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把握阶段特征。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1954年。此时国家已经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因此 B项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到 1952年底已经通过土地改革、镇反、抗美援朝和建立国营经济等措施实现,排除 A项。 CD
9、两项都是在 1956年提出,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013 年 5 月,台湾一艘渔船在屏东县东南约 180 海里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一名船员身亡。中国政府表示强烈谴责,台湾也很快向与菲律宾有争议的出事海域派出一艘军舰和 3艘海巡船,捍卫海域 “主权 ”以及渔业资源。这说明: A台湾当局认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原则 B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 C将对 “一个中国原则 ”的出 台有利 D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国共两党已经达成一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并未涉及关于台湾认
10、同两岸社会制度的信息,因此排除 A项。 C项逻辑关系错误可排除。材料中台湾方面也与菲律宾面面宣示 “主权 ”,说明两党在这一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排除 D项。当菲方在中国海域射杀中国船员时就意味着对我主权的挑衅,大陆与台湾作出的反应都说明了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53年 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 ,
11、准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五个民族自治区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 1954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才被取代,排除 A项。 1965年西藏自治区才成立,因此 B项不符合事实可排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因此排除 D项。根据所学在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前,共同纲领起到临
12、时宪法的作用,是施政纲领,因此 C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的创立 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 “蓝图式 ”的 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 “它 ”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A项属于苏联的行为,故排除。 “蓝图式 ”、 “预期 ”等词说明 “它 ”应该是一个有计划的长期行动,但是又在短时间
13、内完成,这样可排除至今还存在的 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而冷战不利于战后和平,排除 B项。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通过对西欧的经济援助,使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稳定了社会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因此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冷战 基辛格说: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这句话反映出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 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
14、世界 D美国依然可以独霸世界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本题主要强调当今世界的格局不再是超级大国控制的,而是多权力中心,亦即政治多极化趋势。既然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那就表明美国不再向以前那样可以称霸世界,排除 D项。 A项不能完整的说明美国与世界新秩序的关系,故排除。无论新秩序还是旧秩序,发挥重要作用的仍是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排除 B项。因此只有 C项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位西方的的外交官说: “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它
15、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 ”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 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 “独立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材料并未涉及不结盟运动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局面的信息,不结盟运动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美苏控制世界的局面并没有因不结盟运动兴起而改变 ,可排除 A项。不结盟运动主要是联合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侧重政治方面,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C项。不结盟运兴起的背景是战后一系列亚非国家获得独立,任务主要是联合反对美苏强
16、权政治以争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并非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 “独立 ”,故排除 D项。根据所学和 “在重大问题 上敢于直言 ”,表明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原则,因此 B项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不结盟运动兴起 诗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 1897年与他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 裕通钱庄; 1913年与沈佐宸、沈叔英等集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1917年创办捷利电话公司; 1924年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他的经商之路暗合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7、裕通钱庄的创办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开始产生 B硖石双山丝厂的创办说明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 C电话公司的创办说明当时中国电话已经普及 D电灯公司的创办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 A项。电话普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 C项。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D项。从材料可知 19131924 年这段时间内徐申如创办了电灯公司、电话公司和丝绸工厂,而此时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民国初年,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8、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年的短暂发展 阅读 20世纪 30年代中国工业资料生产比例变化图,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消费资料工业稳步增长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C近代中国工业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生产资料工业主要为重工业,消费资料工业 主要为轻工业。题中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这不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发展趋势。说明我国着重发展轻工业,重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
19、工业体系。 A项为现象不是本质可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工业布局, B项排除。材料没有关于这一时段民族工业发展迟缓的数据比较,因此不能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故排除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据镇海县志 风俗志记载:镇海, “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 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此材料不能说明: A镇海是近代最早接受文明结婚的城市 B通商口岸地区较易接受西方文化 C城乡开放程度影响了对新事物的接受 D新式婚姻很少被乡村接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20、通过材料中 “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可知 BD两项符合史实。通过 “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 ”可知 C项符合史实。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最早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这些地方应该是较早的接受西方文明的城市。材料并不能直接说明镇海是近代最早接受文明结婚的城市,因此 A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迁 某史学家认为: “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 “原理 ”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此 “原理 ”
21、C作者对 “原理 ”长期不变感 到不满 D作者对 “后世 ”官制持否定态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被后代王朝沿袭,这一制度突出特征是缺乏足够的制约机制,形成君主专制,君主集行政、军事、立法等大权于一身。因此排除 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作者对秦制原理和后世官制的态度,可排除 CD两项。根据所学可知,秦在中央官制方面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即治民、太尉处理军事即治军,御史大夫执掌奏章和监督百官即监察。因此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据资料统
22、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禁海 ”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中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成就的描述可以直接排除 B项。鸦片走私导致的白银外流和英国商品输出均属于外因,因此排除 CD两项。明清
23、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实行 “重农抑商 ”和 “闭关禁海 ”政策,这就人为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向近代社会转型,因此 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 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锁国政策 南宋时,杭州城市各街巷,到处散布有茶坊、酒肆、面店、财帛、绒线、酒酱、粮米等商店,所售货品极为丰富繁多, 商贩顾客往来不绝。大商店的交易额更是惊人, “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 “又有府第富豪之家质库,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的杭州 A政治色彩已经消失殆尽 B已经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非常发达 C商业活动已经不受政府的监督 D商业兼并之风盛行 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黑龙江 中高 下期 期末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